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城東,一般高、一展齊、一個樣的樓盤 郭廣宇 攝
建筑,不僅是我們居住的場所,還是一座城市的記憶,一座城市的代表。可如今,中國越來越多的城市卻難以找到能成為個性符號的建筑,“千城一面”已經讓我們的城市遭遇“特色危機”。
今年3月30日,成都市規劃管理局下發《成都市建筑形態規劃管理補充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補充規定》),30天后正式施行。也正是從5月中旬開始,在成都建筑規劃設計領域里,掀起了一場以打破中心城區建筑“一般高、一展齊、一個樣”,大面積優化調整設計方案的浪潮。截至7月底,共有296個建設項目設計方案做了“整容手術”。
成都,正努力打破“千城一面”的困局。
破解“三個一”
五城區296個項目設計被優化
5月中旬開始,市規劃局開始集中對中心城區建設項目形態設計進行了清理和修改,截至7月下旬,五城區對已批未建和部分已批在建的296個項目,進行了設計方案的調整優化。
成華區是目前五城區里建設項目最多的一個區,該區規劃分局局長方紅告訴成都商報記者,5月中旬后,他們開始對全區105個項目進行梳理,除了必須清理的已批未建設、已批在建項目,甚至已批預售項目都被列入了清理范圍,最后共對96個項目的設計方案進行了調整優化。
“政府投資項目都還好說,我們可以主導,只是時間壓力較大些,而商業開發項目,我們要與開發商和設計師交流,怎么改,如何改。”方紅說,比如多樣性,是不是每棟房子不一樣就是多樣性?這樣的話,其實整體沒有規律,不協調,亂七八糟的。方紅認為,要在總體具有規律,大色調不變的情況下,對陽臺等細節進行配色,屋頂進行造型處理來滿足多樣性。建筑外輪廓,要通過不同樣式組合,達到有規律的外形。
據方紅介紹,開三方交流會是最常見的,區規劃分局、設計院、建設單位坐在一起,拿著文件一一交流。哪些好,哪些不符合要求,好的學習、有問題的分析原因在哪里,讓設計師吃透文件,“我們的辦法就是把文件變成圖紙,先畫圖,用若干個圖來表達,直觀,用效果說話。”
制定設計導則
長效管理城市建筑形態
如果說本次大規模城市設計方案調整優化是一劑猛藥,那么市規劃局正在制定的《成都市城市設計導則》(以下簡稱《導則》)則好比一支預防針,形成對城市建筑形態的長效管理。
“這么多年來,真正把城市設計轉變成實際建設成果的可以說是很少,有一定困難。”市規劃局建筑管理處處長郭世偉說,制定城市設計導則,就是從規劃管理上找出一個長效管理方法,也制定了一個標準,讓城市設計不再是紙上畫畫。
比如商業街,在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它是什么級別的商業街,是春熙路那種市級商業街還是社區內部的商業街。街面寬度,層數多少,停車位怎么布置,與周邊環境如何銜接等,然后,根據這些要求在規劃上怎么表現出來,最終能落實到實際建設中來。
其次《導則》中還要解決出現各種問題時如何處理,因為現實情況多是許多城市設計不能考慮到的,解決理念與實際管理的問題。《導則》最重要的是把城市設計與制定詳細規劃結合起來,要設計,就要把它變為現實。
設計優化案例
保利康橋項目
三升四降18棟建筑高低錯落
從6月開始,保利成都公司投資開發部副經理劉百靈比以往更加忙碌,在成華區二環路與杉板橋路交界處,緊鄰沙河的半島地形中,規模30多萬平方米的高端住宅項目———保利康橋的設計方案已經進行了第二次調整,但卻仍沒有通過規劃部門的評審。作為項目前期開發責任人,劉經理感受到了成都市對于建筑形態設計要求的大大提高。
早在今年3月,保利康橋項目設計方案就已經報規劃審批,“第一次的方案其實已經通過了。”劉經理說。可就在5月下旬,她得知要進行方案調整。
《補充規定》自5月開始實施后,成都市規劃局針對中心城區“未辦理規劃許可證的建設項目”和“已批未建項目”,按新的規劃要求,優化建筑形態設計方案。保利康橋正屬于“已批未建項目”。
