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下凹式立交橋周邊114個小區將改造排水
admin
2012-10-15
來源:景觀中國網
7月21日那場61年一遇的特大降水,讓城區的積水點從幾年前的42處增加到了今年的63處。記者8日從市規劃委了解到,本市中心城應對積水的對策已經制定完成,通過改造下凹式立交橋排水系統、加強下凹式立交橋周邊小區雨水控制與利用,按規劃治理中小河道以及加快建設城市蓄滯洪區等方式降低“超標準”降雨帶來的危害。
7月21日那場61年一遇的特大降水,讓城區的積水點從幾年前的42處增加到了今年的63處。記者8日從市規劃委了解到,本市中心城應對積水的對策已經制定完成,通過改造下凹式立交橋排水系統、加強下凹式立交橋周邊小區雨水控制與利用,按規劃治理中小河道以及加快建設城市蓄滯洪區等方式降低“超標準”降雨帶來的危害。
排水設施升級
應對“超標準”降雨
“立交橋周邊高處客水從地面流入下凹橋區,使得匯水面積大大超出了泵站設計排除能力?!笔幸巹澪嚓P負責人說,“7·21”的積水點主要有4個原因,其中有兩個與泵站排除能力有關。
立交橋的泵站所要負擔的,不僅僅是橋區的降水,更是從周圍區域涌進來的“客水”。“客水”是指區域外高地因降雨產生的滾坡水。而惟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靠電力或者人力去排水。記者拿到的數據顯示,本市城區內的立交橋下泵站,基本都按照1至3年一遇雨水的標準設置。一旦降雨超過3年一遇標準,泵站就有可能出現“小馬拉大車”的現象。
排水管網也是焦點之一。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所所長張曉昕說,中心城現有主要雨水管道約2400公里,管徑范圍為0.5米至4米。對于網友“中心城還在用明清時期管道”的說法,張曉昕表示,明清時代的排水系統和新建的排水管道,共同組成了中心城的防洪內澇體系,而在這其中,明清時期管線只占到中心城的1%到2%。
同時,北京也已經考慮利用下水道來防洪排澇,應對“超標準”降雨的到來。
排除“客水”
114個小區將加消水設施
據市市政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黃鷗介紹,中心城主要雨水排水泵站約93座。在排水集團主管的77座泵站中,重現期1年一遇及以下的泵站有4座,重現期2年一遇的泵站有47座,重現期3年一遇泵站有21座,重現期5年一遇的泵站有5座。
黃鷗分析,最近10多年來,北京降雨的特點就是強度大,并具有不確定性。對此,本市將通過在20處下凹式立交橋橋區內或周圍用地選址建設地下調蓄水池以削減洪峰,提高泵站及進、退水管線設計標準至5年,同時進行雨水口改造。目標是建成后橋區綜合排水標準達到在10年一遇降雨、即每小時67毫米時仍保持車輛通行。
同時,這20個橋區周邊的114個小區和大院,將盡快采取集雨樽、蓄水池、下凹式綠地等措施自行消納雨水,減少外排量。
建設17個蓄洪區
給雨洪以真正的出路
“立交橋的問題不是不能解決。如果雨水排不到河道里,立交橋的防洪標準提高到100年一遇,都不管用?!笔谐鞘幸巹澰O計研究院市政所原主任工程師段昌和說。
段昌和在年輕時,也曾經認為干枯的永定河仍舊保持一兩公里長的河灘,是“巨大的浪費”。而隨后的工作經驗告訴他,河道是雨水管道絕對、也幾乎是惟一的下游出路。
“西蓄東排,南北分流”曾是在數年之前就確定的北京防洪綱領。這一句話,也出現在了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之中。
對此,本市規劃在中心城及其上游地區劃定了17個蓄滯洪區,其中中心城內有9處。規劃標準為50年至100年一遇,總蓄洪容積5500萬立方米,占地約19平方公里。
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市將利用西郊砂石坑調蓄小西山、八大處及瑯黃溝等處共計26.2平方公里洪水。其次,將在南旱河出口處建一座節制閘,利用河道及流域地面蓄滯洪水。在城區中,將利用玉淵潭湖調蓄市區西部洪水,調蓄總量約為60萬立方米。在巴溝車輛段與四環路之間也將規劃建設萬泉莊蓄滯洪區,占地面積約為37.2公頃。“這些西蓄工程已完成規劃方案,目前,除玉淵潭建設了調蓄工程外,其他幾處工程將安排計劃逐步實施。”相關負責人說。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