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發布主體功能區劃 為中心城解壓
admin
2013-02-16
來源:景觀中國網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上海市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其中稱,未來,上海市將嚴格控制城市中心區域人口規模,引導人口向外疏解,適度降低人口密度,至2020年,城市中心區域常住人口在全市常住人口總量中的占比,將由當前的49.2%預期下降到45%左右。
上海這次把疏解城市中心區域人口到新城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對解決該區域交通擁堵、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矛盾突出等問題有積極意義。受訪專家建言,新城規劃建設還需更多地從人的基本訴求出發作好相關配套,以確保被疏解人口真正在新城扎根。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上海市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其中稱,未來,上海市將嚴格控制城市中心區域人口規模,引導人口向外疏解,適度降低人口密度,至2020年,城市中心區域常住人口在全市常住人口總量中的占比,將由當前的49.2%預期下降到45%左右。
"城市中心區域人口密度過高帶來交通擁擠、房價居高不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矛盾突出、土地開發強度過高、蔓延擴張加速等各種問題,這已是當下一線城市及省會城市無法回避的現實,上述《規劃》如果實施到位,將利于城市整體功能的發揮及上海市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原副會長柯煥章接受《中國建設報·中國住房》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與此同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對記者表示,要使上述為城市中心區域解壓的目標順利實現,在規劃理念上應由"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要徹底改變之前一味崇拜效率、GDP的做法,更多地關注被疏解人口的生活感受。通過優化交通網絡,增加就業機會,發展支柱產業,完善公共設施,才能使被疏解人口在各個新城扎根。"
新城的人
張軍(化名)在上海生活了近30年,他對記者說,在這30年里,上海這座城市雖然越變越繁華,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但與這些日新月異的城市變遷相比,他卻從心理上越來越厭倦在這里工作、生活。
"尤其是最近幾年,從全國各地奔赴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越來越多,城市交通越來越擁堵,即便這些年中心城在不斷向外擴張、擴大面積,還通過限制汽車保有量解決交通問題,但收效甚微。為尋求適宜的生活環境,我準備不久后移民。"張軍說。
從上世紀初的"東方巴黎"到現在的"東方明珠",上海市中心城區一片繁華的景象一直令世人向往。可眼前,正如張軍所言,因人口的超量聚集,中心城房價居高不下、交通擁堵、空氣質量差等問題日益嚴重,擺在人們面前的,已經不是對城市繁華的眷戀,而是對宜居城市的向往。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上海市目前約有2400萬常住人口,近10年來,上海市常住人口凈增值約為661.15萬,年均增長約66萬。按城鎮用地計算,上海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約9589人。其中,中心城區每平方公里約為16828人,媒體報道資料稱,這里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而國際上比較宜居的特大城市,城區人口密度一般在每平方公里1萬人左右。相關人士據上述數據分析稱,上海中心城區密度值是東京的1.3倍、紐約的1.7倍、倫敦和巴黎的3.9倍。"從以上數據來看,上海市人口總量尤其是中心城區的人口總量已經明顯超過了城市或區域本身的承載力,若繼續按此速度發展,短期內很有可能將突破極限,影響到上海市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國務院外專局美籍規劃專家、前紐約市規劃局局長饒及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達了他對中國諸如上海這類大城市眼前人多擁擠、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城市安全風險增加等等現狀的擔憂。
為此,上述《規劃》明確提出了解決之策。根據《規劃》,在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總量已突破2300萬的基礎上,到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總量預期控制在2650萬左右。
與此同時,《規劃》明確提出,"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未來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經濟、生態布局和城市化格局,發揮空間資源的最大效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上海這次新劃定的都市功能優化區主要包括:黃浦區、徐匯區、長寧區、靜安區、普陀區、閘北區、虹口區、楊浦區、寶山區和閔行區,基本囊括了浦西傳統的"市中心區域"。同時,還將構建"兩軸兩帶、多層多核"城市化格局,并將結合上海市空間現狀,深入推進都市發展新區和新型城市化地區的規劃建設。
人的新城
新城是人的新城,不能造成沒有人的"鬼城"。這是以往其他城市新城建設中尤其應該注意的問題。
按照《規劃》,未來上海中心城區常住人口在全市常住人口總量中的占比將下降4.2%。這部分人口將被分別疏解到都市發展新區和新型城市化地區中。
其中,都市發展新區即浦東新區,2010年常住人口為504.7萬人,占全市總人口數21.9%,至2020年,該區域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總量的比例將預期提高至23%左右。
新型城市化地區則包括嘉定區、金山區、松江區、青浦區和奉賢區,2010年常住人口595.4萬人,占全市總人口數25.9%,至2020年,該區域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總量的比例將預期提高至29%左右。
"都市發展新區和新型城市化地區作為新城,能否對上述被疏解人口有足夠的吸引力,是檢驗城市規劃科學合理與否的關鍵。"北京市規劃局原副局長毛鉞對記者說。
其實新城概念在近年來被正式提出之前,北京等一線城市為疏解中心城人口壓力,曾都建設過一批以解決居住難題為主要目的的衛星城,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以北京市為例,在2010年7月31日,央視《經濟半小時》調查稱,北京數個衛星城入住率低,房主多為投資買房。在幾個位于北京南部的大興的住宅區,均屬于六環以內的第一層次衛星城。2004年北京市在規劃城市空間新格局的時候,還將緊挨北京的河北省燕郊、固安、涿州等地劃為了第二層次衛星城。當時,在打造"北京后花園"的口號之下,這些地方吸引了數以十萬計的北京人前來置業。可是,熱鬧的購房潮過去之后,花園里一段時期內依舊出現了大量空置房。
"前一階段,政府呼吁的衛星城之所以出現大量空置房,一方面是因為城市規劃發展不配套,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另一方面是由于前期樓市投機炒作存在不少泡沫,高漲的樓價并沒有反映出真實的住房需求。"柯煥章同時表示,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城市郊區的入住率的確提高了許多,并將逐步發展成為一個中等城市。以緩解中心城壓力、依附于中心城為主要特征的衛星城,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目前已經朝建設產業集聚、半獨立或獨立于中心城的新城轉變。
"新城最終還得是人的新城。近些年,據我觀察,中國城市的科學規劃意識在逐步提高,政府部門也越來越重視城市規劃的可持續性和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饒及人對記者說。
同時,饒及人表示對中國目前城市化進程速度過快有所擔憂。"各大城市新城的規劃建設也是如此,應充分吸取之前粗放式建城、造城的教訓,先打好基礎,再穩步推進,不能只追求速度,而忽略質量。必須堅持從人的工作、生活、休閑、娛樂等各種需求出發,一項項做好公共服務配套。"
楊保軍進一步表示,在上述基礎上,還需要大力發展新型產業,解決新城區人口的就地就業問題。
"就新城建設而言,必須首先加大對公共交通的投入,新城與中心城區之間,新城與周邊城市群之間都應建立立體化交通網。只要便捷交通問題得到解決,中心城過于集中的人口就會自動疏解到新城,這將促使新城購買力增加,同時也將吸引更多開發商的投資眼光。"復地集團高級副總裁周純說。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