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萬平方米綠地是怎么來的?
admin
2002-03-15
來源:景觀中國網
還沒有出正月十五,五環路和六環路兩側就忙活開了,拆遷、整地、挖坑、移苗……三河三路綠色通道工程率先破土動工。
其實,稍一留神,市民就會發現,京城的綠地多了起來。
還沒有出正月十五,五環路和六環路兩側就忙活開了,拆遷、整地、挖坑、移苗……三河三路綠色通道工程率先破土動工。
其實,稍一留神,市民就會發現,京城的綠地多了起來。
據市園林局航空遙感調查顯示,1999年至2001年的3年間,本市城市綠化覆蓋率增加3.65個百分點,達到38.56%;人均公共綠地增加0.74平方米,達到8.92平方米;全市增加綠地5500萬平方米,面積相當于近19個頤和園。市林業局提供的數字顯示,3年間,全市林木覆蓋率增加3.5個百分點,增加林地總面積86萬畝,相當于又綠了10個西山國家森林公園。
翠綠縈繞的北京,離不開全市人民的努力;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和各方面的支持;也離不開市委、市政府堅定的決心、創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措施。
拆房建綠
有人說,集中連片的大綠地是城區的肺。然而,幾年前,北京城的“綠肺”少得可憐。
1999年,城4區人均公共綠地僅為3平方米多,個別地區甚至不足2平方米,舊城區與其他城區的人均綠地差距最高達到6平方米。
城市綠地是城市建設發展中惟一自然因素,它具有生態、景觀、游憩等作用。資料顯示,城市中的一畝綠地能夠提供800人一天需要的氧氣;綠地地表溫度比裸地要低3至6攝氏度。有專家測定,王府井大街每立方米空氣中含菌量是中山公園的7倍,香山公園的9.5倍。
“綠肺”少,百姓感覺呼吸都不順暢。為了提高廣大市民的生活質量,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改以前的“見縫插綠”為現在的“規劃造綠”。
1999年2月19日,首都綠化委員會第十八次全會決定,在首都綠化美化建設中,把城區作為重點。各城區要下決心拆房建設大塊集中綠地,每個區都要有1萬平方米以上的集中綠地。
五朝古都造就了繁華的北京,市中心區更是寸土寸金,在城里造“綠肺”,談何容易。
1999年4月的一天,賈慶林、劉淇等市領導在市政府10號樓前栽下4株大雪松。這片地方約有400平方米左右,原來是8間庫房,為了擴大綠化面積,市政府把這8間房拆掉,建成綠地。栽樹時,賈慶林說,各區縣不但要有蓋房子的本事,還要有拆房子的本事,更要有拆了不再蓋的本事,要把拆房子騰出來的地方建綠地,綠化美化。
橘黃色的龍型廣場燈、宛如雪松般的噴泉、7米高的大理石雕塑、碧綠的冷季型草坪、小葉黃楊與紅色月季組成的花壇……走過金融街廣場的行人,無不駐足流連,感受綠地帶來的春意。金融街廣場位于復興門和阜成門之間,說這里是寸土寸金,毫不過分。在廣場原址上,有一棟占地1萬平方米的3層辦公樓,一年租金就有2500萬元。市政府下決心把這里變成綠色廣場,不僅舍棄了可觀收入,還投資1500萬元綠化美化,栽植樹木25000余株,鋪設草坪16000平方米。值不值呢?金融街的同志是這樣說的,綠地建成后,金融街的商務環境上了一個臺階,無論是前來考察投資的國內外企業家,還是來金融街買房、租房的投資商,都比過去增加了一倍以上,當年吸引資金達10億多元。正如市政府說的,城市綠地是無價之寶。
前門箭樓綠地、西單文化廣場、蓮花池公園、皇城根遺址公園、郡王府綠地、牛街危改小區綠地……到去年底,本市共新建萬米大綠地35處,總面積達100多公頃。老百姓說,35塊綠地是鑲嵌京城的35塊翡翠。
大綠地建設沒有止步,市政府決定今年還將再建10塊,據介紹,有些綠地的面積將突破3萬平方米。
創新植綠
去年歲尾,一份衛星遙感監測報告送到首都綠化委辦公室。報告說,全市綠化隔離地區綠化面積已達93.5平方公里,綠化總任務已經完成四分之三。遙感照片清楚顯示,一道寬厚的綠色籬笆正在環繞京城。
這是市委、市政府創新的綠化思路送給市民的一份新年禮物。
按照規劃,首都應有240平方公里的綠化隔離帶串起城市中心區和周圍邊緣集團。
然而,綠化隔離帶中的“綠”并不多。1998年調查顯示,在綠化隔離帶地區內,已綠化的面積約38平方公里,僅占總面積的15.8%。與此同時,隔離帶內的各種建設卻“如火如荼”,可“綠”面積不足80平方公里。
面對支離破碎的隔離地區,市委、市政府痛下決心,80平方公里不夠,就是拆房,也絕對不能少于100平方公里。
根據市委、市政府部署,原定10年完成的100平方公里綠化隔離地區綠化任務,將提前至3年內完成。
建綠籬,要拆遷,要占地。離開賴以生存的土地,百姓的出路在哪兒呢?
