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游客在湖北神農架大九湖濕地公園旅游
在湖北廣闊的平原山川上,有些資源很容易被忽視,甚至長期以來它們身價“卑微”都不被當成資源。不過,風能、濕地、石頭、泥巴等這些昔日不被重視的資源,其價值正一步步被發掘出來,都猶如“鯉魚跳龍門”一般,成了價值不菲的資源。連日來,記者一一探訪這些“跳入龍門”的湖北特色資源,帶領讀者領略另一個角度的湖北。
濕地,這個帶著明顯的環保主義色彩的詞匯,近年來正逐步為人熟知。“千湖之省”的湖北,濕地資源之豐富遠超長江中下游其他省份。
除卻環保的意義之外,如今,人們對濕地的價值認識正逐步深化,湖北亦是如此。據《2009年湖北省濕地報告》的調查顯示,湖北目前濕地年生態服務總值已達到4138億元。
“千湖之省”濕地資源豐富
“地球之腎”引來大量觀光客
10月22日下午,在武漢長江二橋水域的漢口江灘,幾位老年人正在欣賞那一大片開花的蘆葦。在游客的眼中,這里是城市中難得一見的美景,而在研究資源環境的專家學者眼中,這片景致卻有著不一樣的意義——湖北省林業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史玉虎教授告訴記者,在科研領域,這片區域正是一片標準的濕地。
史玉虎教授說,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從專業角度上來講,濕地這一概念一般被認為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從廣義上來講,濕地則被定義為“包括沼澤、灘涂、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區、河流、湖泊、水庫、稻田等”。
史教授說,我國的濕地資源主要集中在東北和長江中下游區域,湖北有著“千湖之省“的美譽,濕地資源極為豐富。由省林業廳、省濕地保護基金會最新編纂的《2010湖北濕地報告》顯示,目前,我省濕地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8.5%,有重點濕地20余處。
“僅在武漢市就有東湖周邊水域,沉湖濕地、金銀湖濕地公園等等。”史教授說。驅車進入沉湖,盡是水草相連、魚鳥共生的美麗場景。據當地居民介紹,如今這里已是省級的濕地保護區,也成了武漢人旅游的勝地。據武漢市林業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沉湖是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生態保持最好的一處濕地,每年來此越冬的大雁、野鴨和天鵝等水鳥有數萬只,棲息鳥類多達153種。
這些為人們熟悉的濕地,大都是以濕地公園的形式出現的。在武漢植物園內的湖邊濕地,幾乎每天都會迎來大量的觀光者。而園內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片濕地吸引了不少新人前來拍攝結婚照,“幾乎每天都有幾對,夏天尤其多。”這位工作人員說。
在神農架林區的大九湖國家濕地公園,本報記者曾在今年8月造訪,據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僅今年1-7月,濕地公園已累計接待游客4.4萬人,實現旅游門票收入343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381%。
退耕還林 退田還湖 退一步海闊天空
湖北省建起72個濕地保護區
雖然湖北省濕地資源豐富,但在很長的一個時期,濕地資源被稱為“沼澤地”、“亂水塘”。
對濕地的認識,人們經歷了一個“痛苦”的轉變。省內一位長期從事濕地研究的專家說,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對濕地的作用缺乏認識,導致了大量的濕地被毀,在這方面武漢市東西湖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年的圍湖造田,讓大片的濕地資源完全消失。
湖北省濕地保護基金會的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從1992年我國加入國際《濕地公約》以來,政府不斷加大對濕地的重視以及宣傳,號召那些使用濕地資源進行農耕的百姓們,退耕還林、退田還湖。工作初期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很多農戶是非常排斥的。這幾年隨著濕地的經濟價值逐漸凸顯,老百姓這才開始慢慢愿意配合。”
王艷林祖上一直都是神農架大九湖附近的“原住民”,她告訴記者,以往要靠天吃飯,天氣只要有所變化,影響了糧食收成,那日子就會過得十分艱辛。
但相比過去,近兩年來家里的生活要舒坦多了。王艷林的這一直觀感受完全得益于2006年國家林業局批準建立大九湖國家濕地公園的這一政策。隨著退田還湖的推進,她家經營起一家農家旅店,她介紹說,“旅游旺季時,家中月收入過萬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事實上,濕地保護更為重要的作用體現在生態上。已經在神農架考察多年的植物學家、湖南吉首大學教授張代貴教授講述了一個小故事:專家曾經在大九湖濕地發現了一種植物,而這種植物是東北等高寒地區才有的,而經過考證,正是早年大九湖濕地吸引了眾多過境的候鳥,從而帶來了遠處的種子。
換種方式認識它 沼澤變成“香餑餑”
湖北省濕地年生態總值4138億
隨著人們對濕地資源觀念的改變,人們眼中出現了另一個濕地形象——一個渾身是寶的“香餑餑”。史教授介紹,濕地對人類的貢獻很多,它能調蓄洪水,還能生產美味的蔬菜,又能養活豐富的魚蝦,由此產生的各種濕地產品數不勝數。
對于很多人而言,這仍然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那么,濕地的保護價值究竟在哪里?
為此,這些長期研究濕地保護的專家,為大家算了一筆賬:
據《2009年湖北省濕地報告》的調查顯示,湖北目前濕地年生態服務總值已達到4138億元,換句話說,也就是湖北濕地每年服務我們人類產生的價值達到4138億元,這些價值包括了直接的物質生產,還有航運、供水蓄洪、旅游休閑等多方面。而據不完全統計,湖北省每年濕地水稻資源價值為164億元,魚類價值為165億元,不計算相關水生經濟植物的價值,湖北省濕地年總物質產品生產價值達到了329億元。
此外,濕地的人文經濟功能也十分顯著。在《2010年湖北濕地報告》中指出,每年湖北濕地所提供的科研教學價值換算成經濟價值,大約為51億元。此外,據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謝高地的調查研究,中國濕地生態系統娛樂文化價值為4911元每公頃,按湖北省的濕地面積(除去水稻田濕地)進行計算,湖北濕地的休閑旅游價值為71億元。兩者相加,湖北省濕地的人文經濟功能每年所產生的價值大約為122億元。
正是看中了濕地的巨大價值,國內正興起一股濕地保護熱潮,嚴格保護、合理利用的開發模式也逐漸成熟。史玉虎教授介紹,無論是香港的米浦濕地公園,還是杭州的西溪濕地都是值得學習的。據了解,杭州的“西溪”濕地公園于2003年8月起建,2005年5月一期建成開放,今年上半年累計接待游客258萬人次。
不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讓濕地資源仍然受到威脅,就以濕地資源豐富的武漢而言,目前保護形式實際上并不容樂觀。由于地產行業的高速發展,許多湖泊,像南湖、沙湖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填湖建房的情況出現。以湯遜湖為例,早在2007年民建武漢市委就建議將其建成濕地公園,然而目前可以看到的卻是環湯遜湖區的房地產開發也如火如荼,各類樓盤漸成林立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