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線成“房岸線”“重化工岸線”
admin
2013-07-26
來源:景觀中國網
填海造陸,本是人類向海洋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的一種補充手段,但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的圍填海呈現過度填海、無序開發狀態,我們認為,如此填海,無異于對海洋世界的一場“強拆”,給海洋生物乃至自然界造成的損害已經顯現。陸地上的拆遷已經司空見慣,不少地方為獲取建設用地不惜違法強拆。如今,這種強拆思維正從陸地搬到海洋。
填海造陸,本是人類向海洋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的一種補充手段,但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的圍填海呈現過度填海、無序開發狀態,我們認為,如此填海,無異于對海洋世界的一場“強拆”,給海洋生物乃至自然界造成的損害已經顯現。陸地上的拆遷已經司空見慣,不少地方為獲取建設用地不惜違法強拆。如今,這種強拆思維正從陸地搬到海洋。
珠江口是廣東省圍填海造地最多的區域。據統計,近年來廣州、東莞、深圳、珠海、中山等市圍墾總面積超過7000公頃。廣東人戲言,若任由這樣填海造陸,要不了多久,廣東的不少城市,就會在海中相會。這并非只是戲言,陸域正在向大海延伸,陸域版圖已經改變。
圍海造陸愈演愈烈,離不開利益驅動。相比陸地上的拆遷,圍海造陸更簡單、容易,它不涉及居民拆遷,征地矛盾和所受束縛更少。
另外,圍海造陸是我國海洋開發和海洋生態領域遇到的新課題,法規的欠缺和監管的不力,也讓填海造陸變得肆無忌憚。如,根據相關法規,圍海造陸50公頃以上需國家批準,但各地很多項目都成百上千公頃,為規避國家審批不少地方采取“化整為零”招術,每次填海不超過50公頃,最后再連點成片。
瘋狂填海何時是個頭?圍海造陸的“鼻祖”荷蘭已經給出了答案。這個20%國土面積靠圍海造陸而來的國家,已經決定恢復“自然”,一些填海而來的土地再次被海水淹沒成為濕地。
圍海造地,正使中國綿長的海岸線呈現“別樣”的風景: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工業園區遍地開花。曾經的海岸線,正快速變成“房岸線”“重化工岸線”。
“填海造房”現象突出,以廣東為例,其沿海各主要城市均制定有圍填海計劃,均把填海區域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重心:深圳計劃將填海形成的前海地區打造為深港金融合作典范、珠三角“曼哈頓”;東莞擬在珠江口投資86億、填海造地近2.9萬畝,將其打造成東莞的“尖沙咀”“曼哈頓”。
在海南、青島、威海等地,隨處可見“海景樓盤”廣告。不少樓盤通過填海不斷擴建“海景房”,一期是“海景房”,三期還是“海景房”。填海建造的商品房多標榜為“觀海豪宅”推銷。海南當地有關人士透露,海南島長達300多公里的東海岸,已基本被開發商圈占。
“海景樓盤”在沿海遍地開花的同時,重化工也在加速向海邊聚集。
東北的大連,大石化、大鋼鐵、大船舶等重化工業已經成為沿海地區工業的主導格局。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沿海可供開發的空間越來越小,建設用地日趨緊張。通過填海造地發展房地產、重化工業,成為地方政府最便捷的“生財之道”。
對于沿海大規模圍填海的原因,國家海洋局在接受書面采訪時稱,國家實施嚴格的土地管制措施和18億畝耕地紅線,沿海地區可用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向大海要地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另外,圍填海造地直接成本不高,海域使用金征收標準與土地價格相比差距較大。據了解,在海南等房價較高地區的海岸線地價每畝動輒數百萬,而每畝20萬元的填海成本與之對比,使得填海造地搞房地產建設成了暴利行業。
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原局長李立新表示,國家和地方應制定科學合理的圍填海規劃,填海項目一定要慎重論證和審批,必須布局高起點產業項目。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