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顯著
admin
2012-12-18
來源:景觀中國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完成的我市退耕還林地2012年成效監測報告現已“出爐”,監測報告顯示:成都市退耕還林地生物多樣性增加、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效益顯著提高,退耕地涵養水源能力達到1.26億立方米,固土能力達到1.89萬噸/年,同時,在保育土壤、固定二氧化碳和供給氧氣等方面的綜合生態價值折算每年達 2.71億元。
日前,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完成的我市退耕還林地2012年成效監測報告現已“出爐”,監測報告顯示:成都市退耕還林地生物多樣性增加、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效益顯著提高,退耕地涵養水源能力達到1.26億立方米,固土能力達到1.89萬噸/年,同時,在保育土壤、固定二氧化碳和供給氧氣等方面的綜合生態價值折算每年達 2.71億元。通過這些數據顯示,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生態效益顯著,對促進成都市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退耕地水土保持能力為農耕地的2倍
“退耕地水土保持能力,是我們監測的重點。”負責此次監測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農耕地種上樹后,土壤物理性質會有所改變,因為,不同退耕還林植被通過枯枝落葉層、根系分泌物等的歸還,以及不同的根系保持水土,會極大地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質。根據我們的監測顯示,各類退耕林地各土層土壤物理性質指標均優于農耕地,主要表現在土壤容重有所降低,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有所增加。
“退耕還林后,土壤涵養水源的能力得到加強。”該負責人介紹說,退耕還林后,各類退耕林地各土層土壤持水性能均強于農耕地,與農耕地相比較,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比如,在蒲江縣的水杉退耕林地的持水能力,通過我們的監測顯示,其持水能力為原來農耕地的兩倍。”負責人說:“不難看出,退耕還林后土壤層涵養水源的能力得到加強。”
水土流失情況一直是我們監測的重點,對退耕還林地的成效監測也必不可少。負責人介紹說,我們以雙流縣煎茶鎮尖山村巨桉林地與農耕地的水土流失情況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巨桉林地徑流量和土壤侵蝕量僅為農耕地的45.6%和35.5%。“這樣的監測結果顯示,退耕地在減少地表徑流、防治土壤侵蝕方面效果顯著。”
除此之外,退耕林地的保土價值量也得到了有效改善,根據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監測報告,經計算,近年來,全市退耕還林工程每年保持土壤價值量可達0.45億元。
退耕地能增加土壤有機含碳量和碳匯功能
退耕還林地的碳儲量及碳匯效益,是今年新增的監測指標,而從監測結果來看,退耕還林地土壤有機碳含量隨造林年度的增加而增加。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我們以雙流縣為例,雙流縣退耕還林10年巨桉林地0-20cm土層土壤有機碳含量分別比7年和3年林地相應土層土壤有機碳含量提高了8.9%和21.3%。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林木和林下植被的生長極大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質,并且有利于保持水土,從而增強了林地的保肥能力,提高了土壤有機碳的含量;另一方面隨著林木的不斷生長,凋落物以及根系增多,其分解釋放到土壤中的碳隨之增加,也增強了林地土壤有機碳的含量。
除了有機碳含量之外,退耕還林地土壤有機碳儲量隨退耕年度逐漸增加。監測數據表明:雙流縣退耕還林10年、7年、3年巨桉林地0-40cm土層每公頃土壤有機碳儲量分別為80.16噸、75.33噸、61.11噸。“從這樣的數據不難看出,合理的退耕還林模式及方式可以有效實現林地土壤的碳匯功能。”負責人如是說道。
另外,監測報告顯示:各退耕還林樹種在退耕一定年限后,林地的碳庫管理指數比農耕地均有所提高,并隨退耕年限的增加而增大,這表明,退耕還林有利于使土壤理化性能向良性發展,林地生產力將隨林齡不斷提高。
下一步將開展退耕還林地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評估
據了解,為了摸清成都“生態本底”,全面了解自1999年全市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我市從2008年起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退耕還林工程成效監測。截止到目前,我市已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區(市、縣)建立了10個典型代表村級監測站點;同時在蒲江、雙流、金堂等三個縣建立了6個坡面人工徑流小區;另外,還建立了退耕還林固定觀測樣地35個。“通過這些監測點位的建立,讓我們能夠更全面地掌握退耕還林的成效。”相關專家介紹說,通過這種持續監測,能為掌握成都市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后的生態家底提供重要的基礎數據,從而有利于我們清楚地認識退耕還林工程對整個成都市生態環境的改善情況,并為下一步工作提供有效的思路。
而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拓寬監測的內涵。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下一步,成都市將進一步開展退耕還林地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評估。“生物多樣性指標是反映一個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指標,它能夠反映退耕林地是否良性發展,退耕林地生態系統越穩定越能自行發揮生態效益,逐漸減少人工防治病蟲害和林地撫育管護的成本。”負責人坦言,通過開展退耕還林地生物多樣性評估,將更全面地反映我市退耕還林生態效益。
據了解,當前成都市已進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階段,退耕還林面積基本穩定,因此,對于“生態效益”將不再從增加林地規模上來體現,而是從增強林地質量效益來體現。對此,負責人坦言,我們更需要管護好、經營好退耕林地是保證和提高退耕還林生態效益的基礎。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