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將建設成高原湖濱生態城市
admin
2012-10-19
來源:景觀中國網
如今昆明市民走上街頭,會發現昆明的綠化建設越來越具有系統性了,不僅喬、灌木和鮮花相映成趣,而且綠量越來越大,各條街道的植物搭配也更具特色。
2015年昆明主城綠地率達到40% 綠化覆蓋率達到45%
如今昆明市民走上街頭,會發現昆明的綠化建設越來越具有系統性了,不僅喬、灌木和鮮花相映成趣,而且綠量越來越大,各條街道的植物搭配也更具特色。
這得益于昆明市先后制定的一系列綠地系統建設規劃,在這類規劃的引領下,盤龍江綠化建設效果逐漸顯現、機場高速路綠化建設逐步推進,新建的濕地公園、綠化公園和居住區公園正讓我們的城市越來越宜居,昆明的城市綠地建設由此呈現出連續性、分布均勻性、景觀與功能充分結合等特點。
昆明作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核心城市,正按照城市園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蔭化、水域林濕化、農田林網化、村鎮林果化、市域全綠化、國土生態化的要求,進入城市綠地建設迅速發展的時期。
通過未來5到10年的努力,昆明將建成湖光山色,滇池景觀,春城新資,人文景色和自然風光于一體的,森林式、環保型、園林化,可持續發展的高原湖濱生態城市。
公園綠地總面積達三千公頃
近年來,昆明市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過程中,堅持把公園綠地建設作為重點來抓,重點加強城市中心區綠地的建設。充分利用市區內自然條件,挖掘用地潛力,按照“三高”、“三化”、“三精”的要求,精心設計、精密組織、精細施工,建設完成了一批特色鮮明、布局精美、景觀效果較好的城市精品公園。
在中心城區建筑密集的區域,按照綠地服務半徑500米的原則,結合舊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產業結構調整和拆臨拆違等工作,出臺有關政策,調動區、辦事處、城中村、企業建設城市綠地的積極性,建設了百余塊街頭綠地、小游園、并按照“55建綠”“百米見綠”的要求,建成了蓮花池公園、彌勒寺公園、屸山公園、昆明滇池國際城市濕地、龍江公園、漁浦寒泉、大漁公園、田溪公園等一批投資在3000萬以上的城市公園。
其中蓮花池公園以蓮花池獨具魅力的文化屬性為內涵,建設成為環境優美,集休閑游賞、文化娛樂、旅游服務等設施為一體的生態型歷史文化主題公園;龍江公園以“盤江記憶,品質生活”為主題,挖掘歷史文化底蘊,設置了“孫髯翁連環畫主題廣場”、“滇池故事”、“盤江碼頭”、“雨水花園”景區及19個各式風情的精品庭院展區。
除了加大對翠湖、大觀、動物園、黑龍潭、金殿、西山等傳統園林、名勝區保護和建設管理力度,另一方面通過規劃建綠、拆違增綠、見縫插綠等各項措施,規劃綠地,精心建設綠地。
截至2011年年底,昆明市建成區有公園、街頭綠地、小游園414個,形成了全市綠色景觀無所不在的新景象,城市公園綠地總面達到3001.72公頃。
目前,昆明綠地以風景林、水域濕地、城市綠地三個層次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生態環境系統,為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改善了投資環境,為人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優越而又舒適環境,為打造生態園林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礎。
22條道路錦上添花
近年來,昆明市通過對城市主次道路進行綠化建設和改造,清理更換、補植增植,加強小街小巷的綠化建設,使城市綠化環境得到較大提升。同時,通過立體綠化,在綠化隔離帶內增種樹木,最大限度提高道路的綠化豐厚度和景觀效果。
2012年6月開始,昆明市對22條重要城市道路展開了綜合整治,經過近3個月的施工,目前龍泉路花木扶疏、色彩繽紛;西昌路煥然一新、道路順暢;新苑路空氣清新、視野開闊;環西路花兒搖曳、干凈整潔;滇池路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綜合整治后的道路正顯現出“一路一景”的特色,合理設置的連體樹池讓樹木自由呼吸,綠化帶大規模種植了云南鄉土樹木和觀花、觀葉植物,并增加時令鮮花種植,以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觀脈絡。22條道路共新增種植喬木3.5萬株、灌木地被66萬平方米 、栽植時令鮮花7.9萬平方米。
