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理念孕育 “城市森林”
admin
2010-11-08
來源:景觀中國網
7日下午,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生態學教授薛建輝應邀作客揚州市第11期“新知學堂”,精辟闡述“生態與森林城市建設”對揚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生態市的推動作用。他觀點鮮明地提出,提升城市的生態承載能力
7日下午,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生態學教授薛建輝應邀作客揚州市第11期“新知學堂”,精辟闡述“生態與森林城市建設”對揚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生態市的推動作用。他觀點鮮明地提出,提升城市的生態承載能力,必須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才能真正達到人與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存。
堅持生態發展理念
自9月10日在揚簽署《揚州市人民政府、南京林業大學關于揚州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合作協議》以來,薛建輝就把精力投入到帶領課題組對揚州生態環境、森林建設作全方位了解。他認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既是“精致揚州”的一個體現,“幸福揚州”的一個基礎,也是創建國家生態城市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創建國家文明城市的一個品牌。
“但我們必須弄清楚,一個城市的發展需要維持什么樣的環境和價值。”薛建輝自問自答:在城市區域,我們需要維持森林、樹木與植被等綠地系統所產生的各種效益,包括環境質量、水源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市民身心健康、經濟發展及社會財富等。他說,2007年的“太湖藍藻”事件,導致無錫市發生飲用水危機,不僅給無錫,更給全國上了一堂生動的“生態課”。那就是,不要等到生態環境出了問題才去治理,而應該堅持一貫的生態發展理念,如此才是真正地落實科學發展觀。
“揚州創建森林城市,可以說是恰逢其時。”他表示,揚州的“創森”和“創生態”正好契合了國家“十二五”期間對林業的新要求、新定位。創建時要進一步彰顯揚州特色,形成精致化和精品化。
森林與城市渾然一體
薛建輝指出,當今世界,城市化的熱潮方興未艾,現代城市日益繁榮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態承載壓力。而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共同的戰略需求;提升城市的生態承載能力,已經成為現代都市人面臨的最緊迫的課題;建設森林城市,已成為引領世界城市發展的一種新的路徑選擇。
城市森林系統規劃與布局,應該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事實上,城市管理中考慮更多的是行政區域管理,而忽視了生態功能區管理或生態邊界的劃分,這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城市綜合管理計劃的制定,行道樹與風景林地的科學管護方案,居民社區環境教育等都與城市綠地可持續發展有關。因此,需要協調城市行政分區與生態功能分區的關系。行政區域的劃分往往與生態功能分區沒有直接關系, 導致生態功能區人為的分割與生態系統管理的整體性下降(如河流、湖泊及流域的管理)。
薛建輝建議,在規劃時要注重三個方面的結合,城里城外結合,形成城鄉一體化,讓森林形成渾然一體;粗細結合,城里精細化,城外就要有大樹,給人曠野之感;重點與一般相結合,彰顯特點,而不是到處一樣。“規劃大手筆,揚州就會形成一個大花園式、大森林式的城市。”
經濟生態互促共進
“沒有生態就沒有經濟”,揚州的“創森”必須站在新的時代高地,瞭望城市的未來,以更前瞻的眼光、更創新的思維來規劃和建設好富有“詩意棲居”的森林城市,以此實現經濟與生態互促共進。薛建輝建議,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融匯到城市規劃建設的全過程,建設理念上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在路徑選擇上堅持走森林生態城市發展模式;在發展目標上堅持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奮斗追求。
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她的美不在于有多少高樓大廈,有多寬的道路,而更多地體現在她的自然。揚州這座有近2500年歷史的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城市,近年來的建設模式,已經體現出了融城市的現代文明于自然環境之中,但還需進一步尊重人對自然的情感,達到人與城市與自然的共生共存。
薛建輝認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森林作為城市陸生植物群落中最強大的生態系統,不僅維系著人與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也承載著城市的歷史和深厚文化的綿延傳承。推進森林城市建設,不只是簡單地增加林地面積,更重要的是要把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和人文生態系統完美糅合在一起,突出歷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遺存和城市個性的有機整合,把城市的文脈深藏于綠樹掩映中,從而實現城市建設發展的人本化、人文化和人性化。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