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李坤晟)
10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浙江黃巖,一個還江河自然之美的生態試驗》的報道
老家在新疆喀什的麥麥提,兩年前來到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經商。他每天晚上都要帶著小女兒到永寧江邊散步。
愛上這里的漫江碧透、魚躍鳥飛,但麥麥提并不知道,他們每天散步的永寧公園,是臺州生態防洪、建設人水和諧宜居城市的成果。而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參與設計、體現“與洪水為友”理念的這個公園,成為“綠色網紅”。
秋日的永寧公園,江畔依然綠草如茵。從親水平臺上象征黃巖模具產業的巨大雕塑出發,沿步道西行,放眼望去草坡綿延起伏,幾位市民在岸邊悠閑地垂釣,絲毫看不出此前臺風“黑格比”肆虐過的痕跡。
從2004年開園算起,永寧公園已運營16年。當年負責公園用地征遷工作的魏志宏,現在已是永寧公園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他指著公司一樓大廳的老照片對記者回憶說:“過去這里是新老城區接合部,遍布垃圾場、養豬場、養牛場,污水橫流。”
今天的永寧公園濕地,常有白鷺飛來捕食水里的鯉魚,令魏志宏頗為頭疼。他每年都要花一筆預算,重新投養一些鯉魚。
魏志宏介紹說,全長3公里的永寧公園分為東西兩段,俞孔堅設計的是西段。“東段一期工程的河堤,是傳統的混凝土‘三面光’,這是俞教授堅決反對的。”
▲ 改造前的硬化河道
▲ 如今的生態河岸
記者注意到,與東段相比,公園西段的江堤步道外側,不是光禿禿的水泥面,沿臺階而下,是種滿茅草、蘆葦的河漫灘。魏志宏告訴記者,當初治理永寧江時,原本要裁彎取直的一段河流,最終得以完美保留;原本要水泥襯砌的公園堤岸,最終改以鵝卵石或泥土襯砌,青蛙也可以自由上岸。
步道內側是兩公頃的內河生態濕地。這里除了蘆葦、茅草,還有柳樹、水杉。按規劃,內河濕地平時是公園景觀,防洪時就是一個蓄水池。與江堤外側的自由空闊相比,這里多了幾分寧靜。
魏志宏這20年的人生,與永寧公園密不可分。兩年后即將退休的他,信心十足地對記者道:“你晚上來,公園里全是散步的市民。永寧公園好不好,我說了不算,你得問問他們!”
永寧江發源于黃巖西部括蒼山,自西向東全長約80公里,被黃巖人視為母親河。
已經退休的工程指揮部負責人鄭鋼回憶,2001年,黃巖區委、區政府把永寧江治理和城市建設相結合,啟動了集水利建設和城市改造為一體的濱江世紀工程。在城區江段,建設生態示范園。
2002年,一期東段完工后,在黃巖區交通局工作的鄭鋼被領導點將負責永寧公園二期建設,臺州市要求二期工程品質要超過一期。
此時,俞孔堅接受央視《東方之子》采訪,鄭鋼頭一次聽到俞孔堅的新理念。“傳統的做法是先規劃好建設用地,剩下的邊邊角角才搞綠化。他的理論是先把生態的部分——水、綠地的空間留足,剩下的才搞開發。”鄭鋼回憶道。俞孔堅生態優先的治河理念讓他眼前一亮。于是,他向市里推薦了俞孔堅。
多年以后,俞孔堅回憶自己給臺州市的建議:“把可能被洪水淹掉的地方做成公園、綠地和濕地,甚至可以做成稻田、荷塘。河漫灘下設計的淺灘深灘,魚和青蛙可以在這里產卵,牛可以下去喝水,人可以在這里行走。”
接受記者采訪時,這位致力于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的學者指出:“植物有彈性,就像人的血管一樣。然而現在許多大江大河都被鋼筋水泥捆住了,這會毀掉水的生態系統,以及自然的自我調節功能。河床不斷抬高,一旦失守,后果更嚴重。何況,生態治水能保護生物多樣性,還有審美、休閑等多種價值。”
記者在公園隨機采訪了20多位黃巖市民,他們的共識是:永寧公園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休憩散步的去處,還明顯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質。
對待自然的水系統、自然的河道、自然的濕地系統,我們應只做最少的干預,盡可能回歸它的自然狀態,還江河自然之美。”
俞孔堅的理念看上去不錯,但設計方案落地卻沒那么簡單。按行業慣例,光滑堅固的混凝土河堤才是可靠的保證。當時有人提出異議,黃巖已經是城市了,還搞河漫灘,跟農村有啥兩樣?