綠化提質、城市扮靚的預期效果已經顯現,城市的品質正在提升。
構建三帶七廊新格局
昆明市積極探索集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為一體的城市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之路,緊緊圍繞改善昆明生態環境這一中心,因地制宜進行城市綠化園林建設。
昆明市園林局按照《昆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0—2020)》,編制“十二五”城鄉綠地系統建設規劃。堅持統一規劃、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通過“規劃建綠”,重點解決城鄉綠化水平差距大,城市綠化系統不完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不高等問題。
《昆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0—2020)提出在昆明市中心城區重點打造 “三帶七廊、六楔三環十二道、十五片百園”的綠地系統結構。在主城與呈貢新區、主城與空港經濟區、呈貢與馬金鋪高新區之間分別構建三條生態隔離帶,隔離帶內禁止一切城市建設活動,強化生態建設和植被恢復,形成中心城三大板塊有機聯系;依托大觀河、盤龍江、寶象河、洛龍河、呈貢中央景觀河道、撈魚河、巫家壩景觀廊道,形成中心城內部主要的七條生態景觀綠化廊道,突出城市內外生態景觀的連通性;將城市外層的山林基質以六個主要的楔形空間滲入中心城,形成中心城內外交融的城市自然生態格局;依托二環路、三環路、繞城高速內環線,形成中心城城區內、中、外三個連續的環形綠化帶;在北京路、白龍路、春城路、彩云路、滇池路、龍泉路、人民路、機場高速公路、呈黃快速路等12條聯系城市主要風景區、主要公園綠地以及對城市形象展示起著重要作用城市景觀道加大綠化及沿線綠化帶建設,突出景觀性和特色,展示和提升都市風貌。
通過以上綠地系統的構建,將在城市總綠地率達標的基礎上,實現片區綠地率合理,保護自然濕地,保護野生動植物群落,維護生物多樣性,突出綠化景觀的生態作用,實現科學的綠地系統架構和清晰的綠地網絡,城市生態環境進入良性發展。
滇池治理突出協同效應
近幾年來,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一個方針”、把握“四個原則”、強化“四全舉措”、實施“六大工程”,高度重視、措施得當,逐年加大對滇池治理的力度,在昆明市委、市政府的穩步推進下,全市各級各部門及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下,時至今日,滇池環湖截污工程全面見成效;5.4萬畝生態濕地不僅成了鳥類的天堂,還有效凈化了水質、“四退三還一護”讓滇池逐步恢復了往日的生態與美麗、67公里環湖公路的全線貫通打通了城市“騰飛”命脈、改善了滇池周邊道路環境……
環湖截污明年全面見效
昆明市自年初以來全力推進滇池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八項建設,取得預期成效。目前正在抓緊完善滇池環湖截污及配套管網工程,確保明年全面發揮成效。
與2011年同期相比,前7月滇池草海水質營養狀態由重度富營養轉為中度富營養,綜合營養狀態指數降低了5%,水體透明度的平均值上升了1.7%;滇池水面無明顯藻華,與去年同期相比,藻生物量有所降低,藻華面積大幅減少;35條入湖河流中,14條河流水質達到考核目標。
2012年是滇池治理的關鍵期、攻堅期。正在實施的滇池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包括牛欄江引水工程相關配套項目建設等八項,通過牛欄江流域及盤龍江水環境整治工作,確保今年底進入滇池的牛欄江水達到三類水質;繼續加大35條入湖河道綜合整治,確保今年底前有7條未達標的河道達到水質考核要求;加快昆明市第九、第十污水處理廠、主城16個雨水調蓄池建設;抓緊完善滇池環湖截污及配套管網工程,確保明年全面發揮成效;年內集中完成滇池環湖路內官渡、呈貢轄區農田大棚拆除工作,并實現土地收儲;加大滇池外海防浪堤拆除力度,確保年底前完成49公里防浪堤拆除,加快生態濕地恢復和生態環境提升。此外,明年底前,將完成滇池外海10家省屬單位搬遷工作,取締滇池環湖路內復耕復種現象。
湖濱濕地修復滇池生態系統
除了防浪堤的拆除能逐步恢復滇池水體的自身凈化能力以外,5.4萬畝湖濱濕地的建成也能逐步修復滇池生態系統。
