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南京的民國建筑在中國近代建筑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是中國近代建筑史的縮影,也是南京寶貴的文化資源和城市名片。南京城內的民國建筑,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近日,南京市出臺了對天目路、復成新村、慧園里三大民國建筑風貌區的保護規劃,并向市民公開征詢意見。據了解,這三個片區均名列2008年《南京市重要近現代建筑和近現代建筑風貌區保護條例》確定的10片風貌區之中,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民國時南京也有“里弄”
在這三片民國建筑風貌區中,位于南京老城中部偏西北的天目路歷史風貌區的特色顯得最為鮮明。作為民國南京上層階級的居住區,這里是南京當時政治、文化、經濟狀況的重要反映。風貌區內原法國大使館、原埃及大使館等館舍建筑反映出南京作為當時的首都,在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另外一批名人寓所則形成了當時上層社區聚居地縮影,如原李正翩寓所、原毛燕譽寓所、原鄭介民公館等,有的現在已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這一片建筑內,還可以看見西式坡頂老虎窗的建筑形式。
復成新村歷史風貌區內有市級以上文保建筑1棟,歷史建筑36棟。專家告訴記者,這些建筑為民國居住建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因為是民國時期統一規劃設計的住宅區,這里的建筑采用院落式布局,有明顯的西式風格,反映了民國時期中上層階級的生活水平和當時的文化狀況。復成新村民國時期曾居住過多位高級將領、名人雅士。特別是復成新村8號,曾經是“韓國國父”金九的住所,如今經常會有韓國人到此參觀。
雖然也是民國時期統一規劃設計的住宅區,慧園里歷史風貌區的建筑顯得很特別,與南京同時期的大多數民居建筑風格不同,這里采用了“里弄”式布局,同時也擁有明顯的西式風格。目前,這里有歷史建筑22棟,其材料和建造反映了民國時期的技術水平和特點。
以后可改為特色旅館
規劃制定單位表示,目前這三個民國建筑風貌區的功能主要為居住,根據保護規劃,它們未來的功能定位還是以居住為主。但根據實際情況,也允許適當兼容文化休閑、商業辦公、創意產業等功能,成為“展現民國居住文化的高品質活力社區”。
按照規劃,三個民國風貌片區內的部分建筑,根據具體情況提出有關限制條件和有效補充措施后,可以用于特色旅館。
與絕大多數歷史文化街區一樣,保護規劃對三個街區的建筑高度做出嚴格的規定。其中,天目路歷史風貌區內的建筑檐口限高6米;天目路沿街界面限高3米,局部6米;北京西
路沿街限高3米,局部6米。復成新村檐口高度整體限高7米,局部維持現狀高度12米。慧園里檐口高度整體限高7米,局部維持現狀限高9米和15米。
專家告訴記者,保護規劃還要求嚴格保護三個風貌區內傳統街巷的空間尺度,并要控制街巷兩側的建筑高度、形式、色彩等不得改變。同時要控制好院落圍墻、入戶門頭的形式,拆除高出院墻的搭建。讓游客漫步在這三個歷史風貌區的街巷中時,可以欣賞到原汁原味的由連續院墻構成的街巷界面。
擴建應使用鋼和玻璃材料
為了保護歷史建筑和片區的歷史風貌,三份保護規劃甚至對每個歷史片區內的人口容量做出了詳細的限制,其中天目路片區居住人口上限約為192人,復成新村約為372人,慧園里約為298人。為了避免在視覺上出現不協調,規劃要求在街巷中不得設置影響風貌區風貌的廣告牌和招牌。
“對需要修繕的建筑應盡量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采用原有的建筑材料和色彩。”專家告訴記者,這三個片區的歷史建筑雖然都始建于民國,但房屋色調卻各有不同。“天目路風貌區的建筑應保持米黃、青灰、紅褐色調,而復成新村的建筑應采用米黃、青灰色調。而慧園里的歷史建筑則多以紅磚為特征,少部分為青灰色。”
專家告訴記者,考慮到實際情況,這三個民國建筑風貌區內的部分房屋允許一定程度的擴建。但擴建部分應用鋼、玻璃等通透的現代材料與原有建筑材料即有所區別又相互協調。同時,擴建部分得高度應低于歷史建筑,并采用簡單的建筑形式和謙虛的灰色系顏色。
據了解,規劃單位在制定三片民國建筑風貌區的保護規劃時還參考了1929年的南京城市規劃《首都計劃》。根據《首都計劃》上的第一住宅區要求,保護規劃指出天目路風貌區的主體建筑與院墻之間距離不應小于2米。
鏈接
天目路歷史風貌區:位于南京老城中部偏西北,規劃范圍西至玉泉路、東至寧海路、北至北京西路、南至天目路,占地1.94公頃。現存建筑中,上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建筑占50.41%。
復成新村歷史風貌區:位于南京老城中部偏西北,規劃范圍西至申家巷、東至馬路街、南至繡華巷小區,占地1.35公頃。現存建筑中,上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建筑占60.65%。
慧園里歷史風貌片:位于南京老城南部,慧園街以北,占地1.04公頃。現存建筑中,上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建筑占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