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5大片區 廣州2020年建成國際區域中心城市
admin
2002-08-19
來源:景觀中國網
正如聯合國人居署官員所說:“并不是說城市好到國際一流,而是作為一個擁有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廣州能在短時間內發生奇跡般的變化,確實值得世界同行學習!”昨天,廣州市副市長李卓
正如聯合國人居署官員所說:“并不是說城市好到國際一流,而是作為一個擁有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廣州能在短時間內發生奇跡般的變化,確實值得世界同行學習!”昨天,廣州市副市長李卓彬在市委禮堂向市直機關干部作城市建設發展形勢報告時透露,短短4年廣州城市建設的步伐令世界刮目。按最新規劃,到2020年,廣州市域人口將控制在1200萬人左右,建設成為最適宜創業發展和居住生活的國際性區域中心城市。
根據規劃,21世紀廣州將通過“南拓、北優、東進、西聯”調整城市空間結構,到2020年,作為華南地區的現代化中心城市,市域人口將控制在1200萬人左右,積極引導舊城區的商業和人口向白云山西側、海珠區—番禺市橋“兩個轉移帶”轉移。番禺、花都作為廣州南部和北部的衛星城,力爭到2010年發展到30萬人口的規模。
李卓彬還介紹了未來城市發展的指導思想:未來廣州的城市結構將定位在“多核心、網絡化”上,運用生態網絡、道路網絡和信息網絡建立多核心,組團式的城市結構。適應番禺、花都撤市改區,考慮將廣州市域劃分為五個片區,即都會區、花都片區、從化片區、增城片區和南沙片區。南沙片區主要發展深水港、臨港產業和高科技工業、資金密集型對外加工業,協調發展商業、旅游業和轉口貿易業;增城片區主要發展外向型加工業、三高農業和生態旅游業、花都片區依托新機場重點建設物流中心和于航空交通緊密聯系的高新技術產業及服務業;從化片區重點發展旅游業和三高農業。
而包括原城市規劃發展區,增城市的新塘、永和兩個鎮,番禺灣水道以北地區的都會區在未來將會呈現出一江多岸,兩軸三帶,兩個轉移帶,三大港,四個物流中心,網絡型、生態系統復合的城市結構。
空間結構——一江多岸,兩軸三帶,兩個轉移帶,三大港,四個物流中心,網絡型、生態系統復合的城市結構。
“一江多岸”:珠江呈枝狀蜿蜒流經廣州入海。為凸現“一江多岸”,將優先發展珠江前、后航道和沙灣水道發展帶;建立舊城市中軸線、新城市中軸線于珠江多條水道發展軸交匯的空間網絡。
“兩條城市功能拓展軸”:一是東移軸,規劃以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心商務區拉動城市商務中心功能東移,形成自中心城區、珠江新城、黃埔工業帶向新塘。永和方向的傳統產業“東移軸”,該區目前有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儲備;二是南拓軸,地鐵3號線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定線,串連了一批基于高新技術和信息產業的新興產業地區,從廣州科學城、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廣州生物島、廣州大學園區到廣州新城、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龍穴島深水港,可以提供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儲備。
“三條城市發展帶”:進一步確定珠江作為城市空間景觀發展的紐帶,將城市發展從注重沿路商業發展為主轉向注重提升沿江生活環境質量為主。要規劃三條沿江發展帶,一是沿珠江前航道發展帶,二是沿珠江后航道發展帶,三是沿沙灣水道發展帶。三條發展帶共683平方公里。
“兩個轉移帶”:一是白云山西側的“北部轉移帶”,考慮采用嚴格控制下的低強度開發,作為舊城功能的補充,發展全市性的商貿物流中心,開發低強度的住宅區;二是海珠區——番禺市橋的“南部轉移帶”,是舊城區人口的主要疏散地區。
“三大港”:一是建設現代化的航空港,將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建設成為華南地區的國際航空港樞紐;二是建設現代化的深水港;三是建設現代化的信息港,把廣州建設成為華南地區“信息高速公路”的樞紐。
“四個大型物流中心”:北部結合新白云國際機場、鐵路、公路等對外交通優勢,建設商貿物流中心;南部結合南沙龍穴島深水港及述港鐵路、公路,建設倉儲物流中心;西部基于廣佛都市圈的長遠發展,考慮在芳村地區建設綜合物流中心;東部充分利用黃埔港、新沙港等設施,結合產業發展布局建設生產資料物流中心。同時,在城市舊城區邊緣和新發展區外圍高快速道路、速軌道交通沿線建設一級客流中心。
生態環境——以山、城、田、海為基礎,構筑“一環兩楔”,建立“三縱四橫”,打通“生態廊道”。
山城田海:北部山林地區,中部平原城市化地區,東南部水網農田地區,東南部海域地區。
一環兩楔:在廣佛都市圈外圍通過區域合作集山體、農田、魚塘、綠地為基礎的生態環廊;東北部山體自東北向西南延伸至環廊內,形成“綠楔”;流入南海的珠江水系向西北直入環廊形成“藍楔”。
三縱四橫:三條南北走向生態主廊道;四條東西走向生態主廊道。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