從綠化隔離地區人民利益出發,市委、市政府創新思路,提出運用經濟手段,鼓勵多元投資,以綠養綠,發展綠色產業。
朝陽區長營鄉采取以圃代林的方法,建設了千畝銀杏林。農民劉旺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原來3畝地種糧種菜,一年收入不足600元。改銀杏后,3年左右,就可以一行隔一行地移植出售,收入高達10萬元。同時,每畝地上將有60棵左右的銀杏樹被保留,形成景觀林。他說,守著銀杏林,就是守著小銀行,能不搶著干嗎?
以圃代林,以果代林,以苗代林……多種建綠方法被創造出來;公園、球場、果園……8大類型綠色產業融入隔離地區。
2年間,京城綠籬植綠8.3萬畝,相當于過去十幾年總和的1倍半,并形成了10塊面積在5000畝以上的大型綠色板塊,其中有4塊已成為面積近萬畝的都市森林。按照市政府要求,今年將完成100平方公里綠化隔離地區建設。
繼而,市委、市政府系統而完整地提出了綠化建設思路,建設首都綠色生態體系、綠色產業體系、安全保障體系,加快構筑三道綠色屏障,即以山區綠化工程為主的第一道綠色屏障;以“五河十路”綠色通道建設為重點的第二道綠色屏障;以綠化隔離地區建設為重點的第三道綠色屏障。
創新思路帶來空前綠化高潮。
去年4月,五路綠色通道工程率先完成。今年,三河三路綠色通道工程又已啟動。
3年間,全市增加林地面積86萬畝,京郊的灰石頭山漸漸披上綠裝,每逢金秋日,一片“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壯觀景象。
全民播綠
1999年的一個春日,在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37萬平方米綠地被13家單位認養,這在首都綠化史上還是第一次。
隨后,京城掀起了認養綠地的高潮,普通市民成為認養主角。陳廣興是宣武區天寧寺北里小區的一位普通居民,他是本市首位認養認管綠地的個人。他認管小區樓間綠地1131平方米,而且一下子簽了30年。他說,來之不易的綠化成果,需要每個市民的呵護。
據不完全統計,3年來,社會認建認養綠地的資金超過500萬元。
從認養綠地、“黃土不露天”、見縫插綠到以紙換樹;從整治長安街、四環路百米綠帶、“門前三包”到延續古樹生命……隨處可見普通百姓忙碌的身影。
每年的全民植樹日,江澤民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身體力行,帶頭參加首都義務植樹。在他們的示范和帶領下,中央機關和駐京部隊上至部長、將軍,下至工作人員,年年到北京參加植樹勞動。
3年來,京城全民義務植樹超過1922萬株。
如今,建綠、愛綠、護綠已經是每個北京人的自覺行動。
綠化要投入,要建設,更要保護。“誰也不能隨便砍一棵樹”,這是市委、市政府下的死命令。
市政府為此下發了《關于在城市建設和危舊房改造中要加強對古樹、大樹保護的緊急通知》。市領導明確指示,今后在城里伐一棵樹也要有批準手續。
視播綠為己任,視綠地為生命,京城綠意盎然。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