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他投身建筑事業70年,美國成為他的事業起點,項目遍布中美法德等全球各地,但他在《筑夢天下》說:
“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很怪嗎?我給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內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br/>
貝聿銘在事務所照片
他被視作“現代主義建筑最后的大師”,世人尊稱他“貝老”。
他為世界創造了很多兼具力與美的作品,但不得不提巴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Glass Pyramid),今年也是它建成30周年。
貝聿銘在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模型面前
達芬奇的密碼
很多人知道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是因為一本暢銷書《達芬奇的密碼》,但項目啟動時間比書推出時間早了20多年。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圖源網絡
1981年,新任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ois Mitterrand)贏得選舉后的第一個發布會,就宣布了“大盧浮宮”(Grand Louvre)計劃。
一來,盧浮宮因為老化陳舊,必須重新進行翻修;二來,歷任總統都希望在任期內給巴黎這座城市留下些代表作。
這才有了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奧賽美術館,包括現在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巴黎圣母院撲滅大火后,就立即宣布重修計劃,并且開啟一項全球性的設計競賽。
1989年,攝于蓬皮杜博物館外
Outside the Pompidou Museum, 1989 ,Photo By Marc Riboud
那時的貝聿銘已經60多歲,獲得過各種建筑大獎,還登上過《時代》雜志封面。當法國文化部長希望他能參與競標,貝聿銘耍了個”心機“:要么給我做,要么我放棄,年齡大了,不想競爭。
最后法國總統密特朗拍板,直接委托貝聿銘來操刀整個項目。根據工作人員回顧,貝聿銘接受任務后,就經常一個人走在盧浮宮,用腳丈量土地。
在方案的第一次正式評審會上,貝聿銘遭受了巨大批評,但因為不熟悉法語僥幸逃過“一劫”,但方案“大盧浮宮”計劃還是通過了表決。
不過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面。
大盧浮宮計劃
方案在媒體上一經公布,就引發軒然大波,貝聿銘惹惱了高傲的法國人。
后來,貝聿銘的兒子回憶說:“當時法國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惱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個華人來修我們最重要的建筑,貝聿銘會毀了巴黎。”
金字塔造型也是其中一點,有人諷刺道“給死人設計的金字塔放在破舊的盧浮宮里,再合適不過了!”
批評者中甚至有米蘭·昆德拉、尤涅斯庫這樣的名流。他們這樣評價方案“光潔黑板上的指甲劃痕”“法國臉上的一道疤”“新盧浮宮的建設計劃破壞了我們每天的遛狗路線”。
1985年5月2日,貝聿銘站在盧浮宮金字塔原尺寸大小的模型旁邊
Chinese American Architect Ieoh Ming Pei stands next to a full size simulation of the his Louvre Pyramid during a press conference in Paris,May 02, 1985 (Photo by THIERRY ORBAN/Sygma via Getty Images)
貝聿銘從業幾十年,他堅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金字塔三角形來源于巴黎城市中的幾何規劃邏輯,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一個巨型采光器,能把自然光引入地下,這都是非常必要的。
總統密特朗的決心也不可動搖,他看過美國國家博物館東館項目,堅信貝聿銘能很好地完成使命,并在給予了無條件的支持。
1989年,盧浮宮金字塔的開幕儀式上,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右)與當時的法國總統Francois Mitterrand 握手。
China-born US architect Ieoh Ming Pei (R) shaking hands with then French president Francois Mitterrand on the opening day of the Louvre museum pyramid , 1989, via Getty Images
玻璃金字塔的”玻璃“就是關鍵:為了不影響到周圍的歷史建筑,玻璃必須是通透純凈的白玻璃;又因為多面反復疊加,玻璃色素會更佳明顯,可供應商卻不愿投入研發經歷,只是回復”這不可能“。
討論無果,貝聿銘幾天后不動聲色地拿出了一塊德國制造幾近透明,不含綠色素的飛機艙白玻璃,密特朗總統最終給供應商下達了死命令必須完成。
1989年玻璃金字塔竣工,1993年大盧浮宮計劃也基本完成了。
1993年11月18日,“前第一夫人”克勞德·蓬皮杜和貝聿銘,在盧浮宮金字塔的內部出席大盧浮宮的落成儀式。
Claude Pompidou et l'architecte de la pyramide du Louvre Ieoh Ming Pei a l'interieur de la pyramide avec le batiment du Louvre a l'arriere-plan lors de l'inauguration du Grand Louvre le 18 novembre 1993 a Paris, France. (Photo by Raphael GAILLARDE/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20年后再見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現在,玻璃金字塔已經成為了盧浮宮歷史的一部分。
