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掌形布局城市用地 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admin
2010-10-27
來源:景觀中國網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目標是實行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作為綱領性文件,它是落實土地宏觀調控和土地用途管制,也是規劃城鄉建設和統籌各類土地利用活動的重要依據。杭州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1997-2010年)不僅加強了土地利用管理的力度,有效落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而且有力地促進了杭州社會經濟的發展。
● 中心城區將從原來的180平方公里拓展到400平方公里,形成“一主三副六組團”的開放式空間結構。
● 到規劃期末,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26900公頃。同時要完成耕地保有任務332.56萬畝,基本農田保護任務280.01萬畝。
● 堅持旅游用地開發和保護相結合,推進旅游用地開發的國際化戰略。針對杭州風景旅游資源保護問題,《規劃》還明確了杭州旅游用地空間的布局為 “一軸、八區、五翼”。
應對未來十年發展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目標是實行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作為綱領性文件,它是落實土地宏觀調控和土地用途管制,也是規劃城鄉建設和統籌各類土地利用活動的重要依據。杭州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1997-2010年)不僅加強了土地利用管理的力度,有效落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而且有力地促進了杭州社會經濟的發展。
然而,隨著杭州市區位條件的改善和發展環境的優化,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用地需求增大與發展空間受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經濟全球化和產業結構升級與增長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又迫切需要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和創新土地資源配置機制。同時,隨著國家18億畝耕地紅線等新的宏觀戰略目標的提出,保護耕地和保障發展面臨新的更高要求。為此,我市按照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與內在要求,于2003年著手對全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修編。《規劃》對新規劃期內統籌協調土地利用,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提高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作出了安排和部署,并進一步明確了規劃期內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
“掌形”城市用地布局
持續有力保障發展
《規劃》作為基礎性和綜合性空間規劃,對未來杭州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和土地利用功能分區進行了優化,從土地利用角度布局杭州未來十年發展形態。《規劃》采用點軸結合的拓展方式,組團之間保留必要的綠色生態開敞空間,形成“掌形”城市用地布局形態,將保護資源和保障發展的理念融入規劃布局形態中。
其中杭州市域形成“一主五次多點,三軸兩帶八片八區”的空間格局。 “一主”即杭州主城區;“五次”即富陽、臨安、桐廬、建德和淳安五個縣市;“多點”即省級中心鎮;“三軸”即以杭新景高速公路、杭徽高速公路和杭淳一級公路為主的三條城鎮發展主軸;“兩帶”即沿錢塘江流域和苕溪流域的兩條生態帶和耕地保護帶;“八片”指富陽東區片、富陽西區片、建德區片、桐廬區片、余杭區片、下沙區片、蕭山東區片、蕭山南區片八大基本農田集中區片;“八區”即西湖風景旅游用地區、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京杭運河(杭州段)、國際旅游用地區、湘湖旅游度假用地區、錢江觀潮休閑旅游用地區、千島湖風景旅游度假用地區、天目山自然生態旅游區和良渚文化休閑旅游用地區等八大風景旅游片區。
在空間布局的同時,《規劃》十分注重市區和中心城市發展形態和土地利用空間管制的布局。根據《規劃》,到2020年,杭州市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將控制在1269平方公里以內。其中,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從原來的180平方公里,拓展到現在的400平方公里,并預留了一定的發展空間。根據《規劃》,中心城區形成“一主三副六組團”開放式空間結構,“一主”即上城、下城、西湖、拱墅及江干區西部,是杭州市行政管理、綜合服務中心和對外承擔區域性高端職能的核心片區。“三副”即江南、下沙、臨平三大副城,作為主城人口和部分市級功能轉移的接納地,建設現代化新城。“六組團”即北片由塘棲、良渚和余杭組團組成;南片由義蓬、臨浦和瓜瀝組團組成,吸納中心城區人口及產業等功能的擴散,形成相對獨立的組合城鎮。
加強規劃引導
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規劃》在拓展了全市建設用地空間的同時,明確了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目標任務、基本要求、規劃布局和空間管制等內容。
依據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規劃》明確,按照合理選擇建設用地、整合規范農村建設用地、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的基本要求,到規劃期末,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26900公頃;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規模控制在41087公頃;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12平方米以內;萬元二、三產業耗地量降至17.16平方米。