“建設項目在建設用地中宜以一棟(組)較高建筑形成空間制高點,較高建筑與周邊建筑的高差比不宜小于25%,面向城市開敞空間和主要道路形成高低錯落的天際輪廓與縱深的空間層次。”這是新出臺《補充規定》中最重要的一點,即要求一個區域內的建筑群要高低錯落。劉經理說,保利康橋項目共18棟高層建筑,圍合成為手掌形狀,其中已有4棟建筑高于其他建筑,算是有高有低了,不過仍被要求修改方案。
“主要針對‘錯落有致’進行了調整,可錯落到哪種程度,包括色彩搭配、細節處理等都不清楚。”劉經理說,自己和設計師與成華區規劃管理分局局長方紅交流了許多次,研究《補充規定》,拿出效果圖修改,前后反復三次才最終得以通過。7月下旬,修改方案批了下來,18棟高層建筑,三升四降,三棟建筑從99.6米升高至109.1米,四棟建筑從99.6米降低至90.5米。調整后的方案,依托原方案設計理念,保留利用緊鄰沙河的景觀資源優勢,高層居住建筑均沿河布置,天際輪廓高低錯落,屋頂造型層次分明。
圣燈片區安置房
北升南降外立面顏色變了
相對于商業房地產項目,圣燈片區安置房的規劃設計方案曾經向住戶公開過,全部29棟高層建筑都是18層54.6米高。像圣燈片區安置房這樣的規劃設計以前很普遍,是典型的“一般高、一展齊、一個樣”,即整個組團的建筑外觀都一樣,每個樓層高度一樣高,小區布局整整齊齊,沒有變化。
“現在,圣燈片區安置房這種規劃設計肯定是不能過關的。”成華區規劃分局局長方紅指著一張有如兵營般的建筑群效果圖說,圣燈片區安置房項目現在不是一樣高了,有14層的,也有23層的,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做了大量解釋說服工作。從前后調整的兩張效果圖上可以看出來,一些18層(54米)是沒動的,14層(42米)是降下來的,高的23層(70米)是長起來的。色彩上,大的色調是統一的,細節進行了處理,打破了一個樣。據介紹,升高降低的原則是“北面升,南面降”,日照不受影響,反而更好了。“這種方式對于整個形態上來講是最小程度的調整,沒辦法,工期非常緊,開了許多次專題會來研究如何做。”方紅說,對建筑單位來說,雖然整體工期往后推遲了兩個月,但以往“兵營般”的小區效果圖現在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
市規劃局建筑管理處處長郭世偉:
城市建筑風貌“成都的”才是“世界的”
如果你關注過城市建筑形態,你會發現,最近二十多年來,建筑墻面最早是瓷磚,然后是藍玻、涂料,最后是通體磚,現在一些高品質建筑選用的都是石材。
多年前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看到的不是密密麻麻排列的火柴盒,就是藍玻、白瓷磚的外墻,而這種外貌在國內的許多城市都可以看到。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內城市建筑的建設呈現產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大批量流水線生產的速成單調建筑被“模仿、抄襲、克隆”。上世紀九十年代,各種“洋建筑風格”蜂擁而至,巴洛克、歌特、地中海等風格在國內被簡單、快速地復制,其結果是這些建筑被雜亂無章地拼湊在一起。2000年后,高層建筑越來越多地出現,猶如比賽誰更高、誰更整齊一樣,高樓讓我們的城市變成了鋼筋水泥的森林。
在一陣輾轉徘徊之后,這時我們才發現,原來“成都的”才是“世界的”,我們這才意識到白墻黛瓦和飛檐雕花的價值,川西民居和各種歷史建筑的珍貴。很快,“錦里”讓人們眼前一亮,之后的“寬窄巷子”更是成為了成都的城市名片。
“建筑風貌多樣性需要歷史積累,各個時期的不同建筑能夠共存,才能展現城市發展變遷的紋理和脈絡。”市規劃局建筑管理處處長郭世偉認為,要調整舊城改造思路,從過去的注重拆舊建新的方式轉變成合理利用原有建筑,保持基本使用功能情況下進行風貌上的改造,讓其適應現在的審美和功能上的需求。這可能會成為成都市對一些舊城改造的新目標,也是展現成都獨具魅力城市形象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