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一輪總規嚴控城市規模
admin
2014-06-16
來源:景觀中國網
近日,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戰略專題系列研討會之“資源緊約束背景下的城市規模探索”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召開。由市人大、市政協、市規劃協會組成的公眾參與團代表和市民代表共同參加了此次會議。
近日,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戰略專題系列研討會之“資源緊約束背景下的城市規模探索”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召開。由市人大、市政協、市規劃協會組成的公眾參與團代表和市民代表共同參加了此次會議。
控制規模刻不容緩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金忠民指出,上海的人口規模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一是人口規模持續增長對環境資源、基礎設施承載力提出了巨大挑戰。2013年,上海常住人口已達2415萬人,對城市供水、供電、污水處理、固體廢物處置等市政基礎設施形成巨大壓力。二是人口老齡化特征非常明顯,上海60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15%。三是人口分布不盡合理。目前,上海中心城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1.7萬人,其中內環線更是超過每平方公里2.9萬人。他認為,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既是綜合性難題,也是系統性工程,必須重點關注交通、產業、公共服務和生態等要素,并建立相配套的政策與機制,“調”與“控”相結合形成破解思路。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丁金宏認為,像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開展對城市人口容量的討論,要基于對城市健康發展的價值追求。
專家們還指出,人口規模只是衡量城市規模的一個指標,另一個指標為土地規模。而上海在土地規模上也有三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是建設用地規模比較大,全市建設用地規模已超過3000平方公里,占全市域43.6%,而倫敦、巴黎等地的建設用地比例在20%至30%。二是建設用地結構不盡合理,上海市工業用地比重遠高于國際大城市,但公共綠地、公共服務設施以及交通用地比例要低于同類大城市。三是用地效率有待提升。
不論從公共服務、生態效應還是城市空間看,控制城市規模都刻不容緩。
“騰挪空間”要留住人才
不少專家提出,控制城市規模雖然可以提出一個數字作為不能破的天花板,但本身具有“騰挪空間”。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系教授戴星翼提出,控制人口規模需要考慮“什么樣的人會出去,什么樣的人會進來?”在他看來,與其看重人口規模的天花板,不如關注優化人口結構,把優質企業和人才留住。他特別提到,那些懷著夢想、愿意打拼的年輕人,也是城市發展的助推力,屬于另一種人才,同樣需要城市為他們留出空間。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周海旺表示,從紐約、東京、巴黎、倫敦等國際大都市的發展看,中心城區都經歷了人口先增長、后減少、再增長的過程。在城市及其構造的都市圈內,各個城市之間有比較良好的產業分工,使得人口分布比較均勻。所以,上海在引導人口規模上,也要有科學規劃。比如上海人口總量一直在增加,但部分新的發展區域人口密度并不高,可以通過產業引導,提高新城對人口的吸引力。
綜合破解規模控制難題
專家們提出,不能“以人口來論人口”,必須從區域層面、多種方法、社會角度入手,綜合規劃,破解特大城市規模控制的難題。
上海市政府參事左學金提出,“多中心”是特大型城市規劃的一個特點,但交通、人氣、功能等具體問題都要提前考慮。他指出,“多中心”的規劃思路很好,但中心城往返郊區新城,交通一定要通暢,目前部分郊區新城到中心城區,單程時間仍在2個小時以上。其次是郊區新城的人氣有待提升,要實現復合功能發展。
福卡智庫首席研究員王德培則提出,城市功能將決定人口總量和結構。如崇明因為環保要求,在產業導入上有限制,但正在規劃一個會議中心,使之成為高精尖的流動人口云集的地方。此類城市功能一定會對城市人口的結構調整帶來影響。
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教授石憶邵則提出,大城市缺的不是建設用地,而是生態用地,所以控制城市規模必須在用地結構調整上動腦筋。在上海,不缺時尚的高樓大廈,但缺一流的空氣、水質。如果在建設用地上實現“零增長”、“負增長”,但增加綠地等生態用地,那么城市的空氣質量、水質也可以得到改善。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