首頁  /  發現   /  時事  /  正文

《崔愷:我的綠色建筑觀》北京大學學術講座成功舉辦

北大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 2022-09-20 來源:景觀中國網
原創
9月6日下午,應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名譽院長、總建筑師崔愷為師生帶來北京大學“生態文明與美麗國土”大師講壇2022年的首場演講。此外,數千名聽眾通過線上平臺聆聽了本場講座。

1.jpg


9月6日下午,應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名譽院長、總建筑師崔愷為師生帶來北京大學“生態文明與美麗國土”大師講壇2022年的首場演講。此外,數千名聽眾通過線上平臺聆聽了本場講座。


2.jpg

崔愷院士講座現場照片 ?馬哲


講座開始前,在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俞孔堅院長、李迪華副院長等的陪同下,崔愷院士參觀了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學院新樓,觀看了學院教學成科研果展及學院主辦的學術期刊《景觀設計學》辦刊成果展。他肯定了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成立十余年來的發展成就,指出學院不僅在教學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也在服務國家生態戰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觀學院新樓,并觀看學院教學成科研果展與《景觀設計學》辦刊成果展 ?馬哲


作為講座主持人,俞孔堅院長向聽眾介紹了崔愷院士的主要成就。作為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成長起來的建筑師,崔愷院士基于對土地的深刻理解,將自己的設計理念凝聚為“本土設計”,對一代中國建筑人的思考與創造產生了重要影響。俞孔堅引用了弗蘭普頓(K. Frampton)在《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書中觀點,強調了崔愷院士及其團隊的“本土化”(localization)概念對中國當代建筑景觀發展的重要啟示。


5、.jpg

俞孔堅開幕致辭 ?馬哲


崔愷院士的講座以《我的綠色建筑觀》為題,聚焦在極端天氣、自然災害頻發、疫情深刻改變人類生活的的背景之下,如何從建筑師的角度重新思考環境問題。他介紹了其團隊如何針對我國幅員遼闊的特點,從綠色設計的角度探索分析地域氣候維度的研究與實踐,通過建筑設計縮短建筑的采暖期、制冷期,使人們減少對空調的依賴,實現建筑從“消耗型”到“節能型”到“低碳型”的轉變。經過多年的思考、研究與實踐,其團隊陸續出版了“地域氣候適應型綠色公共建筑設計研究”叢書,構建了適應不同氣候區的綠色公共建筑設計模式研究與導則——《綠色建筑設計導則》,獲得了良好行業反響。

在演講中,崔愷院士通過北京世園會中國館、南京江蘇園博會主展館、成都新津天府農博園等一系列設計作品,深入淺出地闡釋了綠色建筑設計的各種具體策略。崔愷院士還分享了自己對于傳統建筑美學的思考,提出本土設計應以節儉為策略,以常識為基點,以適宜技術為手段,創造環境友好型的人居環境和綠色建筑新美學。


6、.jpg

現場照片 ?馬哲


俞孔堅在總結中指出,崔愷院士近年來設計了一批更為精彩的新項目,代表著中國建筑發展的軌跡。在他身上,有一種獨特的探索精神,不滿足或固定于某一種個人風格,而是不斷執著于基于土地、本土的探索,他的設計中不僅體現出一種設計師的才華,更體現出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所以從本質上而言,崔愷院士不僅是一位建筑師,更是一位景觀設計師。

在問答交流環節,崔愷院士就學院師生及線上觀眾提出的如何綠色建筑設計中降低空氣濕度、低碳型建筑的推廣以及建筑學與景觀設計學學科發展前景等問題,進行了具體的解答,并勉勵青年學子,更多地看到使用者、城市更新與生態文明的需求,更好地將建筑學與景觀設計學的研究與實踐融合在一起。


7.jpg

本期大師講壇嘉賓與老師合影 ?馬哲


“生態文明與美麗國土”大師講壇由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主辦,講壇邀請中國乃至世界最高水平的設計師、工程師及生態、建筑、規劃與景觀設計等領域的學術領袖,開展高水平的系列講座。舉辦十年來已經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張錦秋、謝禮立,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Mike Goodchild、Michael Sorkin、Barry Bergdoll、巫鴻,美國工程院院士Gerald E. Galloway等50余位國內外學術領袖擔任主講嘉賓。2022年,大師講壇還將繼續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高水平的學術講座。


8.jpg


本次講座視頻回放 掃描以下二維碼即可觀看


9.jpg

景觀中國融媒體中心小鵝通平臺觀看


10.jpg


崔愷

建筑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名譽院長、總建筑師

1984年畢業于天津大學建筑系,獲碩士學位。1999年6月至2008年6月當選國際建筑師協會(UIA)副理事 。2000年當選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 )。2014年起為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設計研究中心創始人及主持建筑師。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 。2013年12月清華大學雙聘教授 ,天津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崔愷院士遵循“適用、經濟、美觀”的方針,在借鑒國際建筑思潮的同時重視對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出“立足本土”的設計觀念,努力探索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建筑設計創作之路。



