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近日,深圳寶安3D打印公園落成,項目位于國際會展中心片區,用地面積5523.3平方米,由清華大學徐衛國教授團隊與中國二十冶集團合作打造,是寶安區探索城市智能化建造的重要項目。建設過程中使用了4套機器人打印設備,并采用一種創新型房屋及環境智能建造技術,將3D打印技術與特種混凝土材料技術相結合,首次在深圳寶安區實現了世界規模最大的3D打印混凝土綠化公園建設嘗試。
項目中3D打印的主要為環境飾品和園林小品如景觀亭、雕塑、座椅、花箱、擋土墻等,以及部分地面鋪裝如瀝青路面、草花格路面等。此外,公園設計也飽含科技元素,設計團隊借助粒子群優化算法模擬場地日后的人群活動規律,在此基礎上通過人流熱度分析并用奇異吸引子算法生成公園總體規劃雛形。雖然整個項目看起來有點生硬,不過看到這些設計與建造細節,也就原諒它了。(虞康妮撰)
疫情之下,由澳洲建筑事務所Sibling Architecture設計的Rodda巷,成為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市中心校區里一處溫馨有活力的地方。該項目是這所大學公共空間更新計劃的一部分,遵循實用的、耐用的、安全的且低維護的設計理念,展現了校園文化,融合了周邊建筑遺產,同時又將墨爾本街巷空間的體驗延伸至校園。
小巷連接了校園中的兩個小庭院。定制座椅、一體化的遮陽棚與柔和的燈光照明,強化了小巷的空間感;高度統一的色調塑造了場地的獨特屬性;地面鋪裝與構筑物明確的線條方向引導人們的活動,也增強了安全感。該項目一方面在疫情期間為師生提供更加安全的戶外公共活動空間,強調校園共享空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以一種更有意義的方式將校園與城市街巷連接了起來。(閆露撰)
近期,Lanza Atelier在洛格羅尼奧市政廳廣場上設計了三個巨大環形坐椅。這一裝置勾勒出不同的空間區域,并塑造了全新的行走路徑,實現了對市政廳廣場的激活,也延續了該處所承載的“公民建筑”理念。三個環的直徑分別達到20米、30米以及40米,盡管在平面上有著宏大的規模,但在使用層面上卻保證了符合人體尺度的空間。在裝置存續的時間里,每個圓圈每天都會舉辦一場活動。同時,這個空間也期待公眾的隨機介入與計劃之外的“即興”事件。
該設計或許可理解為期待并幫助促成公民空間。即人民對各種社會問題做出回應,從而產生公民行為,公民空間從中形成,并為社會做出積極影響。設計的手法非常簡潔,空間的塑造讓人們獲得更多交流的機會與表達的方式;紅磚材料延續自保障性建筑,實用且帶有著社會公益語素;配合市政廳這一環境背景與歷史,來達到對公民行為的支持與鼓勵。也許,設計并不一定要多么復雜精巧的造型,它的意義更應體現在為社會提供價值與驅動力。(許恒源撰)
江蘇常熟的江南繡衣廠作為城市中心的工業遺址,由米丈建筑改造,以老建筑與新云廊結合的方式重新回歸城市生活。設計秉持充分尊重歷史和創造復合感知的原則,在老建筑中植入新功能,借由中國山水畫中“云”這一精神互動元素,創造園區中獨特的行走體驗。云廊彌合了建筑,填補了空隙,引人在建筑間游走,開啟一場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浪漫旅行。
中庭里彩色線條組成的空間裝置,與繡衣廠的歷史功能相呼應。但作為建筑二層以上與室外的連接通廊,云廊這一新元素似乎與低層的老建筑僅產生了微弱的聯系。老建筑與室外空間并沒有被更積極地“連接”起來。蜿蜒飄浮的云廊本身更像是一個大型的藝術裝置。(閆露撰)
2021年9月22日,國際公益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與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大數據專業委員會在922無車日聯合發布了新一期的《中國城市步行友好性評價》報告,對全國45個城市的街道步行環境現狀以及近年來的改善狀況進行了評估,為城市改善步行環境、提高綠色出行比例提供參考。
研究團隊在所有案例城市都觀察到了提升步行友好性的道路設施改善。改善最多的是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的物理隔離、步道修繕和過街設施,改善最少的是街道綠化、獨立自行車道和設置座椅等休息設施。可以看出,城市發展在改善步行環境、減少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方面還是有一定進步的。目前,雖更多地偏向解決交通硬性設施問題,步行環境以及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這些重要內容也將在人們的日益重視下得到落實。(虞康妮撰)
2021年倫敦設計節(London Design Festival)于9月18日至26日在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V&A)舉行。本次設計節以「低碳未來」、「循環經濟」和「氣候正義」等為議題,期間舉行超過200場包括項目、展覽、裝置、表演在內的活動,對倫敦的地標性景點、街區和文化機構進行重新演繹。本屆藝術節的核心是一個名為Architecture + Reality (A+R)的新裝置,由日本建筑師藤本壯介與混合現實工作室和技術開發商 Tin Drum 合作創作。現場的自然或建筑都將根據觀眾在空間中移動的狀態,產生緩慢的變化。
2003起舉辦的倫敦設計周至今已經走過18個年頭,而如今氣候問題作為新興議題已經是設計界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如何真正將低碳循環應用于設計中并為未來生活提供發展方向,2021倫敦設計周給出了值得借鑒的答案。(張夢斐撰)
由Architizer舉辦的第三屆One Drawing Challenge于近日公布了獲獎者和推薦作品,最終由倫敦大學學院(UCL)的薩賓娜·布拉西奧蒂 (Sabina Blasiotti)的摘得最佳學生獎,非學生獎則由波利斯大學的講師Endri Marku獲得。由于每位參賽者僅能提交一副圖畫,以有力傳達任何主題的建筑空間和居住者體驗。這樣的設定讓人仿佛在欣賞一場對未來世界奇思妙想的畫展。
由于過去一段時間里,太多各種前所未有的災難與挑戰發生在我們身邊,這也激發了創作者們的批判性思考和想象,使得本次競賽作品的質量令人贊嘆。連評審員也不禁夸獎本屆的作品“是迄今為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我們看慣了那些模式化的效果圖時,不妨來看看這些鼓舞人心的藝術品,開拓下我們被束縛住的腦界吧!(申瑞琪撰)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