盧浮宮有幾個主要入口:玻璃金字塔入口,獅子入口,小凱旋門入口,地下車庫入口,可一般游客都從金字塔入口進入。
就像曾經對待埃菲爾鐵塔、蓬皮杜藝術中心一樣,曾經地巴黎人有多恨你,現在就有多愛你。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圖源網絡
2006年,當年參觀盧浮宮的人數已經上升到了830萬人。時任盧浮宮館長亨利·盧瓦雷泰(Henry Loyrette)找到貝聿銘,希望他能設計出一種新方案來解決金字塔下方的人流擁堵問題。
1993年完成的地下部分”倒金字塔“
2007年,貝聿銘再次回到巴黎,對盧浮宮進行實地研究,還提出了一些調整意見。
為了分流,卡魯塞爾地下廣場開設了新的副入口,單個主咨詢臺變成了23個服務點,紀念品商店和餐廳從玻璃金字塔的地下廣場搬到了地面室外。
2006年6月22日,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被攝于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的拿破侖庭院。
This file photo taken on June 22, 2006 in the Napoleon courtyard of the Louvre museum in Paris shows US-Chinese architect of the Louvre Pyramid Ieoh Ming Pei posing for photographers via Getty Images
貝聿銘說盧浮宮擴建項目改變了他晚年對建筑的認識。他不再專注于建筑形式,而是關注項目背后的文化,以及如何將文化融入建筑中。
他青睞博物館建筑,因為它是人類文明成果的總結。在這之后他又設計了日本美秀博物館、蘇州博物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回顧貝聿銘70年建筑生涯,他從青年走向壯年,然后不斷成熟,最終活成了現在的自己。
1956年9月,美籍華人建筑師肖像(39歲)
Portrait of Chinese-born American architect IM Pei (born Ieoh Ming Pei), New York, New York, September 1956 (Photo by Photo Quest via Getty Images)
1965年,貝聿銘被選中設計肯尼迪總統紀念圖書館
Architect Ieoh Ming Pei selected to design the JFK Memorial Library, 1965 (Photo by John Loengard via Getty Images)
1965年,貝聿銘檢查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試驗板
Architect I.M. Pei inspects test slabs at the NCAR site, 1965
1969年,貝聿銘穿著正裝坐在辦公桌前
Architect Ieoh Ming Pei wearing a jacket and tie and seated at a desk, 1969 (Photo by Stuart Smith/Condé Nast via Getty Images)
1978年6月1日,貝聿銘出席美國國家藝術博物館東館
Architect I.M. Pei in 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on opening day, June 1, 1978. Photo Dennis Brack/Black Star.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Gallery Archives. Image via nga.gov.
美國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并將美國建筑學院金質獎章授予他。 Photo by Yousuf Karsh
1982年11月1日 Photo by 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 via Getty Images
1983年,普利茲克夫婦杰伊和辛迪,貝聿銘,1983年普利茲克建筑獎典禮
Jay and Cindy Pritzker with I.M. Pei . The 1983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ceremony
1983年在美國白宮:杰伊,美國第40任總統里根及夫人,貝聿銘
In the White House today, President and Mrs. Ronald Reagan extend their warm congratulations to I. M. Pei (right), 1983 Laureate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1984年6月20日,貝聿銘攜夫人盧愛玲參觀美術學院
Acceptance of architect Ieoh Ming Pei at the Beaux-Arts fine arts academy. Pei's wife,June 20, 1984
1989年3月,攝于法國巴黎盧浮宮金字塔前
Portrait d'Ieoh Ming Pei devant la pyramide du Louvre qu'il a con?ue en mars 1989 à Paris, France. (Photo by Eric BOUVET/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2004年,貝聿銘(右)和妻子盧愛玲參加在紐約華爾道夫酒店舉辦的亞洲協會年度酒會。
I.M. Pei (R) and his wife Eileen at Asia Society's Annual Dinner at New York's Waldorf Astoria in 2004. (Elsa Ruiz/Asia Society)
2006年,貝聿銘慶祝蘇州博物館開館。(by Ariana Lindquist via 紐約時報)
2007年,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的設計師貝聿銘和這個建筑項目相關的員工的畫像。
A portrait of the architect of the Pyramide at the Louvre Museum, I. M. Pei, at an opening for the staff associated with this project, FRANCE, 2007 (Photo by James L. Stanfield/National Geographic/Getty Images)
