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在名城保護核心區域,歷史文化環境局部雖有所改善,但多年來舊城內一些風貌保護區整體環境持續惡化的局面沒有根本扭轉。”
——北京市政協調研報告
北京市政協常委會日前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古都風貌和文物保護工作”的建議案,調研報告指出,“十一五”以來,截至2009年底,市財政共計投入約40億元,促進歷史街區成片保護,共涉及5000多個院落。然而,北京古都風貌和文物保護存在諸多問題,包括部分文保單位被長期占用、地下文物保護不力等。
五大問題
■ 5%舊城承擔50%的功能壓力
僅占北京城市土地總面積5%的舊城卻承載了城市總量50%以上的交通和商業壓力,城市核心區功能過多,人口、交通、環境壓力過大,舊城風貌保護和民生改善的難度越來越大。
■北京舊城胡同54年消失近半
市政協調研報告陳述了北京古都風貌和文物保護的現狀。截至2003年,舊城內胡同與1949年相比銳減了一半,從3250條降至1571條,目前劃入保護區的僅有600多條胡同,未被劃入保護范圍的胡同還在不斷消失。而舊城一些胡同外來經商務工人員居住增多,管理無序,可能淪為新城中村。
■地下文物因為建設項目受損毀
地下文物不斷遭受嚴重破壞。建設項目很少主動申報地下文物勘探,2007年和2008年,北京共有4191項新開工建設項目,但只有97個項目進行了考古勘探調查,僅占總數的2.3%,致使大量地下文物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被損毀。
■大量超高建筑嚴重破壞風貌
文物周邊大量超高建筑不斷出現,“建設性破壞”相當突出,天際線和舊城整體風貌遭到難以挽回的破壞。
■ 54處文保單位存在安全隱患
數據顯示,北京市級以上文保單位322處,其中中央單位等占用共90處。市文物局表示,有54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市政協提出五大建議
■“十二五”規劃應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列為重要內容,明確舊城發展與其他區域發展在價值取向上的不同。
■嚴格控制規劃,剝離舊城區內眾多功能,集中力量建設新城,實現城市建設重點的戰略轉移。對平房保護區要梳理胡同、院落,恢復街區、胡同和四合院的原有風貌,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如何擴建和增加容積率上。
■把騰退被占用地上文物作為全市文物保護的一個突破點,列出被占用文物的具體清單,明確騰退的具體時限。建立占用文物“建新騰舊”的新辦法,即當占用文物單位建設新工程項目時必須騰退其所占用的文物建筑,否則不予審批新建設項目。
■盡快制定《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規定》,同時將之列入立法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地方性法規。
■加大對新東西城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上的考核力度。在事關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大問題上實行一票否決制,對古都風貌保護好的給予表揚,不達標的要進行問責。
京城會館知多少
圖為中山會館精美的木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北京現存的會館就有420家之多,但因長期缺少保護,大多數會館都被民宅占用或者處于被廢棄的狀態。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因為北京的會館大多建在胡同中,星羅棋布的會館不可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路線區域。由于分散太廣,數目又太多,所以要進行綜合的統籌安排非常難。其次,很多會館都已經成為民宅或者是辦公地點甚至是學校等,所以要進行拆遷等保護工作非常難。
北京,這座充滿了古老與現代完美交融氣息的城市,是多少仁人志士駐扎夢想的地方。“京城”二字,帶著無限的莊重與期許,使它注定成為政治、經濟乃至文化中心。縱觀偌大的北京城,依然保留著許多具有古都風貌的建筑,它們代表不同的時代,帶著不同的故事,依然屹立。而其中有一群特殊的建筑物,它們深藏于北京幽靜曲折的胡同里,靜靜地呼吸著,述說著專屬它們的歷史——那就是京城的會館。
會館,是明清時期的特有產物。會館建設的初衷是為了讓全國各省各地到京的游子能夠有一個安身之地。最初的會館帶動的是商業文化,這些會館大多聚集在崇文區的胡同內。隨著時光的流逝,歷史的痕跡漸漸褪去,許多會館已很難看出當時的原貌。它們目前有的成為了民宅,有的正處于亟待修葺的狀態。