最有力的質疑是,浙東多臺風暴雨,“三面光”河堤,河道里光溜溜的,有利于快速行洪。
俞孔堅卻秉持“與洪水為友,與洪水共舞”,要讓洪水慢點走,讓自然系統把水留下來,讓植物吸收到水里的營養,聲稱“既能起到防洪的作用,同時又是個可以參觀、可以游憩的景觀。”
他甚至提出,“可以把淹掉的地方做成公園、綠地和濕地,甚至可以做成稻田、荷塘,為什么要花兩個億來做防洪堤呢?”
非常規的方案,出了問題怎么辦?“以前沒有考慮什么景觀設計,做水泥擋墻攔住洪水就可以了。俞教授的理念造成了非常大的沖擊。一些老水工擔心安全性。”黃巖區水利局局長牟建文說。
質疑者指出,若由垂直的“三面光”設計改成生態斜坡,河道橫斷面變小,會影響過水量,很可能給防洪帶來風險。
據鄭鋼回憶,方案層層上報,最后省里的水利專家建議,如果要堅持俞孔堅的“生態治水”方案,不僅要將斜坡改為斷面面積更大的階梯,更得將江面拓寬。
濱江的土地寸土寸金,拓寬河道,相應地就要減少濱江的土地使用面積。今天永寧公園對岸的江景房是黃巖房價高地。
“往北岸拓寬了50米,3公里長,如果用來建江景房,得值多少錢!”回憶起這段往事,鄭鋼和魏志宏都佩服黃巖區黨委政府的決心和魄力。
俞孔堅的方案能否經得起洪水的考驗?2004年一開園,考驗就來了。
當年8月12日,臺風來襲,造成全市2個縣城受淹,一度被洪水圍困的村莊573個、受災人口416.2萬。
當時全臺州降雨量最大的地方,是位于永寧江上游的黃巖區上垟鄉,“但江水自始至終沒有淹過永寧公園的步道,內河濕地滯洪功能還沒用上。”鄭鋼回憶道。
永寧公園的實踐,證明“與洪水為友”的可行性,獲得了專業人士和普通市民的雙重口碑。牟建文透露,黃巖當地正在修繕環繞老城的官河古道,將把親水性堅持到底。
然而,關于俞孔堅治水理念的爭議,卻從未停息。
在位于北大科技園的辦公室,俞孔堅對記者說:“傳統的中國是個農業國,今天很多人進了城。所以,我們能給水留出更多的空間。”
他還說:“我反對無休止、無克制地濫修大壩。今天的中國,有能力在人與水的關系上,提供生態文明的樣板。”
每年汛期,俞孔堅“與洪水為友”的演講視頻都會被網友重新轉發。俞孔堅的解釋是,“這說明越來越多人認識到,解決洪澇災害,需要引入新的理念。”
10月8日,俞孔堅從北大校長郝平手中接過了2020年杰弗里·杰里科爵士獎的獲獎證書。這個以英國著名景觀設計師命名的獎項,由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頒發,被認為是世界人居環境建設和風景園林領域的最高終身成就獎。
頒獎典禮上,俞孔堅以“我的治愈地球之旅”為題,作了全英文主題演講。他說道:“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更加促使我們反省人與自然的關系,思考實現人與自然全面和諧的途徑。”(完)
供稿:土人設計新媒體中心
編輯:盧玉潔
設計:李飛鴻
策劃:馬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