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基本生態網絡結構規劃獲批 未來生態用地達五成
admin
2010-11-03
來源:景觀中國網
生態網絡建設是實現城市宜居目標的基礎,更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千秋大計。記者昨天(11月2日)從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獲悉,國內首部城市生態網絡規劃 《上海市基本生態網絡結構規劃》日前獲得批準。上海將從
生態網絡建設是實現城市宜居目標的基礎,更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千秋大計。記者昨天(11月2日)從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獲悉,國內首部城市生態網絡規劃 《上海市基本生態網絡結構規劃》日前獲得批準。上海將從規劃決策源頭對城市生態建設進行全局性統籌,未來生態用地比例將達到陸域用地的50%以上。
四大類空間合理布局
近年來,上海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來自市綠化部門的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底,上海市域森林覆蓋率已達11.6%,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1%,公共綠地達到人均12.8平方米。然而在高速的城鄉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著綠化連通性不夠,整體改善效果不明顯等問題。
“上海每個區域的規劃中,生態建設都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其所占的比例也有嚴格規定,但這樣零敲碎打的建設,未必能達到預期目標。”有關專家認為,生態建設并不是圈地建綠化這么簡單,還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實現效果最優化。
據悉,《生態網絡規劃》將各類生態空間整合成綠地、園林地、耕地和濕地四個大類并進行合理布局。 促進其融合和連接,實現全市綠色空間集團化、規模化、網絡化發展。其中,以主要干道和河流為界,劃分了1個近郊綠環、16個生態間隔帶、9條生態走廊、10片生態保育區。未來上海生態用地總面積將達到3500平方公里,形成一套以自然保護為主要目標,滿足多種社會、文化和經濟功能,覆蓋全市的生態網絡系統。
近郊戴上“綠色圍脖”
上海城市發展如何既向外拓展,又避免“攤大餅”式蔓延?在西方發達國家,很多城市有著成功的經驗――用生態建設來框定城市發展范圍、限制城市無序蔓延。
本次生態網絡規劃的最大亮點是清晰明確地劃示了跨越寶山、嘉定、青浦、松江、閔行、浦東的近郊生態綠環,充分體現中心城和近郊生態建設均衡發展的理念。
如,在寶山,繞城高速至馬路河一線將有4.67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生態建設,把寶鋼精品鋼材生產基地和寶山新城用地有效隔離,減少工業用地對居住用地的負面影響。在浦東林海公路西側,也有3.45平方公里的綠化林地用于緩解高速公路的負面環境效應。在虹橋商務區與徐涇新市鎮之間,規劃的生態面積將達到7.56平方公里。
據透露,未來上海將17個各具功能的生態建設區域,共同編織起近郊生態綠環,就像一條“綠色圍脖”,維護著環境質量。
遠郊將現10片生態保育區
上海中心城建筑用地基本飽和,很難再拿出大塊的空間來進行生態設施建設,郊區將是未來上海生態網絡建設的重點。此次《生態網絡規劃》中規劃的10片生態保育區和9條生態走廊全部來自遠郊曠野地區。其中10片生態保育區主要分布在黃浦江上游、崇明三島及嘉定、青浦、金山、奉賢等區縣,規劃控制區面積約2340平方公里,多為大面積的基本農田集中區,是全市生態空間的“底牌”。對這些珍貴的基礎生態區域,上海將加大“底線清晰,措施嚴格”的分類管理力度。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