生態修復與建設工程是滇池治理“六大工程”的重要內容。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在滇池湖濱33.3平方千米范圍內全面開展“退田退塘、退人退房,還湖還濕地、還林”工作,搬遷61家各級企事業單位,退塘退田4.5萬畝、退人2.4萬人,建成湖濱生態濕地5.4萬畝。整治滇池流域水土流失167.49平方千米。
據悉,滇池環湖生態建設要實現兩年閉合,第一階段實施“兩退兩還”(即退塘、退耕及還湖、還濕)。昆明市明確指出,在環滇池湖濱生態帶的建設上,建設用地可采取“只征不轉”和“租用”兩種方式,屬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宜征則征,宜租則租;在建設模式上,以“政府實施”為主,局部區域湖濱林帶可結合實際,適當進行“反租倒包”;在資金的籌措上,有屬地政府負責籌集,市級財政根據檢查考核結果“以獎代補”,適當進行獎勵和補助。滇池環湖生態建設的范圍是:以滇池保護界樁外延100米為界,全面實施湖濱生態建設50000畝(33.3平方公里),其中生態濕地31100畝,湖濱林帶18900畝。通過“四退三還一護”(退田、退塘、退房、退人,還湖、還濕、還林,護水),建設湖岸親水型濕地和湖濱林帶,并在有條件的湖岸,逐步拆除防浪堤,全面推動環湖生態恢復與建設。“四退三還”范圍涉及沿湖4個縣(區)和滇池旅游度假區12個鄉鎮、59個行政村,涉及人口近5萬,房屋建筑面積約300萬平方米。 四退三還一護促生態良性循環
昆明市“四退三還一護”推進4年來,163公里滇池湖濱湖岸線舊貌換新顏,共完成退塘、退田44669畝,退房144.3萬平方米,退人24364人,開展湖濱生態建設54305畝,其中湖內濕地11220畝,湖濱濕地22166畝,湖濱林帶20919畝。不僅逐步恢復了滇池湖濱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還有效保護了滇池生態環境,讓沿岸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
“在推進滇池湖濱‘四退三還一護’生態建設工作中,晉寧有1.2萬余人需要遷出滇池湖濱帶。晉寧縣分別建設了昆陽、晉城兩個安置點建設工程。”晉寧縣滇池湖濱“四退三還一護”工作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郭樹槐說,小區將全部采用節能、低碳的設施,為住戶引入天然氣,提供太陽能。全部建筑都屬全框架結構,建設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村民們直接拎著包就能搬新家了。小區內設有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超市、警務站、農貿市場、多功能會所及地下車庫等。同時,為了將其建設成生態花園式小區,綠化率將達47.9%。
2015年有望明顯改善水質
根據規劃,滇池牛欄江補水工程將向滇池實現輸水6億立方米,考慮輸水損失和沿途利用,實際到達滇池約為5.6億立方米,與目前滇池流域水資源量的總和相當,將為滇池流域實現水資源的合理調配、進行水污染治理提供重大的戰略機遇。
“十二五”期間,昆明將繼續抓好治理滇池的相關工程,同時轉變治水觀念,加快實現水環境治理由水資源開發、排放單項利用向綜合利用、循環利用轉變;由水污染單純治理向水生態整體優化轉變;由依靠遠距離調水向水資源就地循環利用、實現零排放轉變。同時將加大控源截污力度,實現滇池流域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水全收集處理、全達標排放。到2015年,昆明將完成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溝渠的整治工程,確保主要入湖河道水質穩定達到Ⅲ類至Ⅳ類水質標準。(昆明日報 記者黃河清)
歷史街區保護讓城市形神兼備
跨越奔跑中的現代新昆明,一直沒有落下它的靈魂。
路易斯·芒福德說過,“城市從其起源時代開始便是一種特殊的構造。它專門用來貯存并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這種構造致密而緊湊,足以用最小的空間容納最多的設施;同時又能擴大自身的結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和社會發展更加繁復的形式,從而保存不斷積累起來的社會遺產”。
然而,在很長時間里,中國城市一直忙于適應變幻莫測的現實,“城市”被等同于“現代化城市”。所有城市都在疲于奔命,不斷覆蓋,不斷離棄,努力保持簇新。
有專家指出, 歷史街區作為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載體,在城市化進程中必須直面兩個問題:歷史文化街區如何保護?在保護和開發中,又該如何求得兩者的平衡?