崔愷院士代表作品



01 北京世園會中國館


11.jpg

北京世園會中國館 


北京世園會中國館位于北京延慶,坐落于嚴寒區域,作為十三五課題時期的一個示范項目,崔愷院士率團隊對建筑氣候適宜性進行了大量測試和研究。


12.jpg

中國館外景與景觀水池


設計針對光、風、水、熱都做了充足的考慮。坐北朝南接納日照,創造了怡人環境也為植物提供充足的采光;建筑外部在寒冷季節實現避風,而夏季又能充分利用穿堂風;雨水收集創造海綿功能,配合內通風系統調控溫度;冬天的保溫問題則通過覆土解決,同時運用地下空間與設備處理地下熱與地道風。


13.jpg

建筑氣候適宜性的光處理 


14.jpg

建筑氣候適宜性的風處理


15.jpg

建筑氣候適宜性的水處理 


16.jpg

建筑氣候適宜性的熱處理 


屋架系統綜合了諸多設計方法與技術,實現室內氣候的調節與太陽能的利用。在此,新的技術理念與中國文化意象巧妙結合,而非僅僅塑造視覺形態。

北京世園會中國館在綠色建筑邏輯下,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形態的建筑。


17.jpg

屋架系統融合新技術與中國建筑傳統意象 



02 南京江蘇園博會主場館


18.jpg

南京江蘇園博會主場館 


南京江蘇園博會主場館曾經是水泥廠,它代表著為建造而索取自然的工業歷史。而當廠區蕭條之后,植物重新回到了這片空間。這啟發了崔愷院士結合工業遺產與植物展覽。


19.jpg

南京江蘇園博會歷史建筑使用布局 


按照政府的保護要求對廠房建筑進行了分類,拆除了一部分不那么重要的建筑,并加入一些新的功能,包括展廳、辦公區、餐飲區和酒店。

主會場的設計摒棄了傳統思路,放棄高耗能的大型封閉建筑,取而代之的是帶頂棚的室外空間,更加靈活、適宜,也帶來很多的可能性。


20.jpg

帶頂棚的室外空間成為更加舒適的活動場所 


利用原來儲料棚所在的空間,用輕結構和綠色屋頂做了一個辦公區,嘗試結合綠色建筑的視角來探索未來的開放辦公場景。


綠色辦公空間 


對于頗具特色的筒倉空間進行了結構加固,并在屋頂種樹,打造出一個綠色平臺。內部設計了書店等諸多功能空間,形成網紅價值。


獨具特色的筒倉改造與內部功能 


展館建筑外側做了一層輕質的鋼索結構,希望花卉和植物可以借此在立面上逐漸生長。融合自然、強調建筑的親和性,而非強調重量感。

精品酒店結合環境,巧妙地隱藏體量。內部以景觀為中心,利用輕量結構塑造通透精巧的空間。


25.jpg

輕量感的建筑體現 



03 南京江蘇園博會未來花園


26.jpg

未來花園總平面圖 


園博會場地旁邊有個巨大的礦坑亟需處理,礦坑夏天異常干燥熾熱,而且工期很短。于是崔愷院士設想了人工造霧的景觀方案,營造出山色朦朧的詩情畫意。

當然,人造霧氣的留存時間可能十分有限。于是增加了一系列設計內容以彌補這個方案的不足,包括植物園、崖壁劇場和酒店。


27.jpg

未來花園鳥瞰


對于植物園,單純的種植缺乏體驗,而建造溫室建筑又耗能巨大。因此利用礦坑起伏的高差,將樹木種植在水池之下。通過透光的亞克力棚架上蓄集淺水,給人以波光之下、樹林之景的體驗。同時水的蒸發也給整個空間降溫,適宜了南京的夏季氣候。


28.jpg

植物園與水池結構的映襯 


在這個項目里,通過景觀修復,把冷漠沉寂的礦坑變成人們喜愛的活力空間,并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空間體驗。


29.jpg

崖壁劇場與崖壁酒店 



04 成都新津天府農博園


30.jpg

成都新津天府農博園外立面 


該項目也是一次裝配式搭建實踐。作為農業展覽用途,項目采用了農業大棚的結構,而不是傳統封閉建筑。從而更好地聯系周邊自然景色。同時,將諸如茶歇、大廳等休憩鏈接空間設置為無空調區的開放空間,配合會議室等縮小的用能空間,實現整體的低耗能。