靜止的文物有了流動的文化便會越發鮮活地流傳于世人之間。北京的會館大多建在胡同當中,星羅棋布的會館零星分散著。會館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們所蘊含的會館文化更是包羅萬象。北京的會館不僅帶動了商業的積極發展,還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
在會館傳承的文化中,以戲曲文化和典型的建筑文化最為顯著。北京的戲樓之所以發展得如此完美和迅速,是因為會館的建設時期恰好與京劇的形成時期相吻合,它們基本屬于同一時代的產物。當時的南城是京劇的發祥地,而會館大多建在南城。由于那時流行堂會,這是北京文化的特質之一。無論紅白喜事,在京城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物喜歡在會館當中宴請賓客,觀賞京劇是當時最高雅也是最時尚的接待方式之一。因此他們邀請戲班子演出助興,而會館當中添建的戲樓無疑是絕佳的選擇。在所有同時代的戲樓中,坐落于虎坊路的湖廣會館的大戲樓,是北京戲樓的集中代表。
湖廣會館,是目前北京基本修繕完成并且向世人開放的會館之一。重修后的會館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風格,整體建筑古樸幽雅、閣樓寬敞、雕梁畫棟、曲徑通幽,以其特有的古樸與典雅成為北京南城一道靚麗的風景。走進會館的大門,仿佛踏入一個不同的古樸而華麗的世界。隔絕了城市車水馬龍的喧囂,陽光優雅地灑在寬敞的庭院內。幽靜的亭臺樓閣,仿佛也因為小鳥的啁啾而熱鬧起來。步入會館的大戲樓,無人的戲樓仿佛被蒙上了一層夢幻的色彩。戲樓四周墻壁是經過仔細考察研究繼而恢復的博古彩繪,雄偉寬敞的大戲臺上方為“霓裳同詠”匾,抱柱楹聯長達一丈六尺,上聯寫“魏闕共朝宗氣象萬千宛在洞庭云夢”,下聯配“康衢偕舞蹈宮商一片依然白雪陽春”。臺下觀眾席分為上下兩層,古香古色的八仙桌整齊排列著。置身于戲樓中,依然能感受到前人對京劇的那份熱情與喜愛。
根據資料顯示,當時京城最大的會館之一,是位于原宣武區后孫公園胡同的安徽會館。安徽會館與其他會館很大的不同之處是,它是專供安徽籍淮軍將領和達官貴人在京活動的場所。穿過曲折的胡同,終于找到了安徽會館。但是目前會館的整體情況不盡如人意,部分原因是因為會館位于胡同當中,不利于保護和開發。從外部看,會館基本已經成為民宅。現在會館除了戲臺的部分正處于施工修繕中外,還有一部分成為了學校。
盡管保存狀況各不相同,京城每個會館依然帶著他們各自不同的色彩。當筆者來到位于珠朝街的中山會館時,發現會館也正處于修繕中。從整體布局來看,會館的大門位于中部,大門基本已經恢復原貌。根據會館相關負責人提供的信息,大門的修復過程中完整保存了大門兩側的石壁。步入大門,依稀還能辨認出當時中山會館的嶺南風格建筑。會館分為前、中、后三座庭院,左右為跨院。由于建筑物長期得不到妥善的保護和管理,損壞較為嚴重。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北京現存的會館就有420家之多。但因長期缺少保護,大多數會館都被民宅占用或者處于被廢棄的狀態。分析其中原因,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會長湯先生說道,一是因為北京的會館大多建在胡同中,星羅棋布的會館不可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路線區域。由于分散太廣,數目又太多,所以要進行綜合的統籌安排非常難。其次,很多會館都已經成為民宅或者是一些辦公地點甚至是學校等,所以要進行拆遷等保護工作非常難。
盡管大多數會館依然在幽靜的胡同里沉睡,但是自始至終,它們都在不斷付出,不斷服務著生活在胡同中的老北京們。
悠悠宣南情
被列為“危改拆遷”地塊的原宣武區“大吉片”胡同區一角,康有為故居坐落于這里的米市胡同。
所謂宣南文化,指的是以北京建城建都起源地、明清時代的京師宣南地域為生長土壤,以琉璃廠、天橋、大柵欄為代表,以民情、市情、鄉情為紐帶,表現為北京市民和各地游子的都市生活方式,見證北京城發展、凝結北京人智慧的京味文化。
“宣南史跡,源遠流長。周封薊城,金建中都。古都北京,始于斯也。”這是著名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的話,如今記錄在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
宣南作為地名概念,最早出現在明嘉靖年間,外城設“八坊”,其中有一坊為宣南坊,轄區大致在現兩廣路以南到南二環,現宣武門至西便門一線以南至兩廣路大致為明宣北坊范圍。俗話說:要了解老北京傳統文化,首先就要先了解宣南文化。極富地域特色的宣南文化被譽為北京文化的源頭、縮影與精華。