昆明,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過去近10年間的“新昆明”建設中,一直在摸索歷史街區與現代城市兼容共生的破題路徑。在昆明之心昆明老街,在昆明以南的官渡古鎮,在昆明以北的寶云片區……“千年昆明”被融入了現代新昆明的景象間,成為歷史名城昆明的憑據,那些飽經風霜洗禮的街道、房屋在修繕后,講述著屬于一座城市從何而來、經歷過幾許的歷史記憶。
創建系統機制
昆明由于歷史遺產豐富,風景名勝及著名歷史事件眾多,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2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昆明市總體規劃(2006-2010)》提出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題規劃,明確了昆明名城保護原則、保護要點和保護層次,提出重點保護“三山一水”和官渡、晉城兩個古鎮等重要內容,這為如何開展名城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在《昆明市總體規劃修編(2008-2020)》中進一步強化和豐富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主要內涵和精神。2006年編制《昆明文明街歷史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2009年編制《官渡古鎮保護規劃》和《晉城古鎮保護規劃》,并為這3片重點保護地段劃定了城市紫線,這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規劃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昆明市現有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以及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管理及資料檔案,仍然采用傳統的、現行的二維的地形圖、衛星圖片、圖形、圖紙、照片、影像和文字說明的方式進行記錄和獲取信息;這種傳統的方式不能真實、完整和系統的反映歷史文化名城的實質內容、歷史價值和風貌特征。
在“十一五”期間, 昆明市級財政投入資金328.7萬用于歷史建筑普查和歷史評估、保護規劃研究等方面;撥付30萬元用于歷史建筑修繕補助;市、區兩級政府共同出資用于“文明街歷史街區修建項目配套市政設施”立項估算總投資為7450萬元。保障保護經費,確保了昆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順利推進。
2012年,昆明市將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應用到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當中。以文明街片區為試點,進行沿街建筑整體立面掃描、建筑屋頂掃描以及重點歷史建筑單體內外部掃描等工作。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所采集的點云數據可清晰表達街區的建筑立體空間和整體風貌,細致記錄沿街建筑在空間、風貌、高度上的細微變化。另外,采用三維點云數據可進行如測繪、計量、分析、仿真、模擬、展示、監測、虛擬現實等各種后處理工作。這對老街內各類建筑的保護、維修和更新方案的制訂、規劃管理和動態監督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創新保護模式
文明街歷史文化街區內有各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13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項(抗戰勝利紀念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項(聶耳故居、福林堂、文明街馬家大院、福春恒商號舊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項(文廟欞星門、文明街歐陽氏宅院、昆明胡志明舊居含華山南路81號民居)、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項(懋廬、傅氏宅院、西卷洞巷1號民居、紀念在華盟軍將士紀念碑、黎光廬)。同時,還有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調查登記的新發現文物點29處。
2001年8月28日盤龍區人民政府成立了“文明街歷史街區保護修建指揮部”開始,文明街片區進入了實施前期準備階段。
2003年,之江公司開始參與文明街歷史街區保護修建工程。從2007年3月以來,陸續完成聶耳故居、馬家大院等文物和掛牌保護建筑的修繕、正義坊購物中心的建設工程,片區內文廟直街、文明街、光華街、甬道街道路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工程。
為了確保街區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穩固,解決這些寶貴歷史文化遺存的安全隱患,省、市、區三級文物行政部門指導并監管業主單位,依法先后開展了聶耳故居、文明街馬家大院、福春恒商號舊址、傅氏宅院、西卷洞巷1號民居等5個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修繕工程。目前,聶耳故居、文明街馬家大院、福春恒商號舊址、傅氏宅院的修繕工程施工已經全面完成。
文明街歷史文化街區采用“政府主控、多方共同參與”的保護提升模式。核心保護范圍內企業已經取得產權的院落、建設控制地帶由企業為主進行保護、整治、更新,規劃同時建議將其與歷史街區紫線范圍以外的地塊進行捆綁運作,以避免對街區造成“保護性破壞”。
對于動遷確有困難、或現有業主留住意愿強烈的私有產權院落,規劃建議在尊重物權法的前提下,讓原住居民參與自有房產的保護更新,也可以院落為單位引入其他社會力量,成熟一處、修繕改造一處,多方參與街區的保護。
科學規劃是前提
《昆明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規定,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管理和監督工作。要按照“堅持統籌規劃、科學管理、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加強領導,統籌協調,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格局。各級政府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護經費由市、縣兩級財政給予保障。鼓勵在遵守國家有關法規的前提下,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加強對歷史文化保護區土地出讓、開發建設、基礎設施改善、資金籌措等方面的政策研究,針對不同的保護對象,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和政策,逐步形成除財政資金外,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多方支持的籌資渠道,增加保護投入。
科學的規劃是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前提。保護名城歷史文化,傳承歷史脈絡,延續歷史特色,統籌、協調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必須要有城市總體規劃來統籌安排。按照政府組織、部門合作、專家領銜、群眾參與的方式,各級政府應當按照《昆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重點保護名錄,盡快組織編制歷史村鎮、歷史地段的保護規劃。
依據保護規劃開展歷史街區環境整治工作,優化歷史文化名城街區路網,加快歷史文化名城中歷史街區的水、電、氣、熱等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改善歷史街區內居民的生活環境和住房條件。要從保護舊城風貌格局出發,控制歷史街區內汽車交通,有計劃地建設停車場;在歷史地段安排新建筑要符合傳統的特色,新的建筑在布局、體量、尺度、色彩等方面要與傳統特色相協調;加強規劃宣傳,使廣大市民能夠積極參與名城的保護和發展,推動市民自覺遵守保護規劃管理的意識,疏導和杜絕隨意亂搭亂建的行為。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廣泛開展與歷史文化相關的特色活動,弘揚優秀歷史文化,進一步擴大昆明歷史文化名城在國內、國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