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耶魯大學生態學家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未來 50 年內,約 886 種兩棲動物、434 種鳥類和 376 種哺乳動物,共計 1700 個物種將面臨滅絕風險,原因來自人為農林業開發導致的自然棲息地萎縮。該報告發布于 2019 年 3 月 4 日《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雜志上。
與此同時,根據 BBC 報道,另一項全球分析顯示,由于國際食品和林木貿易系列活動,在 2000 年至 2011 年之間,以此原因而瀕臨滅絕的鳥類數量增加 7%,研究預計未來將有 100 種鳥類滅絕。相較之下,過去 400 年以來鳥類死亡數是 140 種。這份研究在同一時間刊登于另一份科學雜志《自然生態學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這其實不算什么巧合。早在 2018 年 9 月,據《國家地理》報道,一份發表在《生物保護》雜志上的新研究告知,有 8 種珍稀鳥類物種可能已經悄然消失。他們發現近 30%物種滅絕是因跨國寵物貿易的誘捕引發,不過研究人員持續表示擔心,“不可持續的伐木業與農業導致的森林砍伐將成為下一個驅動物種滅絕的因素。” 事實上這在半年后得到了證實。
文章主要作者及首席科學家 Stuart Butchart 在新聞稿中說道,“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越來越多的滅絕浪潮正席卷整個大陸,原因歸結于棲息地喪失和不可持續農業帶來的土地退化。”
對鳥類來說,如果棲息地喪失,它們更容易滅絕,因為在特定環境中覓食與樹上筑巢是必須的。同時,鳥類的減少加劇惡性循環,使遭砍伐地區更難以恢復生機。它們通常會作為傳播種子和花粉的自然媒介。
2018 年那份鳥類物種清單上,其中一種名為斯皮克斯的金剛鸚鵡(Spix’s macaw),產自巴西,毛羽呈漂亮藍色,很可能已宣告滅絕,之前它還曾出演過里約熱內盧的兒童電影。
Spix’s macaw,巴西金剛鸚鵡,極危,或野外絕滅(IUCN 3.1)。
還曾出演過動畫片,扮演“blue”。
還曾出演過動畫片,扮演“blue”。
耶魯大學這篇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生態與進化生物學教授 Walter Jetz 認為,他們發現了“一幅非常可怕的畫面”。通過將全球 19400 種物種當前地理分布信息,與四種不同軌跡下所預測的土地覆蓋變化情況(根據人口增長及經濟變化)相結合,兩位科學家識別出未來土地利用情況下處于生物多樣性危機的幾個熱點(hotpots),換句話說,1700 個物種將面臨滅絕風險。
比如,在非洲,一種生活在蘇丹和埃塞俄比亞地區的羚羊物種“尼羅河”,它的棲息地面積目前已縮小至少一半。原因來自迅速集約化的農業,占據了大量開放空間,為的是供應中國或沙特阿拉伯的市場,而這些投資者一直在此購買農田已達數年。除此外,氣候變化導致的溫度上升與干旱也成為原因之一。
針對另一份指出鳥類滅絕危機的報告,德國綜合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the German Centre for Integrative Biodiversity Research )研究員 Henrique Pereira 認為,事實已直指市場消費一環,如果人們無法對超市里購買的商品負責,那么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問題永遠也無法解決。他告訴 BBC,“在未來消費環節,必須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商品信息,以便讓他們知道正在購買什么。”
報告還提及,養牛業(cattle farming)對生物多樣性影響最大,于 2011 年占比 28%,主要其中在中南美洲和非洲。其次是油籽生產所致的棕櫚、大豆種植,生產范圍的擴大通常以犧牲熱帶雨林為代價。如果以單位面積算生物多樣性影響,那么糖類作物和水稻生產位列第一。此外,林業活動對碳截存影響最大,損失有 30%,人類活動一般涉及木材燃料提取、森林砍伐。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