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推出《城市中心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
admin
2015-03-23
來源:景觀中國網
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大雨的時候能夠迅速吸納多余的水,而干旱的時候又能把含蓄的水“吐”出來。這樣的循環利用,不僅能提高排澇的能力,還能節水。昨天,在石湖景區,我市舉辦了紀念第二十三屆“世界水日”、第二十屆“中國水周”宣傳活動和《蘇州市排水管理條例》的頒發儀式。記者獲悉,蘇州目前已推出了《城市中心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并將全力打造海綿型城市。
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大雨的時候能夠迅速吸納多余的水,而干旱的時候又能把含蓄的水“吐”出來。這樣的循環利用,不僅能提高排澇的能力,還能節水。昨天,在石湖景區,我市舉辦了紀念第二十三屆“世界水日”、第二十屆“中國水周”宣傳活動和《蘇州市排水管理條例》的頒發儀式。記者獲悉,蘇州目前已推出了《城市中心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并將全力打造海綿型城市。
蘇州打造海綿型城市
根據這份剛剛出臺的《規劃》,蘇州城市防洪大包圍加金閶新城包圍圈,總面積89.26平方公里,西面以黃花涇、京杭大運河為界,東面以蘇嘉杭高速公路為界,南面以京杭大運河為界,北面以西塘河、滬寧高速公路為界。按行政區劃,該范圍以姑蘇區為主,外加吳中區京杭大運河以北部分和蘇州工業園區蘇嘉杭高速公路以西部分。
在相關區域內,要求新建地區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不小于40%;改造區域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不小于30%。同時,綠地標高宜低于周邊地面標高5~25厘米,形成下凹式綠地;有更高調蓄要求的地區,綠地下凹深度可結合計算確定;下凹式綠地中栽種植物按照下凹深度選擇耐淹耐濕株種。新建地區下凹式綠地占總綠地比例不小于50%,改造區域下凹式綠地占總綠地比例不小于30%。
《規劃》還對雨水滯蓄提出了具體要求,包括規劃用地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配套建設雨水利用設施;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以上的賓館、飯店以及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校園、居住區及其它民用建筑配套建設中水或者雨水利用設施;每1萬平方米建設用地宜建設不小于150立方米(不含下凹深度小于25厘米的下凹式綠地的調蓄量)的雨水調蓄設施;路幅超過70米的道路兩側應配套建設雨水蓄水設施等。
《規劃》對內澇災害進行了定義:道路任一條車道積水深度超過15厘米,且積水超過2小時;或居民住宅和工商業建筑物底層進水。同時提出,2020年蘇州市城市中心區內澇防治標準為有效應對50年一遇24小時設計暴雨,即發生規劃標準以內降雨,不發生內澇災害;發生超標降雨時,采取針對性應急、管控措施,并引導積水至臨近的廣場、綠地、停車場等場地,盡量保障城市運轉基本正常,無人員傷亡及重大財產損失。《規劃》還對雨水管及雨水泵站的建設項目進行了明確。
市水利局副局長趙瑞龍表示,推行這一《規劃》,不僅能提高排澇的能力,還可以節水,并通過滲、蓄、滯、凈、用、排等多 種技術,將蘇州建設成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的海綿型城市。這是我省第一個關于防洪排澇的《規劃》。從城市管理的角度來說,有了《規劃》,打造海綿型城市也有了更好地保證。
蘇州制定城市中心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
海綿型城市有啥好處
“海綿型城市”概念的產生,源自于行業內和學術界習慣用“海綿”來比喻城市的某種吸附功能。近年來,更多的是用海綿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澇調蓄能力,河流兩側的自然濕地如同海綿,調節河水豐儉,緩解旱澇災害。在趙瑞龍看來,蘇州打造海綿型城市,不僅是城市快速發展的需求,帶來的好處也有很多。
水是蘇州的靈魂,蘇州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因水而名。但是,今天的蘇州不得不面對嚴峻的水污染形勢、面對十分脆弱的水生態系統、面對可能發生的洪澇災害。環太湖地區高速的經濟發展,快速的人口增長,讓蘇州成為一個典型的水質型缺水城市。全市用水量的60%以上依賴過境水。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保障水安全已成為不得不做好的“水文章”。
前段時間,蘇州連續下雨,很多人都注意到這樣一件事:那就是下雨時,河里比較臟。趙瑞龍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地面上和空氣中平時有大量的污染粉塵和雜物,一旦下雨,這些污染源就會隨著雨水進入地下管網,最終進入河中,并在河中形成懸浮物。如果蘇州建成了海綿型城市,再下雨時,就會有大量的雨水滲入地下,而不是進入河中。這樣,雨水中的粉塵等雜物也會吸附在地上,而不是對河水進行污染。
打造海綿型城市,還能提高城市的排澇能力?,F在,一下雨,雨水就會沿地下水管進入河道,進而抬高河道的水位。如果遇到強降雨,對城市的排澇能力也是一個考驗。根據海綿型城市的要求,新建地區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不應小于40%。也就是說,雨水可以從這些地方滲透到地下,而不是最終排到河中。“前年國慶期間的那場大雨,蘇州城區當時有很多雨水管堵了,排水不暢,一下子出現了117個積水點。當時,如果雨水能快速滲透到地下,肯定不會這樣。”趙瑞龍表示。打造海綿型城市還能很好地起到節水減排的作用。比如把原先吸進去的水再“吐”出來,地面上的綠化就可以少澆水;大型建筑物專門建起雨水收集設施,也能很好地把雨水利用起來。
蘇州制定城市中心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
打造海綿型城市從細節做起
其實,蘇州有很多地方已打造起了城市的局部“海綿體”。
在中新生態科技城,原本普通的地磚已改造為生態透水磚,設置雨水收集罐,形成了生態透水人行道和雨水收集系統。目前,這里的透水人行道板總面積已達到了約7萬平方米,在綠化帶里還鋪設了近1萬米的盲溝,并安裝了100多只蓄水罐。
而在吳中區太湖新城,他們設置了滲水地面、道路、停車場、廣場等,雨水收集利用項目為環形道路,全長1.75公里。該項目道路兩側各建有一個容量為750立方米的蓄水池,雨水總收集量為1500立方米,接近一個標準競賽游泳池的蓄水量。收集滿后,可灌溉14萬平方米的綠化。
另外,高新區西部生態城建成了以游太湖濕地公園為主題的生態“綠心”、以沿太湖1公里生態區域為主體的“湖濱景觀游憩帶”、以多條山水廊道為紐帶組織游湖與沿太湖生態區域的生態溝通走廊等等。
趙瑞龍介紹,除了上述這些大項目,蘇州正積極探索和推行影響最低的開發建設理念,最大限度減少對原有水生態的破壞,比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將雨水調蓄和利用設施建設納入建設用地規劃條件,鼓勵將綜合徑流系數作為土地出讓條件之一,新開發地塊、新建工程等采用地面滲透和調蓄綜合措施,有效減低漬澇災害風險。根據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規劃,到2016年,蘇州城市透水地面率將達到45%以上。剛剛推出的《規劃》也對打造海綿型城市所需要的一塊塊“海綿體”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隨著這一塊塊“海綿體”的建成,最終將織起蘇州這座海綿型城市的“拼圖”。
趙瑞龍表示,打造海綿型城市所需的這一塊塊“海綿體”,有時候并不需要太多的資金,甚至居民家里也可以做,比如打造居民的院子、屋頂花園等;普通企事業單位,也可以把原本凸出來的綠化帶地塊改為凹下去的。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