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深圳城市設計促進中心”自去年12月中旬獲編辦批復同意成立到現在,一直保持其神秘姿態。不過,該中心籌備小組的具體負責人——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城市與建筑設計處調研員黃偉文和副處長周紅玫卻已準備了近兩年。
記者22日獲悉,該中心預計于今年3月正式掛牌。與此同時,“為設計而設計”——深圳城市設計促進中心LOGO征集競賽也正在火熱進行。這個中心究竟是個怎樣的機構?具體職能是什么?掛牌后將如何運作?深圳商報記者走訪了幾位參與策劃的核心人物,為讀者釋疑解答。
一份令人熱血沸騰的提案
這個念頭究竟是何時出現在規劃管理部門領導腦中的?黃偉文坦言,這難以考據。不過,2008年12月“設計之都”稱號的獲得,應該是催生這個中心的酵母之一。獲得稱號之后,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啟動了“設計中心”的策劃,征詢了張永和等知名建筑學者的意見,匯集了都市實踐、南沙原創、局內設計等新銳建筑設計事務所的提案,并由局內設計主持建筑師張之揚于2009年7月整理匯總了一份策劃草案。
“我們當時就想做一份讓大家熱血沸騰的提案,并勾勒出了一個讓人興奮的畫面。”坐在張之揚辦公室里,聽他講述,記者依然能感受到參與策劃者當初的激情。張之揚說,深圳的創意資源非常豐富,但缺乏一個匯聚現有創意網絡與能量的焦點,一個交流和激發創意的舞臺。最初的策劃草案則希望中心能成為資源整合、設計交流和產業提升的平臺,并寄望能把深圳的設計水平和能量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融化在城市里的“味精”
基于此,張之揚提出,設計中心需成立資源中心,將現有但彼此孤立的人才、政府、產業和商業資源進行整合,使其發生前所未有的跨界互動與合作,從而挖掘出無法預測的巨大潛能。同時,中心還將建立城市檔案,通過出版、媒體報道、資料歸檔等方式,逐步積累深圳自己的城市知識庫。
在草案中,張之揚尤其強調設計學院。他認為,深圳至今沒有一所專業的國際化設計教育院校。“設計中心”將為“設計學院”提供先決條件。“新的設計學院不是象牙塔不是學習‘集中營’,而是一所‘三無學校’”。張之揚說,無門檻、無固定課程、無文憑是學院的特點,進入學校學習的前提是熱愛創意設計。通過靈活而實踐性強的學習,培養出設計產業各個鏈條上都需要的人才。“設計學院在本質上更像是一個極牛的設計公司,在這里可以獲得職場中的工作經驗并掌握實際的項目。”
至于設計中心設在何處?張之揚用“瘋狂”二字來形容自己的“選址”想法。“在城市中尋找低成本的、可回收的城市空間,設計中心以滲透蔓生的模式插入現有的城市肌理當中。它不必宣揚一種置身事外的高雅姿態,而是完全將自身與城市唇齒相依。選址本身就是城市再生策略的一部分。”張之揚說,設計中心就像是“城市味精”一樣融化于城市中。其生長模式則如同麥當勞的連鎖店。在已通過的深圳水晶島方案中,置于市民中心的創意中心是設計中心的主體旗艦店,在城市各個地方都設置“分店”,并按照一定標準吸收加盟店,使得設計中心的規模和影響呈幾何倍數增長。
“自我造血”的非盈利機構
草案包括了教育、科研、展示、交流和普及等職能,帶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其可操作性一度讓人迷茫。2009年8月,黃偉文去海外靜修。帶著進一步為設計中心尋找創辦思路及合作資源的任務,他與哈佛設計學院、麻省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的院長們洽談了合作的可能性,并在肯尼迪政府學院參加了一些關于中國社會組織運作的研討。一年的經歷,讓黃偉文對在政府和市場這二元角色之間創辦一個公共非盈利機構的興趣與信念越來越強烈。
在新的策劃工作方案中,設計中心的總宗旨是整合政府、產業和商業資源,促進深圳城市空間環境系統設計質量的全面提升。其七大職能則更加具體化。設計中心要承擔設計資源思想庫、設計改革政研室、設計創新聯合會、設計進步服務網、精品孵化器、設計文化博物館、設計管理充電站等功能。在融合各個城市設計的基礎上,普及設計文化,提升整體設計品位。
