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你是否有過為吃一碗面而開車10多分鐘甚至更多?你是否因為小區沒有公立學校而為孩子的教育犯愁?你是否因為每天接送孩子而在路上花費掉大量的時間?
未來成都,或許有望讓這一切都發生改變。
成都培訓一線人員 解決規劃建設難點
一場基本覆蓋全成都市規劃工作人員的培訓近日召開,市規劃局局長張樵走上講臺,對市規劃局各部門、區(市)縣規劃局、鄉村規劃師以及成都部分規劃編制機構共300余人進行了城鄉規劃理念創新專題培訓。
從城市到城鎮再到鄉村,長達4個小時的培訓會上,張樵用了一半多的時間談城市規劃問題,涉及交通、配套、地下空間利用、社區等方面,其中許多是成都已經存在或未來將會面臨的問題。“今年將重點解決城市規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張樵說。
“舉行這次培訓,就是想盡早地把全市規劃思想統一,讓大家知道今年要干什么,過完春節就開始干。”張樵告訴記者,參加培訓會的人不僅是參與世界現代田園城市規劃的設計者、管理者,也是成都城鄉規劃一線的工作人員,他們希望通過培訓交流,有針對性地解決一些規劃建設中的難點,在今年形成一批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規劃成果。
擴容
探索4平方公里容納10萬人
“我們目前正在推進一項工作,試點在4平方公里區域內建設一座立體城市,里面可以容納10萬人,其中1平方公里是用于居住、配套的綜合體,3平方公里全是綠化。”市規劃局局長張樵透露,試點建設“立體城市”正處于選址階段,春節后應該可以定下來,“‘立體城市’建設是功能復合化、集約化的典型,對成都來講無疑是一種新探索。”
新聞背景:
2010年7月29日,一場名為“立體城市未來中國”的全球巡展在東郊工業文明博物館舉行,巡展展示了數個未來“立體城市”的規劃構想———在大約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設一個建筑面積600萬平方米、可容納10萬~20萬人口的高密度建筑群。這個建筑群的平均高度預計約為400米,容積率為5。立體城市里有住宅、商業、辦公、教育、醫療、娛樂、體育、觀光、公園,還有立體農業,人們在這里居住和工作,城市所需的一切功能都能在這里得到體現。
當時,成都規劃局總規劃師趙鋼曾表示:“成都愿意實驗‘立體城市’”。如今看來,這一構想已經成為現實。
配套
提前規劃建設“厭惡性配套設施”
配套設施不僅是公共服務,水、電、氣等市政設施更是配套中的基礎。在培訓會上,張樵特別強調今后新區建設,市政配套工程必須先做好。
張樵說,配套除了公共配套、服務類配套、市政配套,還有一種“厭惡性配套設施”,這種設施要特別重視。“厭惡性配套設施”實際是媒體對包括變電站、公共廁所、垃圾站、加油站、洗車場、無線發射站、公共停車場等被市民所厭惡的公共設施的稱謂。
“這些設施你說不建?肯定不可能,都是必須要用的,但居民們不喜歡,那么就必須提前規劃建設好。”張樵用兩個“必須”強調其重要性。
新聞背景:
去年8月2日,成都商報一篇《中心城區限電缺的不是電是變電站》報道揭示了成都的“變電站尷尬”———身為水電大省,成都主城區不缺電,是電力供不進來。由于變電站遲遲不到位,甚至導致了主城區也頻頻限電。
為什么變電站建不起來?2009年12月2日,游樂園變電站準備進場施工前,因擔心輻射對身體健康有影響、變電站安全隱患等問題,周邊居民反應強烈,阻止進場施工。這僅是一個案例,中心城區內還有數個因變電站無法就位導致的用電緊張情況。
名詞解釋
立體城市:一平方公里土地上打造一個可容納10萬~20萬人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立體復合之城。其中建筑面積600萬平方米,居住家庭約3.3萬戶,高約400米,交通方式以鐵路、軌道交通為主,集住宅、商業、辦公、教育、醫療、娛樂、體育、觀光、公園、立體農業等為主要功能。
教育
規劃配套義務制學校
談到配套設施的另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學校,張樵說,公共配套要體現“公共性”,學校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一個區域里,我們規劃了配套學校的位置,也修建起來了,可問題也就出來了,他們全都是私立性質的,你說不是配套,不是,但老百姓接受不了。”張樵強調,配套要體現“公共性”,即規劃的配套學校應該是義務制學校。
新聞背景:
2010年10月28日,成都商報報道的《一所被“全程教育體系”包圍的高檔小區2200戶業主申請建所公辦學校》就反映出“學校配套問題”:在高新西區兩河森林公園旁的一高檔社區是個教育資源富足的大型樓盤,有金蘋果幼兒園、成都外國語學校、成外附屬小學、成外幼稚園,可這些學校均為私立,學費不菲。2200戶業主們聯名向相關部門請求為這里配備公辦學校。
交通
建設作為慢行系統的健康綠道
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新區缺乏活力,成為“臥城”,老城區環境質量下降,交通擁堵,在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問題突顯出來,而交通擁堵無疑是各大城市管理者最頭痛的問題。
“現在說起交通,大家談得最多的就是道路、路網系統等,其實交通是一個體系,應該滿足不同交通方式和出行需求,應該‘以人為本’。”說交通,張樵認為首先要把“道路與交通”的關系認識清楚。他說,城市交通的好壞不是取決于道路資源或交通設施有多少,而是取決于交通效率。
他說,未來城市的交通是多樣化的,除了軌道、公路、快速路、干道、支路、公交通道,供行人使用的慢行通道也很重要,成都正在建設健康綠道,它的功能不僅是綠化城市,還可以作為慢行系統。
新聞背景:
為緩解中心城區交通壓力,完善中心城區慢行系統,去年年底,市規劃局公布了中心城區主干道人行天橋工程規劃位置公告。根據規劃,成都將在蜀都大道、東城根街、一環路、二環路、三環路、新華大道等城區主干道上共建設383座人行天橋。
而在本月9日,市建委公布了2011年為民辦實事民生工程項目初步目標,其中今年將在繞城高速、三環路、成青快速通道等主干道建200公里健康綠道,在中心城區建設20座人行天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