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治堵有了首個五年規劃
admin
2011-02-12
來源:景觀中國網
“未來5年,長春城市交通體系將初步建成‘一環、兩橫、兩縱、八放射’、180公里以上的城市快速路體系,基本滿足100萬輛機動車、500萬人口的交通需求。”11日,記者在市規劃局獲悉,在市委市政府召開的“治堵”專題會上,長春市已基本確定了第一個五年城市交通建設規劃,下一步將開始分步驟、有計劃地實施。
“未來5年,長春城市交通體系將初步建成‘一環、兩橫、兩縱、八放射’、180公里以上的城市快速路體系,基本滿足100萬輛機動車、500萬人口的交通需求。”11日,記者在市規劃局獲悉,在市委市政府召開的“治堵”專題會上,長春市已基本確定了第一個五年城市交通建設規劃,下一步將開始分步驟、有計劃地實施。
關鍵詞:堵因
五大矛盾使長春“添堵”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加速擴展、機動車保有量急劇增長,長春市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管理和公交事業雖然實現了較快發展,但現有城市交通系統還是難以適應市民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
記者了解到,為解決擁堵問題,去年年底前,由崔杰市長親自掛帥,市規劃局、市建委、市交通運輸局、市交警支隊、市政公用局、市政設計院、公交集團、軌道公司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組成了聯合調研組,分赴國內外交通建設發達城市考察。在研究對比中他們發現,目前至少有五大突出矛盾使長春“添堵”。
潮汐性流動成擁堵主因
據市規劃局局長王洪順介紹,五大矛盾之首是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與中心城區承載量持續增加之間的矛盾。
在城市化加速進程中,長春市建成區以每年近10平方公里的規模擴展,近5年來,建成區人口達到323.6萬人,增長8.1%,新登記注冊企業24.7萬戶,增長39%,城市容量迅速膨脹。核心區人口、功能高度集中,分布了40%的就業崗位,建成區每平方公里承載車輛數1500輛,以30%左右的道路面積承載了60%左右的交通量,高于同等規模的城市。核心區內呈現出機動車保有量高增長率,高使用率和高聚集度的特點。這是導致城市人口與車輛潮汐流動,高峰時段交通擁堵的主要因素。
平交為主讓道路利用率偏低
平面道路交通的有限性、車輛快速增長與道路需求之間的矛盾,被調研組看成是讓長春“添堵”的又一重要原因。他們在考察中發現,近年來長春城市車輛迅猛增加,2010年長春市機動車增長了近10萬輛,增長率高達19%,保有量達到54萬輛,正加速向100萬輛階段逼近;另一方面,城市道路系統及其功能相對車輛增長所產生的需求不相適應。道路占城市建成區面積14.56%,中心城區道路節點基本呈平面交叉狀態,節點限制特征突出。對比歐洲城市及香港、新加坡,長春的機動車保有量并不算高,但交通狀況遠比上述城市擁擠。主要原因是長春市的城市道路交通仍以地面平交方式為主,城市快速路系統、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微循環系統尚未形成,道路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車道標線施劃普遍采用3.5米左右寬幅,與歐洲城市2.7米寬幅相比,道路面積利用率偏低。
常規公共交通分擔比率不高
在長春市,還存在單一的公共交通方式、短缺的交通服務設施與市民出行方便快捷需求之間的矛盾。
在考察時調研組覺得,長春市城市公共交通以地面方式為主,快速軌道交通體系還在逐步形成當中,現有常規公共交通分擔比率維持在25%左右,公交運載量、運行效率不高;軌道交通、換乘樞紐、公交專用道、港灣式站點等公交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主干線路與支線公交換乘沒有集中式接駁;現有公共交通系統線路布局不夠合理,中心區線路過度重復,城市外圍區和郊區線網缺乏統籌配置;目前,長春市萬人擁有公交車13輛,與萬人15輛的標準尚存在短缺;城市中心區路口基本沒有慢行通過系統,人車沒有實現分離;公交體制相對滯后,管理與服務水平不高,對市民出行吸引力不強。
落后的設施難滿足大流量交通
目前,長春存在有限的、相對落后的交通管理設施和管理方式與現代大流量的交通流組織之間的矛盾。
調研組考察中發現,長春市交通指揮系統相對老化,道路監控系統、誘導系統、交叉路口通過引導系統、交通隔離帶、信號控制設備、標示標線等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建成區2900多條道路,僅在500多處路口設有信號燈,其中82.7%為單點控制,沒有納入指揮中心區域控制系統。面對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不斷擴大的管理區域,現有交通管理設施和方式受到了全面而嚴峻的挑戰。
對交通建設與發展預期不足
“長春還存在城市發展現代化與傳統的交通建設管理理念之間的矛盾。”王洪順認為,根據現代城市發展與先進城市經驗,城市交通發展規劃必須與城市總體規劃同步,并優先于其它規劃,以交通規劃引導城市建設,在城市建設中,注重可預見性和交通建設的超前性。與此相比,長春市在城市化高潮到來之際,對城市交通建設與發展預期不足,缺乏規劃引導,城市交通建設與管理呈現出明顯的滯后效應。必須解放思想,樹立現代城市交通理念,盡快在城市交通規劃建設和管理方式上實現結構性變革,以適應城市化加速發展要求。
關鍵詞:對策
立足500萬人口百萬車考慮交通建設