所謂宣南文化,指的是以北京建城建都起源地、明清時代的京師宣南地域為生長土壤,以琉璃廠、天橋、大柵欄為代表,以民情、市情、鄉情為紐帶,表現為北京市民和各地游子的都市生活方式,見證北京城發展、凝結北京人智慧的京味文化。宣南文化主要由6個部分組成:以營城建都的悠久歷史為代表的京城源頭文化,以文人薈萃及其重大文化成就為代表的士子文化,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文化,以廠甸廟會、天橋絕活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以大柵欄老字號經營為代表的傳統商業文化,以牛街穆斯林生活為代表的民族文化。
如此深厚的文化積淀,包含了幾代人對北京城深深的回憶和思念。最近,北京西城區與宣武區兩城合并成立新西城牽動著大眾的心。他們擔心,兩城合并后,博大精深的皇家文化將淹沒代表民俗文化的宣南文化。
現任西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的劉洋在談及未來西城區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時表示,新西城將從四個層面努力做好下一步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首先,新西城將高度重視文化、文物工作,從整體上對歷史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宣南文化作為北京文化的一部分,當然包括在其當中。其次,新西城正在抓緊時間,進一步研究如何有效保護和利用現有文化資源。第三,象征著士人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宣南文化是未來打造北京文化的名片,新西城將會給宣南文化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使之與皇家文化交相輝映,大放光彩。第四,新西城正在組織相關方面的權威專家,探討與研究如何更好地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長期堅持開展文化、文物保護工作。加強宣南文化的對外宣傳,使廣大市民能夠更深刻了解宣南文化。
關于發展宣南文化,政府將會努力實現“四個融合”。一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的有機融合;二是傳統風貌與現代建筑的有機融合;三是傳統休閑與現代生活的有機融合;四是傳統美德與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可以看出,合并后的新西城將實現宣南文化與皇家文化的和諧發展作為目標,將實現宣南文化的與時俱進作為目標。在這種目標的驅使下,宣南文化必定不會被湮滅。
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情與呼聲也將推動宣南文化繼續發展。前門、大柵欄、琉璃廠等富有宣南文化氣息的地方人來人往,十分熱鬧。一位駐足于老北京布鞋店的李姓朋友表示,雖然自己不經常買,但是這些鞋子帶有老北京氣息,值得紀念。而鞋店老板也表示,紀念價值吸引了大多數顧客。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業務主任劉維薇表示,大眾對宣南文化的熱情非常高。自2005年建館以來,每年都有4萬-5萬人來博物館參觀展覽,包括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的人。每年,各級學校都組織學生去參觀展覽,體驗老北京獨特的魅力。而對于博物館推出的活動,市民也積極參與,共同宣傳宣南文化。
政府有激情,大眾有熱情,作為政府和大眾結合點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也有自己的實際行動。宣南文化博物館開辦了一系列活動,最大限度使大眾加入到了解、弘揚宣南文化的隊伍當中去。在每個大大小小的節慶日,博物館都會舉行活動。例如,在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以及6月12日國際文化節,博物館舉辦了以老北京記憶為主題的“商業老字號展”和“老北京風情展”。劉維薇說,在這些展覽中,現場有廠家為大眾表演,比如現場為大家納鞋底,千層底的老北京布鞋。大眾可以親身感受老北京文化。除了舉辦展覽外,博物館更是“送老北京文化上門”,推出了流動博物館項目。濃縮了宣南文化的35塊展板,走進學校,走進社區,走進部隊,走進千家萬戶,給中老年人送去兒時美好的回憶,給年輕人送去特色的北京文化,給大眾搭建了通往宣南文化的橋梁,為他們建立了解宣南文化的平臺。通過這個活動,大眾可以更便捷地體驗宣南文化、了解宣南文化、傳承宣南文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管行政區域如何改變,只要政府對宣南文化的激情不變,大眾對它的熱情不退,再加上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積極參與,宣南文化必將在大家的努力下繼續保持活力,不斷創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