31.jpg

成都新津天府農博園鳥瞰 


設計采用了木結構,其作為碳匯材料,有著積極的固碳收益。而應對木結構的消防要求,方案嘗試了ETFE膜以配適大跨度的同時,在遇到火情后能自動融化,形成開放結構。


32.jpg

ETFE材料在頂棚的運用 


對木結構的回歸,不是對中國傳統建筑的懷舊,而是用有機材料創造新的生活空間。

該項目強調“永不落幕”,其增加的會議、辦公、體育、博物館功能使之成為未來人們不斷使用的基礎。帶有餐飲設施的商業街,也可結合農產品交易展示,成為百姓周末活動的好去處。


33.jpg

展館帶來了豐富持續的功能性 



05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


34.jpg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鳥瞰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位于海口濱海公園內,靠山鄰水,容納城市服務及旅游服務等政府功能,同時設有城市形象展示場所。設計保持原有的地形和公園空間的開放性,形成了大棚子覆蓋大空間,代表非用能區域,用能空間集中布置,大幅地減少了傳統大空間建筑的能耗。



35.jpg

剖面展現了非用能的開方大空間與用能的封閉小空間之間的關系 


建筑整合城市及沿湖的空間,將當地傳統的騎樓街巷的圖底關系融入到建筑中,在一層和地下一層分別形成內街和帶型下沉廣場,將建筑自然劃分為東西兩條。


建筑屋頂形態


東側靠山的部分與山體相結合,錯落有致地處理為幾個盒狀體量,插入山中;西側與現有的青少年活動中心和港灣小學形成連續界面,并遮擋附近變電站對沿湖視覺環境的不良影響;內街南端以一個伸入公園內湖的體量,形成對景。


38.jpg

融入公園的建筑



06 榮成青少年活動中心


39.jpg

榮成青少年活動中心鳥瞰


榮成盛產花崗石,造成大量挖開的石坑石窩。因此設計希望能創造一個地形,不僅滿足建筑的基本功能,還能補償城市的綠色缺失,使建筑融入大地。


40.jpg

總平面圖 


整體建筑屋頂采用綠色覆土減少能耗,種植的觀賞草隨屋頂逐漸抬起,向市民展現出一幅美妙的畫卷。同時建筑也設置了一系列天窗提供采光需求。


41.jpg

屋頂覆土與天窗結構 


42.jpg

無裝飾的混凝土結構帶來一種統一和諧的美感 



08 遂寧宋瓷文化中心


43.jpg

遂寧宋瓷文化中心鳥瞰 


遂寧以宋代青瓷收藏聞名,本項目因包含有城市博物館功能而由此得名。文化中心的建設背景,是政府作為城市基建投資,以文化中心的建設帶動河東新區的新城活力和吸引力,作好新城建設的引領和示范,展現遂寧城市風貌。


44.jpg

遂寧宋瓷文化中心鳥瞰 


45.jpg

峽谷般的內部體驗 


項目延續遂寧市建設“生態花園城”的城市理念,力圖將遂寧宋瓷文化中心這一開放性城市文化綜合體,打造成為未來河東新城區的活力中心和真正致力于市民融入、科教普及、可持續運營的公共中心。


46.jpg

總平面圖  



08 雄安設計中心


47.jpg

雄安設計中心 


該項目是作為一種存量改造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立足于綠色改造而非立面改造,達到有機更新,而不是拆除重建;建筑開放共享,且盡量使用再生材料。在節能方面,處理老的、不節能的立面和新的空間,使之形成一個比較巧妙相互關系。


48.jpg

雄安設計中心綠色改造方案 


作為原來的服裝廠,方案采取輕介入的方式進行改造。因此決定保留大部分立面,建筑北側做保溫處理。南側增加氣候界面,形成過渡暖廊,中段設置開放的室外平臺。


49.jpg

南側建筑立面改造 


建筑前面的花壇和停車場空間通過輕鋼結構和木塑材料塑造成一個社區空間,以便宜的造價,營造了一種綠色、健康的辦公的環境,成為年輕人綠色生活的空間,而不只是創造美觀的重建。周圍拆除的建筑材料也利用了起來,比如混凝土塊的石籠墻。


50.jpg

節能與再生材料的廣泛運用 


建筑北側做保溫處理。南側增加氣候界面,形成過渡暖廊,中段設置開放的室外平臺。

一個幾乎廢棄的服裝廠就這樣煥發出新的生機,發揮出它應有的價值。很多普通的建筑都可以以此方法延長壽命,建筑材料和資源的浪費就可以減少。讓城市存量更新中有更多的舊房子可以變成綠色生活的載體。



文中圖片版權除標注外

其余歸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所有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