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好消息!
我們大四川的“偉大工程”——都江堰
又獲得一塊“世界遺產”金字招牌!
圖據航拍四川
北京時間8月14日凌晨
在加拿大召開的
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理事會傳來消息
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和灌區配套工程
正式入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此前,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經擁有兩塊“世遺”的牌子。
200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景區聯手申遺,當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7月,作為“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的一部分,都江堰——青城山風景名勝區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排水非政府組織——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評選并授予的榮譽稱號,被稱之為“灌溉工程界的諾貝爾獎”,每年審定一次。迄今已經評審至第五屆。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與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景觀、世界農業遺產、國際濕地遺產并稱為世界遺產。
這也是四川第二處獲此殊榮的灌溉工程。2014年首次評選,四川樂山的東風堰入圍。
歷年入圍的國內灌溉工程名單——
2014年入選名單:四川樂山東風堰、浙江麗水通濟堰、福建莆田木蘭陂、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
2015年入選名單:諸暨桔槔井灌工程、壽縣芍陂、寧波它山堰
2016年入選名單:陜西涇陽鄭國渠、江西吉安槎灘陂、浙江湖州溇港
2017年入選名單:寧夏引黃古灌區、陜西漢中三堰、福建黃鞠灌溉工程
2275年前,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時至今日,都江堰灌區已經發展成為灌溉面積超過1000萬畝的超大型灌區。工程的偉大性,早已不言自明。
此次入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是以什么為標準?加冕“世遺”之后,灌溉工程該如何保護?對灌區今后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中國水利科學院、省水利廳和省都江堰管理局相關負責人這樣說:
申遺有啥要求?10項硬指標“一個都不能少”
什么樣的工程才能入圍名錄?翻看國際灌排委設置的“申遺”門檻中,里面包含10個硬性指標:
是灌溉農業發展的里程碑或轉折點,為農業發展、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貢獻;
在工程設計、建設技術、工程規模、引水量、灌溉面積等方面領先于其時代;
增加糧食生產、改善農民生計、促進農村繁榮、減少貧困;
在其建筑年代是一種創新;
為當代工程理論和手段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工程設計和建設中注重環保;
在其建筑年代屬于工程奇跡;
獨特且具有建設性意義;
具有文化傳統或文明的烙印;
是可持續性運營管理的經典范例。
“這10項缺一不可。標準不可謂不嚴苛、門檻不可謂不高。”中國水利科學院水利史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劉建剛認為。
申遺過程首開先例
部分工程“年齡不夠”
超七成灌面為近70年新建
作為世界史上最高老的無壩引水灌溉工程之一,狹義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引水部分)一直被認為是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
按照要求,入圍工程的建成投用時間,應在100年以上。但記者注意到,本次申遺的范圍,涵蓋整個灌區7市38縣(市、區)的灌溉工程體系。
而省都江堰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縱觀整個都江堰灌區,1076萬畝灌溉面積中有800萬畝均是1949年新建的,換言之,整個灌區中超過七成“年齡”不到70歲,并沒有達到“申遺”的年限門檻。
“這里面涉及到一個概念性問題。”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11月,都江堰管理局啟動“申遺”程序。今年1月、4月,出國“趕考”——參與初審前,國際灌排委、國家灌排委先后組織國際和國內專家對都江堰灌區工程進行考察。
在大量的事實面前,“國際灌排委明確表示,肯定和支持灌溉工程不斷建設與發展。這也算破了先例了。”
“這么多年來,灌區一直在改擴建,一直沒有失去活力。這就是都江堰灌溉遺產與其他靜態遺產最鮮明的區別。”省都江堰管理局高級工程師曠良波說,在國際國內專家的眼中,都江堰水利工程,杰出之處絕不只是寶瓶口、飛沙堰等渠首工程,而是整個灌區工程體系。
省都江堰管理局黨委書記楊斌認為,“申遺”帶來的直觀影響是保護思路的轉變,“過去,不同程度存在著只注重保護渠首樞紐工程;今后,管理38個縣(市、區)的配套工程都將納入保護范圍。”
今后灌區咋管理?
推行用水強度和用水總量“雙控”
灌區“提質”先于“擴域”
作為水利工程,都江堰已經滋潤了成都平原兩千多年。那么,申遺之后,灌區如何管理,是否還會擴域?
曠良波認為,相對于灌區“擴域”,更重要的是,要提升既有灌溉范圍內的用水、管水和護水能力。
這個觀點,也得到了省農水局相關負責人的印證。“‘申遺’成功后,都江堰灌區更要修煉的是‘內功’。”前述負責人認為,相較于“擴域”,灌區當務之急要做的是“提質”。
統計顯示,目前,都江堰水利工程水資源使用率已經接近70%。近年來,都江堰水利工程年平均供水量80億方,供水人口已達2300萬人。與此同時,由于氣候變暖等影響,工程水源岷江上游多年積雪不足。積雪,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大春用水之際,補給岷江上游來水的主要水源。
換言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水資源承載力,也有其“天花板”。
相關專家表示,“提質”的思路是,要在全力保障灌區供水安全的同時,對用水總量和用水強度的“雙控”,以盡可能節水和提升用水效率。
“今后整個灌區內要‘以水定產、以水定城、以水定人’。”楊斌表示,今后水資源將成為灌區內制定產業布局、城鄉布局和人口分布規劃的前置要素,“原則上,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決不能再布局。就是說,不能超出供水能力,也不能破壞水源。”
同時,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業水權制度改革、節水灌溉等方式,倒逼用水戶提高用水效率、減少輸配水過程中的損失,“灌區今后的發展,要建立在水資源承載力之上。”楊斌建議。
在幾千年的光陰里
都江堰為旱澇無常的成都平原
提供了庇護和濡養
作為大四川人
衷心希望這項偉大工程
越來越好!
來源:川報觀察(cbgc2014)封面新聞記者 楊晨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自川報觀察微信公眾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