2008年11月22日,多哈博物館
The Museum Of Doha. Qatar - 22 November, 2008
2009年12月16日,貝聿銘參加在紐約Capitale舉行的美國華人博物館30周年晚宴。
Architect I.M. Pei attends the 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 30th Anniversary Gala at Capitale on December 16, 2009 in New York City. (Photo by Dario Cantatore/Getty Images)
2016年10月27日,貝聿銘在紐約聯合國參加2016年度亞洲協會亞洲創變者獎和晚宴。
NEW YORK, NY - OCTOBER 27: I.M. Pei attends Asia Society Asia Game Changer Awards and Gala Dinner 2016 at United Nations on October 27, 2016 in New York City. (Photo by Presley Ann/Patrick McMullan via Getty Images)
別人眼中的貝聿銘
貝聿銘用玻璃、鋼筋、線條影響了人們的生活。
2017年貝老100歲時,網站Departures發過一篇“別人眼中的貝聿銘”《貝聿銘的第一個一百年》。(節選翻譯《I.M. Pei's First 100 Years》By Ian Volner and Rachel Hurn on March 24, 2017)
100歲的貝聿銘,紐約
《紐約》雜志 Bobby Doherty 攝于2017年4月7日
Paul Goldberger
(前《紐約時報》和《紐約人》建筑評論家)
“貝總是待人非常親切,不過也有一點點含蓄。他使自己難以捉摸。
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做法——不是用詭計,而是外表,也許是:這種平靜的、文質彬彬的外表,讓人難以看透。
他可以搖身一變是一個最隨和同時是最嚴格的建筑師,這賦予了貝能夠說服他的客戶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并且使他們確信結果就是他們想要的技能,這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Santiago Calatrava
(建筑師,最近因設計紐約世貿中心交通樞紐而聞名)
“我第一次見到貝先生是在他的公寓。見到他的第一眼,我就覺得他風度翩翩。他一直保持微笑,并且他非常關注別人和他說的話。
他很有氣質也很謙遜,這是只有最偉大的人才會同時擁有的內在。他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建筑大師。
位于香港的中銀大廈就是其中一部杰作。當你看著香港的地平線,這個杰作給你的感受就像在看紐約的克萊斯勒大廈一樣震撼。它不是最大的建筑,如果不是最大的話,但它一定是最與眾不同的建筑之一?!?br/>
貝先生是我們所有人的先驅。在中國哲學里,人們說,90歲是一個極富經驗的年輕人。他就是如此。
Henry Cobb
(建筑師,貝聿銘40年關系的商業伙伴)
“20世紀可能沒有一個人能比貝將東西文化融合的這么有深度。
他不僅高度融入美國文化,同時又是一個深植中國文化飽有學識的人。他有著非凡的廣度和深度,和連接不同文化的能力。
加之他的特別有魅力的人格,這讓他成為了一個別人都想認識想和他一起工作的人。
當然了,他是一個有天賦的建筑師。不過,他可一點都不軟弱和含糊。他是迷人的、討人喜歡的,但他是個意志堅定的人,一種如果你想做到任何有質量的事你就必須是個建筑師的意志?!?br/>
Richard Rogers
(英國建筑師,因設計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而聞名)
“城市是由人構成的,不是建筑。
建筑與建筑之間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貝不僅僅將建筑看做是紀念館。他將每一個建筑聯系起來,將每一個建筑視作對它周遭的挑戰。”
他清楚,每個建筑至少有兩個觀眾:一個是使用者,一個是過路人。
Photo by Josef Astor
貝聿銘眼中的自己
納撒尼爾·康(Nathaniel Kah,建筑大師路易斯·康 之子)為父親拍攝的紀錄片《我的建筑師》中,曾與貝聿銘有過一段這樣的對話:
康:你的成功率很高?
貝:是的。但可能是因為我更加耐心,因為我是個中國人。假設我說,某個業主不喜歡我的設計,我不會在意。我會換個日子再來,我覺得路就不會這樣做。路也許就會一直強勢反駁,他如果因此找到業主,那就是因為真的有共鳴,那就會是永遠的業主。我想這不是我能做到的。否則,我就會……比他失去的業主更多。
康:我想你的建筑更多樣,在成功率方面,你厲害多了。
貝:多,不代表著成功。
康:不是嗎?
貝:有三四件代表作,要比五六十棟建筑強多了。要的是質量,不是數量。
少年貝聿銘,攝于蘇州獅子林中
貝聿銘出生在廣州,少年時代生活在蘇州,他當時就住在獅子林中。他有著中國人一貫以來的謙遜平和,這最終也轉換成一種優勢。
貝聿銘從業近70年,并沒有真正著說立書,這也是他被詬病的原因,但他善于溝通、耐心溫厚的個性為他贏得了業主的信任,也帶來了更多項目。
貝聿銘有三子一女,可以說是子承父業:去世的貝定中(哥哥)是城市規劃師,貝建中(弟弟)與貝禮中(三弟)都成為建筑師,早年參與父親的項目,直到1992年兄弟二人創立貝氏建筑事務所。
不過,只有貝建中會說中文。他說:“父母當年以為我們早晚要回到中國,所以沒有特地教我們說中文。”
貝建中(弟弟),貝禮中(三弟),貝聿銘
Chien Chung “Didi” Pei, left, Li Chung “Sandi” Pei and Ieoh Ming “I.M.” Pei by macaulifestyle.com.
當聊起什么才是建筑時,貝聿銘說:
“我不喜歡各種標簽式的稱謂。對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沒有什么現代建筑 、后現代建筑、解構主義。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義稱謂。
但我不相信這些,它們如過眼云煙,而真正留存下來的那一個還是建筑本身——各個時代的建筑。”
貝老,走好!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