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出臺最嚴地名總規 50米以下建筑不能叫大廈
admin
2016-01-18
來源:景觀中國網
1月13日,成都市出臺了“史上最嚴”的地名總規,《成都市 地名總體規劃2015-2020》,將中心城區劃分為16個地名區塊,其中道路、公共空間、建筑物等命名都要遵循具體規則,接地氣,傳承歷史味兒,拒絕 “洋名”和“怪名”。
1月13日,成都市出臺了“史上最嚴”的地名總規,《成都市 地名總體規劃2015-2020》,將中心城區劃分為16個地名區塊,其中道路、公共空間、建筑物等命名都要遵循具體規則,接地氣,傳承歷史味兒,拒絕 “洋名”和“怪名”。
成都出臺最嚴地名總規50米以下建筑不能叫大廈
“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800多年前,詩人陸游用這樣的詩句留下了關于成都的文雅記憶,也讓成都諸如青羊宮、浣花溪等歷史文化韻味十足的地名傳承至今。地名,是城市的“活化石”,也維系著城市的歷史溫度。
在高速城鎮化的沖擊下,如何保護和傳承本土歷史地名?如何杜絕“洋名”和“怪名”?1月13日,成都市出臺了“史上最嚴”的地名總規,《成都市地名總體規劃2015-2020》,將中心城區劃分為16個地名區塊,其中道路、公共空間、建筑物等命名都要遵循具體規則,接地氣,傳承歷史味兒,拒絕“洋名”和“怪名”。
此外,要求地名命名中優先使用“老地名”,以及不得使用繁體字、異體字、自造字和標點符號等地名命名原則。
新規
主城區道路原則上取名不超7個字
《總體規劃》指出,現在“街、巷”通名不斷消失,“大道、路”通名卻存在過度使用的問題,因此它擬定了一個基本原則:中心城區城市道路通名,應以“路、街、巷”三類為主,“大道”、“大街”為輔,對支路及以下級別路網,有效保護及鼓勵使用“巷、里”。
那么,哪種道路應使用大道、大街,哪種道路使用巷、里?成都市規劃局詳規處處長孫琪介紹,道路紅線寬度在60m及其以上的快速路、主干路,原則上通名宜使用“大道”、“大街”;60m以下、16m以上的主干路、次干道,原則上通名可使用“路”、“街”兩類;16m以下的支路,原則上通名使用巷、里。取名時還需盡量簡練,總體字數上要求應以3~5個字為宜,原則上不得超過7個字。
建筑物專名不宜使用外國地名
“過去,成都市建筑物名稱中洋名泛濫的現象比較普遍,社會各界對‘洋名’、‘怪名’的意見比較大。《總規》要求,建筑物、構筑物專名,不宜使用外國地名。”成都市規劃局詳規處處長孫琪介紹,建筑物、構筑物專名,除不宜使用外國地名,一般不得使用冠有“中國”、“中華”、“國際”、“世界”等詞語。且建筑物名稱不得重名、同音。
此外,不是每一棟樓都可以取名為“大廈”,例如具有辦公、商業、住宅等功能的建筑,層數在7層以上或高度在24米以上的只能叫“大樓”,“大廈”的高度一般應在50米以上或總建筑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
針對很多開發商熱衷于用門、世家、莊園、世界來取名字,《總體規劃》規定,如果要取名為花園、園、苑(包括派生出來的雅園、雅苑、家園、佳苑、名苑等)的住宅區,要有一定的綠化面積,綠地率一般不得低于30%。“山莊”則需要依山或坡地而建且環境幽雅,綠地率一般不低于45%。
對于建筑物取名,《總體規劃》也有特別規定。以城市內隨處可見的“廣場”為例,今后取名將更為嚴格:其高層建筑要具有室外開敞空間,室外地面應有面積不小于2千平方米的集中室外開敞空間向公眾開放。“中心”則要求用地面積一般應在2萬平方米以上。“城”則應在4萬平方米以上。
現狀
管理的尷尬市民叫慣工程名改不了口
1月13日,成都市政府新聞辦公室新年的第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市民政局副局長劉永昌談起了地名管理的尷尬。
劉永昌舉例,如“羊西線”、“紅星路南延線”、“IT大道”,這些在老百姓口中喊得順溜的地名,其實都只是當時道路修建的工程名。在修建之時,業主方有工程名,施工方有建設名,而當地群眾則為其取了好喊的“小名”。建成后,市政府已分別命名為蜀漢路、科華南路、金輝路等,但糾正難度大、成本高,給城市管理和社會生活帶來了諸多問題和不便。如何避免這類尷尬?根據《總規》,民政部門將前置管理,加強地名管理“頂層設計”,規定道路、建筑物開工建設前應到民政部門申請命名。
解決
咋才接地氣?16個區塊獨有“地名基因”
“東一路”、“東二路”,類似這樣讀不出歷史感的地名,以后在成都越來越少了。《總規》實行后,成都的新地名既要接得了地氣,還要裝得下鄉愁。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工程師們耗時一年多,編制了海量數據的成都地名數據庫,包含了成都市中心城區現有2000多條道路的名稱、范圍以及路名背后的故事。通過對這些既有路名的統計和歸納,摸索出了成都自古到今的道路起名規律,進而賦予了中心城區16個區塊獨有的“地名基因”。
“以紫竹北街為例,它并不是在正北方向,成都人起地名,偏北多少以內可以叫‘北’呢?我們把成都地名里都有‘北’的道路全部調出來計算,發現在偏角30°以內,都可以叫‘北街’、‘北路’。”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師蔣治國介紹,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將中心城區劃分為老城區塊、牛市口——東站區塊、玉林——九眼橋塊、雙楠——紅牌樓區塊等16個地名區塊,并提供了其獨有的“地名基因”,將區域內最能體現地域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文化藝術等關鍵要素提煉出來,作為取名參考。如玉林—九眼橋區塊,詞源素材有跳傘塔、望江樓、九眼橋等。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