為促進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規劃》通過加強政策引導,轉變用地方式,積極盤活存量,加強城鎮用地整合,鼓勵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開發,并將建設用地內部調整規模、地均建設用地GDP增加值、萬元二、三產業增加值耗地量、人均城鎮工礦用地、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規模等6個指標分解到各縣(市、區),強力推進建設用地的節約和集約利用。
具體的引導包括:加強農村建設用地引導,充分挖掘農村建設用地的潛力;建立健全建設用地項目準入機制。通過產業導向,提高工業用地的規劃控制指標,提高供地門檻;建立工業用地“退低進高”機制,達到盤活存量、高效利用土地的目標;強化批后監管,建立工業用地評價制度;探索和實踐城鎮建設用地新空間的廣泛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明確實行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劃定了允許建設用地區、有條件建設用地區、限制建設用地區和禁止建設用地區,嚴格禁止城市新增建設用地和城市擴展區在禁止建設用地區延伸,充分體現規劃在布局形態上的總體控制作用。
加大保護力度
嚴格規范保護耕地
與此同時,《規劃》也進一步加大了對耕地保護的力度,并采取了特殊的保護措施,展現出鮮明的耕地紅線意識。《規劃》明確農用地保護目標任務,要在規劃期末完成耕地保有任務332.56萬畝,基本農田保護任務280.01萬畝。同時,《規劃》明確了農用地保護的三個規劃布局,即全市耕地和基本農田規劃布局,園地、林地及其他農用地規劃布局,補充耕地規劃布局。
為了切實保護好耕地,《規劃》明確了農用地管制,規定了相應的管制規則和特殊的保護措施: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嚴格執行年度用地計劃,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和農用地轉建設用地的總量、方向和速度;保質保量補充耕地,各類非農建設確需占用耕地的,建設單位必須補充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要積極組織市內外土地整理復墾重大工程,確保全市耕地保護目標任務的實現;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加大投入力度,綜合運用經濟、行政等手段,大力推進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
強化生態建設
拓展風景旅游發展空間
此外,《規劃》從生態建設角度出發,充分發揮各類農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態功能,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
《規劃》明確,設定國土生態屏障網絡用地,在西北部中低山、西南、和東南部低山丘陵地區,構建核心生態網絡體系,維護自然山水格局。同時,重點做好“生態保育用地、生態控制用地、生態公益林用地”規劃銜接;加大濕地保護力度。通過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的建設,建立以“三江(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七湖(西湖、千島湖、青山湖、南湖、湘湖、白馬湖、三白潭)、一河(運河)、一溪(西溪)”為基本格局的濕地保護體系,加強濕地的恢復與治理措施,修復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征和基本功能。
作為著名風景旅游城市,杭州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擁有眾多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為規范和保護杭州旅游用地,《規劃》專辟了“杭州風景旅游資源保護”章節,規劃布局全市旅游產業用地。按照旅游用地開發西進總體要求,堅持旅游用地開發和保護相結合,推進旅游用地開發的國際化戰略,明確杭州旅游用地空間的布局為“一軸、八區、五翼”,“一軸”即“三江兩湖(西湖、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旅游發展軸”;“八區”即八大風景旅游片區,為旅游優先發展區;“五翼”即杭滬、杭寧、杭甬、杭徽、杭金衢五個旅游合作翼。旅游用地空間格局的確定,通過杭州西南-東北的旅游發展軸,在整個區域內進行西南-東北延伸發展,將發展軸所串聯的中心都市區和臨安市城區作為旅游中心地,優先發展八大旅游區,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向其他城區進行輻射,并同城市外周邊地區展開區域聯合。同時,《規劃》明確了西湖風景名勝區、之江旅游度假區、京杭運河(杭州段)旅游用地規劃,其中之江旅游度假區將形成“一心五軸六片”的旅游空間結構模式,京杭運河(杭州段)將形成“三中心、四區段、十五節點”的旅游空間格局。
土地利用十大工程
強化規劃執行力度
針對以往規劃工作重編制、輕實施的實際情況,本輪規劃積極借鑒區域規劃和國土規劃的經驗,跳出單純耕地保護的圈子,實現對各類土地開發、整治、保護與利用的綜合安排。
《規劃》通過研究并編制了土地利用的十大工程:基本農田保護工程、農用地整理開發工程、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復墾工程、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工程、重點基礎設施用地保障工程、城鎮用地整合重點工程、新農村建設用地保障工程、低丘緩坡土地利用工程、跨地區資源合作工程、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工程,以工程促進《規劃》的實施。同時,《規劃》還明確了實施保障措施,將涉及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等重大問題項目化、具體化,便于落實到全市各地和各有關部門,加大了規劃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確保規劃目標與任務的落實,實現全市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