隨著交通壓力的日益增大,長春市已把“治堵”作為頭等民生大事。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高廣濱在市委全會上,專門就“治堵”問題作重要部署。市長崔杰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把“治堵”納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去年年底前還掛帥,專門成立專題調研組到國內外交通發達城市進行專題考察,統籌研究城市交通建設問題,并初步形成了未來五年長春城市交通建設規劃。
高廣濱在相關會議上就曾指出,長春作為省會城市和北方中心城市,將進入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時期,城市規模、人口、格局、產業結構都將發生新的更大的變化,即將面臨中心城市人口超500萬、機動車保有量超100萬的局面。因此,無論是滿足當前城市需求,還是適應未來城市經濟社會加速發展要求,都必須高度重視交通問題。全面構建面向500萬人口城市規模的交通體系。
從實際出發確立長春特色交通發展模式
從長春市城市區位、發展階段及未來發展需要出發,借鑒國內外先進城市先進經驗。調研組認為,解決長春交通問題,首先必須解決思想認識問題,以現代城市交通理念指導城市發展建設。交通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沒有交通發展和暢通,就沒有城市的發展和民生的進步,必須在全社會統一并提升對交通發展戰略意義的認識,真正把交通發展納入城市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
其次,必須堅持科學規劃,提高規劃的超前性、導向性和科學性。只有一個符合長春實際,引導長春未來發展方向,并有條不紊組織實施的城市交通規劃才會使城市交通平穩有序可持續發展。此外,必須從實際出發,確立有長春特色的交通發展模式。
作為發展中以汽車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在市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汽車消費日益增長的發展階段,不能以限制小汽車來解決交通問題,應當支持購買汽車和發展汽車產業,通過綜合措施,引導汽車的合理使用。必須促進交通發展方式轉變,實施公交建設,提高公交優選性。加快建設以快速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公共交通體系,健全、完善城市路網有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系統。必須充分利用現有空間,做足多種公交方式和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文章。
關鍵詞:戰略
規劃“雙心”建設和多組團功能配套
調研組在廣泛借鑒成功城市的成功經驗后特別制訂了未來五年長春城市交通發展戰略。認為長春應該堅持城市總體規劃“雙心”建設和多組團功能配套,實現交通運行的均衡分布,提高市民出行效率。
記者了解到,按照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及總體規劃所確定的“雙心、兩翼、多組團”的城市結構,長春下一步要加大“三城兩區”以及其他各個城區和組團的建設力度。中心城區以調整、優化和提高為主,持續完善省域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功能,大力發展現代人服務業,突出商務、信息、文化和居住等功能,向外遷出行政辦公、工業生產、物流倉儲等功能,減少潮汐式交通和貨物運輸的壓力;加快城市新中心培育里程,盡快構成城市“雙心”結構;加快組團建設,滿足中心城區主導產業與開發區發展主體外移的空間發展需求,有效疏解中心城區功能。
適當擴大核心區到二環路范圍
戰略中提出,堅持保護城市核心區特色風貌,使交通發展與城市文明相和諧。中心城市區內的核心區作為城市功能、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風貌最集中地區,要在保持疏朗大氣、通透開放的城市特色風貌基礎上,實施具有保護概念的交通建設。適當擴大核心區到二環路所圍合的70平方公里范圍,最大程度減少交通建設對城市風貌的影響,為城市未來發展和更新留有余地。
將有限資源供給高效公共交通
堅持大力加強公交基礎建設,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也是未來五年長春城市交通建設的重要一環。戰略中提出,將增強公交運載能力,完善公交設施,優化公交布局,提高公交服務水平,提升公交優先比例,引導市民出行以公共交通為主,實現從私人交通到公共交通的回歸,將有限的資源提供給高效的公共交通方式。
超常規建設快速軌道交通系統
戰略中特別提到,要堅持以人為本、效率優先,增強道路交通設施承載能力。結合未來城市空間布局,超常規建設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城市快速路和城市干道系統,強化主次支路協同功能,發揮微循環路網系統的作用,完善人行交通系統,建立相對獨立的物流專用通道,實現城市人口、車輛、物資的快速流通,提高城市活力。要堅持實施科學管理和提高人的素質相結合,建設智能交通、文明交通、暢通交通。加快交通管理設施現代化建設,提高交通科學管理水平,增強交通調控能力,培養市民文明交通意識,促進傳統交通管理向現代交通管理轉變。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