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進展順利 嚴重退化區開始恢復
admin
2012-03-26
來源:景觀中國網
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于青海省,受各種因素影響,三江源區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已經影響到了源區及中下游水域。在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委、省政府把《總體規劃》列為一號工程,全省相關部門通力協作,項目區各級黨委、政府精心組織,各族干部群眾積極參與,工程建設全面推進。
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于青海省,受各種因素影響,三江源區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已經影響到了源區及中下游水域。2005年1月,國務院批準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生態保護與建設、農牧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保護支撐三大類,涉及22個子項目,總投資75.07億元。項目區總面積15.23萬平方公里,涉及玉樹、果洛、海南、黃南四個藏族自治州的16個縣和格爾木市代管的唐古拉山鎮。七年來,在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委、省政府把《總體規劃》列為一號工程,全省相關部門通力協作,項目區各級黨委、政府精心組織,各族干部群眾積極參與,工程建設全面推進。截至去年年底,國家累計下達投資57.2億元,共實施了退牧還草、黑土灘綜合治理等21個項目。完成投資48.5億元,占下達投資的97%。
七年來,保護區內完成退牧還草4936萬畝、黑土灘治理138.4萬畝、鼠害防治8796.5萬畝、退耕還林9.81萬畝、封山育林290.01萬畝、沙化土地防治66.16萬畝、濕地保護58萬畝、水土保持75.2平方公里、灌溉飼草料基地建設2.5萬畝、建設養畜28588戶、生態移民14477戶,推廣新能源30421戶,解決56000人飲水困難,培訓管理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5746人次、農牧民33341人次,建立示范戶1228戶,并且有96項成果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兩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規劃項目中,能源建設、森林草原防火、鼠害防治、退耕還林還草、沙漠化土地防治、人工增雨、小城鎮建設、生態移民等工程已全面完成了規劃建設任務。
2010年中科院地理所依托三江源生態監測數據平臺,聯合青海省相關部門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了實地評估。評估結果顯示:通過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實施,三江源區生態系統宏觀結構局部得到改善,草地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草畜矛盾趨緩,濕地生態功能逐步提高,湖泊水域面積明顯擴大,水土保持功能開始提升,嚴重退化區生態開始恢復,重點治理區生態狀況好轉,取得了明顯成效。
具體表現為,濕地面積逐步擴大,主要湖泊凈增加245平方公里,黃河源頭“千湖”濕地開始整體恢復,濕地生態特征和濕地功能整合性明顯增強;草地生產能力逐漸恢復,2005至2010年,高覆蓋度草地以每年238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20%增加到80%以上,源區草地平均產草量(干重)為44.3公斤/畝,比工程實施前17年(1988至2004年)的35.5公斤/畝增加8.8公斤/畝,提高了24.65%。2010年與2005年相比,三江源區植被平均覆蓋度提高3.08個百分點,在黃河源和長江源重點工程實施區,其植被覆蓋度提高幅度多在10個百分點以上;森林生態功能增強,2010年同2005年相比,三江源區森林面積凈增加150平方公里,達到231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能力提升,2010年三江源區各河流控制站平均含沙量在0.046至4.3公斤/立方米之間,與多年平均值相比,直門達站、新寨站、同仁站分別減少了11.4%、60.3%、16.3%;生物多樣性增加,六年來,三江源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增加,棲息活動范圍呈擴大趨勢。據調查數據顯示,三江源區已發現有中國植物特有屬25個,占全國特有屬的12.2%,有特有種50種左右,這些珍貴物種通過項目的實施得到了有效的保護;三江徑流量增加,2005至2010年多年平均出境水量為565.38億立方米,與2004年的477億立方米相比增加88.38億立方米,增幅達18.5%,六年間共增加出境水量530億立方米。
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實施,也有效地改善了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七年來,三江源區城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能力增強,牧民就醫難、子女上學難、行路難、吃水難和用電難、看電視難的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2005年至2011年,三江源地區農牧民純收入年均增長了10%左右。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