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重建濕地恢復生態功能
admin
2012-07-19
來源:景觀中國網
記者近日從成都市環保局“2012年全市主要河道跨界斷面扣繳結果匯總表”上看到,今年5~6月,郫縣已連續兩個月實現河道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零扣繳,這一結果意味著當地水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小流域治理工作成效顯著。
在水資源日益匱乏的當下,如何鞏固深化生態建設成果,充分滿足下游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郫縣護水有道,其“生態之腎”作用不斷彰顯。
記者近日從成都市環保局“2012年全市主要河道跨界斷面扣繳結果匯總表”上看到,今年5~6月,郫縣已連續兩個月實現河道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零扣繳,這一結果意味著當地水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小流域治理工作成效顯著。
編制環境治理規劃
完善污水處理設施
受近年氣候影響,岷江上游雪峰消融加快、蓄水量不足,從源頭匯入岷江水系的流量因此銳減。與此同時,地處下游的成都市由于供水水源單一,加之人口增長、工農業發展加快,致使全市用水量急劇攀升,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凸顯。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成都日均耗水量約為178萬噸,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卻分別只有全省水平的1/4、全國水平的1/3、世界水平的1/10。
“現在成都的生活、生產用水還能夠保障,缺水問題主要體現在生態用水方面。”成都市環保局局長王文斌告訴記者,除了開源節流,切實減少水污染物排放、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率,是成都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要求,在繼續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同時,市環保、水務等相關部門現正組織力量科學編制水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進一步配套完善城鄉污水處理設施,積極做好河道清潔化、規范化、生態化建設,并以云橋、青龍湖濕地和興隆湖生態綠地工程為示范,抓緊建設一批人水和諧、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水生態區。
王文斌表示,作為成都最主要的河流式飲用水水源地,郫縣已在小流域污染防治方面創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亮點。
老課題展開新探索
人工干預恢復濕地
實際上,水環境污染和水資源匱乏問題由來已久,各地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也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在現實條件下,老課題又該怎樣展開新的探索?
來到郫縣新民場鎮云橋村田野深處,在徐堰河和柏條河之間,有一塊面積僅為56畝,通過人工干預恢復,集水生、水陸生和陸生生態系統為一體的濕地群落。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有關人員介紹,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的逐步提升,河流退化、面源污染問題接踵而至,面臨的水環境形勢也愈發嚴峻。2011年,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和相關機構的倡導資助下,郫縣云橋濕地重建項目正式啟動,并通過一系列的生態修復工程,實現了農田向濕地的重建轉變。
如今,云橋濕地兼顧了灌溉和生態雙重需求,以一種自然的方式保護水源地水資源,使青蛙、白鷺、螢火蟲等物種得以保護和延續。
封堵沿府河排污
出境斷面水質達標
自今年1月成都在全市主要河道跨界斷面實行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以來,郫縣曾連續3個月因府河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超標,被扣繳資金總額達39萬元。盡管這部分資金僅占全市各區(市、縣)被扣繳總金額的2.4%左右,但由此暴露出的水污染問題仍引起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深刻反思。
今年5月,縣人大、政府、政協分管領導分別召開3次專題工作會,對水質超標原因進行再分析,研究解決府河污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隨后,縣大氣和水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縣監察局再次就府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行督察,并建立了與之相應的長效監管機制和目標責任制。
郫縣環保局成立整治工作領導機構,制定《2012年府河流域工業企業整治方案》,對府河及其支流兩岸100米內的工業企業污染狀況進行摸底排查,每周對府河出境斷面及匯入支流水質進行監測,每月對全縣出境斷面水質進行監測,并通報縣領導和各鎮。
與此同時,縣水務局、經信局、農發局等部門密切配合,分別按照各自分工和目標要求,明確實施主體、資金來源和工作實施方案,重點針對府河兩岸100米和沙西線沿線150米范圍內工業企業、“三無”生產企業進行整治,封堵了所有沿河排污口,拆除了犀浦鎮石亭村宴波塑料廠全部生產設施,并在規定時間內對沿河14戶養殖場實施了關閉,確保無污水入河,圓滿完成了縣政府下達的流域整治目標任務。
記者從郫縣環保局了解到,府河24個重點整治點位和5處主要支流經過近兩個月的集中整治,整個流域水環境面貌目前已得到較大改善,5月、6月出境斷面水質實現了達標。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