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視角在理想的城市里享受昔日的空間
admin
2002-02-27
來源:景觀中國網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其所實行的大規模危舊房改造模式對于國內中小歷史文化名城將起著示范作用。近來,北京在保護舊城方面的意識有所加強,北京舊城保護和規劃上升到更高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其所實行的大規模危舊房改造模式對于國內中小歷史文化名城將起著示范作用。近來,北京在保護舊城方面的意識有所加強,北京舊城保護和規劃上升到更高的層次。今年年初,《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總體保護規劃》已制定完成,按規劃要求,北京皇城等14片保護區將被納入保護范圍之中。
按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此次保護分為文物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及舊城整體格局保護三個層次。1999年,北京市規委、北京市文物局等部門聯合制定了25片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包括了南長街、北長街等地區,占地面積957公頃,加上舊城內的文物保護單位,總占地面積2300公頃,占舊城總面積的37%。此次規劃將在原有基礎上,在舊城內增加4片保護區,并對第一批公布的4個保護區加以擴展,同時在舊城外新開辟10處文化保護區,屆時北京舊城的四分之一將受到保護。
舊城改造帶來某些負效應
北京城是中國古老文明的象征,是地球上僅有的幾座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作家的筆下,北京曾是一個理想的城市,“那里有空曠的地方使每個人得到新鮮的空氣,那里雖是城市卻調和著鄉村的清靜,街道、狹胡同、運河,這樣適當的配合著?!薄懊恳粋€院子里有一個金魚缸和一棵石榴樹……”(林語堂《迷人的北平》)
而今,郊區化的人口外遷和工業外遷,為北京舊城改造創造了條件,使北京市的舊城改造工作能夠從分散的點、片改造發展到連點成片、連街成片的大規模改造的階段,并且逐漸由城市中心區外圍向中心區腹地推進。然而舊城改造帶來某些負效應,不少高層樓房毀壞了眾多的王府和古園林,并已逐步形成高層建筑包圍四合院的態勢;有的高層建筑已深入到舊城中心部位或重要景觀線上,造成了對城市景觀的嚴重破壞。隨著舊城改造的深入進行,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正在成片成片地消失,舊城保護問題已迫在眉睫。著名建筑師貝聿銘在談到舊城保護時說:“四合院不但是北京的代表建筑,還是中國的代表建筑。保留要一片一片地保留,不要這兒一個王府,那兒一個王府,孤零零地保,這個是不行的?!?nbsp;
舊城保護意識需要社會化
談到舊城保護的長遠意義,清華大學建筑與城市研究所講師、城市規劃學博士方可強調:北京正在向國際性城市邁進,歷史文化是北京創建國際性城市的基本條件,更是特色與優勢之所在。北京理應將歷經元、明、清三朝700余年都城建設留存下來的舊城保護得更好,努力成為東方文化和歷史積淀最豐富的另一個國際文化中心。從另一個角度看,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人們到北京瀏覽的主要是千年古都的歷史文化特色。如果舊城面目皆非,北京將無從面對中外游客?!?nbsp;
城市的建設也是一種文化建設。城市建筑面貌的改變應該是一種歷史文化的演進。城市規劃的作用就是要規劃、控制和引導城市建設向有利于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前進,不久前,開發區、豪華別墅、高檔商廈的“建設浪潮”,使許多城市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北京二環路以內對舊城的超強度開發,致使人流、物流、車流向內城過度集中,造成嚴重的住房壓力、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問題。這被學界定名為“破壞性建設”。原兵器工業部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建筑師劉德華先生指出,城市危房改造就像一個大浪沖到堤邊上,如果沒有足夠的防范意識和措施,勢必對城市造成比較大的破壞。
民盟北京市委副主任、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唐克美認為,在舊城改造的工作中,領導的認識水平是關鍵,只要領導認識到位,規劃就會落實,管理就會得力,才能避免類似浙江舟山古街和名宅被整體拆毀的慘劇。
保護舊城與城市發展的矛盾可以調和
北京舊城居民生活條件差是不爭的事實。舊城改造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但是煥然一新的建筑和城市空間所帶來的往往是一種單調乏味、缺乏歷史感和人性的城市環境。據統計,目前舊城“改造”的部分,已經占原來北京舊城面積的三分之一,而剩下的三分之二,又有一半是故宮、北海、中南海等重要建筑和水面,沒有改造的只剩下三分之一,只有9平方公里的面積。那么,了解舊城居民對住房的實際需求,以及在歷史文化保護地區如何滿足居民的住房需要是政府面臨的首要問題?! 迦A大學建筑學院的師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目前舊城居民對住房的主要需求依次是住房地點、面積、廚房衛生間等現代化設施、通雙氣等。由此可見,住房地點是居民們最重要的一項要求。為此有專家呼吁:改造一定要強調社會效益,必須要求開發商建設一定數量的低造價住房,允許居民自愿搬走與搬回,同時限制商業開發的力度,限制開發商的利潤。專家強調:保護舊城,并不意味著阻礙城市的發展,阻礙人民生活的改善。很多四合院因為人口膨脹私搭私建成了大雜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如果北京的四合院內遷出二分之一的人口,再加上改建翻新,剩下的居住者就能生活得相當舒適。有人建議,大規模的商業性房地產開發就應安排在舊城外的新區進行,舊城內只進行規模較小的住房的改造與整治,政府部門可以通過稅收杠桿,將新區開發的利潤補貼舊城改造。然而,小規模改造目前還缺乏社會的積極關注和有力支持,在政策上,也缺乏積極指導和有效管理。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小規模改造因為房屋的歸屬權和規劃的不明朗,在權益上缺乏保障,影響居民的積極性。
北京的舊城改造也有成功的范例。1990年清華大學建筑系吳良鏞教授主持的菊兒胡同住宅改造工程是北京舊城更新的代表,受到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和居民的普遍好評,迄今已經榮獲國內建筑界的六項大獎,并獲亞洲建協的優質建筑金獎和聯合國的世界人居獎。菊兒胡同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段,也是危舊房較為集中的街區。吳良鏞教授用“有機更新”的理論成功指導了這次胡同改造。重新修建的菊兒胡同按照“類四合院”模式進行設計,高度基本上是2—3層,維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體系,同時兼收了單元樓和四合院的優點,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戶的室內空間,保障居民對現代生活的需要,又通過院落形成相對獨立的鄰里結構,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間。事實說明,保護舊城與城市發展的矛盾是可以調和的。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