因為定位于公共非盈利,中心的經費、運營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對此,黃偉文特別強調了中心的“自我造血”功能。“設計中心將通過網站、媒體逐步形成全國最大、最全、最多樣的設計信息、服務及代理的平臺。提供面向大到政府機構和小到個人的設計及咨詢服務輸出。最終完善設計中心的自我造血機能。讓設計更著眼于商業,讓好的設計直接成為好的產品,服務于普羅大眾,并由此形成良性循環。”
“無人、無錢、無事”
設計中心在艱難中誕生
盡管去年12月已經獲批,但是“深圳城市設計促進中心”卻遲遲未掛牌運作。對于負責籌建工作的黃偉文來說,困難不止一點點,“無人、無錢、無事。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
作為一個公共非盈利機構,“深圳城市設計促進中心”的運作經費一直是讓黃偉文頭疼的問題。在他的預想中,經費主要來自于政府扶持、企業捐助和公共服務三個途徑,更加具體來講則有:向市財政申請補貼;承擔規土委及其他政府、社會研究課題;接受社會團體及會員捐贈;提供公共設計相關服務;申請預支開辦費。顯然,這些費用不可能一步到位,尤其是設計中心還沒有任何影響力之前。“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探索。因為這樣的機構,國內沒有先例。”黃偉文說,我們只能慢慢來,腳踏實地與公眾溝通讓大眾了解并信任這個機構。
對于運作經費,曾參與草案策劃的南沙原創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師劉珩認為,除了政府撥款和相關企業的捐助,成立設計基金會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不過,鑒于中國還沒有完善的設計基金會制度,運作起來頗有難度。她告訴記者,美國有一種將企業資源轉化為公共資源的方式值得借鑒。位于舊金山的太平洋氣體和電力公司(PG&E)每年會在其收取到的能源費用中抽出部分,為建筑師提供資金支持,鼓勵他們更好地進行節能設計。“在中國,這種方式同樣可行。”
除了經費,最棘手的便是人才問題。截至昨日,設計中心既無“領頭羊”,也沒有工作人員。
黃偉文說,設計中心人員暫時不會在政府機構選擇,而是以社會招聘為主。目前擬定總監1名,其余10來位人員則分布在設計與學術交流部、公共活動部和行政綜合部。加入中心的核心條件是對改進與促進棲居環境的設計有激情、社會責任感和公益心。“當然前提條件是要有規劃、建筑、景觀、市政等相關專業背景。”
劉珩認為,最好的方法是有兩位領導者,一位具有學術前瞻性和設計理想;另一位則擅長于管理和運營。二者的結合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中心的良性運作。
尋找“設計師志愿者”
“深圳城市設計促進中心”今年有很多計劃,包括成立人居環境設計聯盟,將政府、企業、專業設計機構組織起來;在三月中旬舉行掛牌儀式;4月承辦“人民的建筑”深圳巡回展、籌辦人居環境設計“深圳獎”、提出深圳設計大學籌建方案等。
不過,該中心籌備工作負責人之一周紅玫卻有個很“烏托邦”的想法:在體制內外尋找設計師志愿者,為中心提供設計能量,豐富中心的設計資源。“這將是一個龐大的‘智庫’,這些設計師擺脫已有體制的束縛和商業的禁錮,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意,為這座城市增添更多的創意理想和實踐。
這個想法與張之揚不謀而合。張之揚認為,自己每周可以抽出一天做公益,無償為設計中心工作。“深圳聚集著大量設計師,即使他們一個月支持一天,這種能量也是巨大的。”
“或許,就在這些志愿者提供的服務中 ,我們能有幸發現經典之作。”周紅玫對這個計劃充滿信心。“設計師志愿者團隊一旦組建起來,將對設計中心乃至整個深圳國際化程度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