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探索濕地與農業共同發展
admin
2014-02-11
來源:景觀中國網
濕地與農業,到底是不是此消彼長的冤家?如何在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什么樣的方法和模式,能使濕地與農業不再對立,而是成為互惠互利、共同前行的伙伴?在吉林省,人們在尋找和創新這樣的新模式。
今年世界濕地日的主題是“濕地與農業:共同成長的伙伴”。濕地與農業,到底是不是此消彼長的冤家?如何在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什么樣的方法和模式,能使濕地與農業不再對立,而是成為互惠互利、共同前行的伙伴?在吉林省,人們在尋找和創新這樣的新模式。
從濕地的功能和作用上看,濕地與農業不僅并不對立,而且相互依存。濕地為人類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農產品,包括魚類、大米、鹽、糖、水果、蔬菜等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濕地為農田提供灌溉水源;濕地可以改善農業生產的氣候條件;濕地可以通過過濾、植物吸收等對農田排水進行分解凈化,降低農業污染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濕地通過涵養水源、蓄洪防旱的功能,對農業生產進行有效的保護;濕地能保護物種、維持農業的生物多樣性。對濕地的開墾,表面上看是增加了耕地面積,實質上會對農業自身產生嚴重危害,會引發農業生態功能破壞等一系列嚴重問題。
濕地和農業的關系,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關注。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對濕地與農業進行了大量系統的科學研究。美國濕地協會提出一項指標,農田周圍按14:1的比例配置濕地,即每14公頃農田,配置1公頃濕地。此配置模式已在美國和歐洲不少國家中廣泛應用。
近年來,吉林省在不斷進行這方面的探索。2012年,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東北項目辦公室與吉林省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合作,在吉林松原地區開展了“中國東北玉米可持續發展與濕地保護項目”的專項研究。積極探索玉米與濕地的關聯和影響,推廣玉米生產新技術,推動濕地保護建設與管理,形成節約資源、減少浪費、降低污染、增產增效、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已完成了《中國東北玉米足跡報告》和《中國玉米生產水足跡報告》。選定了重點試驗區域:云字泡及其周邊區域。云字泡為天然淡水湖泊,目前水面面積為2000公頃,是哈達山水利樞紐工程的最大蓄水水庫,注水后水庫容量將達到7億立方米,對當地的農業生產和濕地狀況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此項目得到WWF總部的高度關注,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熱情支持,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
2013年,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與吉林省林業廳在吉林大安牛心套保國家濕地公園建立了“濕地恢復與合理利用研究示范基地”。中國科學院劉興土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從2003年開始,對嚴重退化的牛心套保蘆葦濕地進行了生態恢復與合理利用研究與示范,并應用生態學的生物共生與物質循環原理,建立了葦-魚(蟹)-稻復合生態工程模式?;謴秃蟮奶J葦濕地和重度鹽堿地改造后的水稻田可以為魚、蟹提供餌料資源,魚、蟹可攝食與蘆葦爭肥爭空間的雜草和危害蘆葦的害蟲,魚、蟹的糞便可增加肥源,其攝食活動又可疏松土壤,促進蘆葦地下莖發育繁殖,從而提高蘆葦的質量與產量。而且葦田中大量的沉水植物還為魚、蟹提供良好的繁殖、避敵場所。在項目的示范過程中,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蘆葦濕地利用面積達4000公頃,魚、蟹年銷售收入超500萬元,極大的提高了葦場職工和農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
吉林東遼鴜鷺湖國家濕地公園是企業投資管理的公園,近年來,他們探索走出了一條濕地保護與生態農業和諧發展的新路子。2012年,建園初期實施退耕還濕工程,將水庫上游的耕地通過生態補償的辦法,退出生產經營活動,并從河北白洋淀引種蘆葦,恢復濕地面積40公頃,河道清淤綜合治理500延長米,濕地水質已達到歷史最好水平。為了使濕地與農業高度融合,濕地公園以每畝1100元的價格租賃了周邊農民4100畝水稻田的使用權,用于有機稻種植,開發了濕地農業觀光、蟹田米、龍蝦米等生態產品,年產值達1500萬元,還在公園濕地湖區開展了綠色漁業養殖,現已批準為省級健康水產品養殖場。這些項目共安置農民就業150人,年增加農民收入450萬元,再加上流轉土地增加的收入,僅濕地保護建設一項,就增加農民收入1065萬元。鴜鷺湖國家濕地公園已累計投資3300萬元,在濕地保護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