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wǎng)安備 110108000058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對我國園林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布局、構圖、手法等,都有較大的影響。他的六法其一是“氣韻生動”,“氣韻”是一幅畫的總的藝術效果和它的藝術感染力。所謂“氣韻生動”,就是要求一幅繪畫作品有真實感人的藝術魅力。
其二是“骨法用筆”,即繪畫的造型技巧。“骨法”一般指事物的形象特征;“用筆”指技法,用墨“分其陰陽”,更好地表現(xiàn)大自然的陰陽明晦、遠近疏密、朝幕陰晴,以及山石的體積感、質量感等。下筆之前要充分“立意”,作到“意在筆先”,下筆后“不滯于手,不凝于心”,一氣呵成,畫完后又能作到“畫盡意在”。
其三是“應物象形”,即物體所占有的空間、形象、顏色等。
其四是“隨類賦彩”,即畫家用不同的色彩來表觀不同的對象。我國古代畫家把用色得當和表現(xiàn)出的美好境界,稱為“渾化”,在畫面上看不到人為色彩的涂痕,看到的是“秾纖得中”,“靈氣惝恍”的形象。我國山水畫家在色彩運用上的這種“渾化”的境界,與我國園林藝術中的建筑、綠化、山水等色彩處理上的清淡雅致等要求是一脈相承的,但自然中的景色入畫,畫的色彩是不變的,而園林藝術的色彩卻可以隨著一年四季,或一天內早中晚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園林與繪畫的不同特點,也是繪畫達不到的。
其五是“經(jīng)營位置”,即考慮整個結構和布局,使結構恰當,主次分明,遠近得體,變化中求得統(tǒng)一。我國歷代繪畫理論中談的構圖規(guī)律,疏密、參羨、藏露、虛實、呼應、簡繁、明暗、曲直、層次以及賓主關系等,既是畫論,更是造園的理論根據(jù)。如畫家畫遠山則無腳,遠樹無根,遠舟見帆而不見船身,這種簡繁的方法,既是畫理,也是造園之理。園林中的每個景點,猶如一幅連續(xù)而不同的畫面深遠而有層次,“常倚曲闌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這都是藏露、虛實、呼應等在園林建筑中的應用,宜掩則掩,宜屏則屏,宜敞則敞,宜隔則隔,抓住精華,俗者屏之,使得咫尺空間,頗能得深意。
其六是“傳移模寫”,即向傳統(tǒng)學習。從魏晉開始,南北朝的園林藝術向自然山水園發(fā)展,由宮、殿、樓閣建筑為主,充以禽獸。其中的宮苑形式被揚棄,而古代苑囿中山水的處理手法被繼承,以山水為骨干是園林的基礎。構山要重巖覆嶺、深溪洞壑,崎嶇山路,澗道盤紆,合乎山的自然形勢。山上要有高林巨樹、懸葛垂蘿,使山林生色。疊石構山要有石洞,能潛行數(shù)百步,好似進入天然的石灰?guī)r洞一般。同時又經(jīng)構樓館,列于上下,半山有亭,便于憩息;山頂有樓,遠近皆見,跨水為閣,流水成景。這樣的園林創(chuàng)作方能達到妙極自然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