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常住人口即將突破2000萬 近年年增60萬
admin
2010-08-31
來源:景觀中國網
建立與首都事權相一致的首都財政,1980年代以來學術界多次呼吁,至今未果。北京市必然傾向于做大經濟規模,人口規模控制難上加難。1953年國慶節,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游行隊伍,看到產業工人的人數較少,當即對中共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劉仁說:“首都是不是要搬家?”
建立與首都事權相一致的首都財政,1980年代以來學術界多次呼吁,至今未果。北京市必然傾向于做大經濟規模,人口規模控制難上加難。
1953年國慶節,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游行隊伍,看到產業工人的人數較少,當即對中共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劉仁說:“首都是不是要搬家?”
劉仁深受震動。隨后,中共北京市委提出,北京要不要發展現代工業,牽涉到對首都城市功能性質和發展方向的認識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
“蔣介石的國都在南京,他的基礎是江浙資本家。我們要把國都建在北京,我們也要在北平找到我們的基礎,這就是工人階級和廣大的勞動群眾。”1949年進入北平之前,毛澤東作此表示。
“毛主席說,北京不要一千萬人?將來人家都要來,你怎么辦?”1956年10月,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彭真在市委常委會上說,“我提個意見,城市人口近期發展到五百萬人左右,將來全市要發展到千把萬人。這是大勢所趨,勢所必至,不是我們想不想要這么多人的問題。”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58年中共北京市委向中共中央遞交《北京市總體規劃說明(草稿)》,提出“北京市總人口現在是六百三十萬人,將來估計要增加到一千萬人左右”。
這1000萬人的人口規模,以實際常住人口計算,1986年已經實現。盡管1980年中共中央書記處要求“今后北京人口任何時候都不要超過一千萬”,終未能拽住這個城市人口增長的步伐。
2009年底,北京市實際常住人口達到1972萬人,提前十年突破總體規劃確定的2020年1800萬人的控制目標。以近兩年北京市每年增加逾60萬人的速度來看,這個城市實際常住人口達到2000萬人已在須臾之間。 爭論再起
面對北京市人口的急劇膨脹,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合理調控城市人口規模”專題調研組,今年7月在北京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上提出,政府對流動人口的大量涌入,不能簡單地用行政手段加以限制,建議政府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在加大對高端人才引進的同時,減少對低端勞動力的需求。同時,下決心淘汰一批低端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吸附大量流動人口的餐飲、洗浴、美容美發等企業和小百貨、小食品等各類場所實行強制退出機制,提高各類市場的開業門檻標準。
調研組重點介紹了北京市順義區調控人口規模的做法。調研顯示,順義區到今年3月底,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數為14.4萬人,與其他幾個區位、面積、經濟總量、本地人口數量大體相當的遠郊區比,其流動人口數僅有其他區的1/3或一半左右。2008年起,順義投入1.5億元,升級改造了全區65個農貿市場,杜絕了馬路市場;通過規范開業標準,清理了一批小門店、小企業。
調研組認為,順義區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合理控制就業崗位對流動人口的需求、發揮房地產業對人口規模調控的作用等措施,合理調控人口規模,經驗值得在全市大力推廣。
上述意見引發媒體熱議。“北京不只是精英們的北京,這個城市今日的繁榮離不開每個崗位上辛勤工作的勞動者,包括在某些人看來很"低端"的崗位上的勞動者。他們或許卑微,但正是這樣的卑微成就了北京的高端。”《新華每日電訊》刊載署名文章稱,“一味地片面強調以流動人口為主的低端勞動者對城市生活的負面影響,對他們的貢獻只字不提,甚至想盡辦法"排擠"他們,無疑是一種不可理喻的"潔癖"。”
這次不同意見的交鋒,讓人想起2005年關于北京人口規模控制的“輿論風暴”。彼時,一位北京市政協委員提出《關于建立人口準入制度,控制人口規模,保持人口與城市資源平衡的建議》,并在網上訪談中認為“外來人口的素質比較低,而且外來人口無序地涌入這個城市,阻礙了城市的發展”,“他到北京找不到工作,時間長了生存成了問題,有的還會鋌而走險,還包括引發一些社會問題,給社會治安和社會管理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旋即引來社會評論的“口誅筆伐”,被認為是“對外地人的歧視”、“通過行政手段限制人口流動違反憲法,是制度的倒退”。還有網友稱:“北京市的市政建設里有多少是國家的財政支出,國家大劇院是北京市出的嗎?那可是全國人民的錢啊,他們想獨享。”
“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還表示,希望今后從這里向南望去到處都是煙囪。
彭真向時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的建筑學家梁思成傳達了這一指示。梁思成不甚理解,他在晚年回憶道:“當我聽說毛主席指示要"將消費的城市改變成生產的城市",還說"從天安門上望出去,要看到到處都是煙囪"時,思想上抵觸情緒極重。我想,那么大一個中國,為什么一定要在北京這一點點城框框里搞工業呢?”“我覺得我們國家這樣大,工農業生產不靠北京這一點地方。北京應該是像華盛頓那樣環境幽靜、風景優美的純粹的行政中心;尤其應該保持它由歷史形成的在城市規劃和建筑風格上的氣氛。”
當時的北京,是一個大學與名勝古跡云集的文化城,它所在的華北地區發展工業的職能,近代以來主要由鄰近的天津承擔。1930年,梁思成與好友張銳參加了當時天津市政府舉辦的“天津特別市物質建設方案”投標競賽,獲得首獎。他們提出天津城市發展的首要基礎是“鼓勵生產培植工商業促進本市的繁榮”。顯然,在梁思成的眼中,北京與天津的城市功能應該是有所分工的。
他的想法,遭遇蘇聯專家的挑戰。新中國成立后,來華援建的蘇聯專家把“斯大林的城市規劃原則”帶到北京這個文化古都。其內容一是 “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二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首都必須是全國的大工業基地”。主導思想是,為了確立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就必須保證工人階級的數量,要大規模地發展工業,特別是要把北京建設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才與首都的地位相稱。
1949年11月,蘇聯專家巴蘭尼克夫向北京市政府遞交《關于北京市將來發展計劃的問題的報告》:“現在北京市工人階級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四,而莫斯科的工人階級則占全市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所以北京是消費城市,大多數人口不是生產勞動者,而是商人,由此可以理想到(原文如此——引者注)北京需要進行工業的建設。”
1953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的要點》提出:“我們的首都,應該成為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特別要把它建設成為我國強大的工業基地和技術科學的中心。”
此后,北京的工業建設突飛猛進。至1990年代,全國統一劃分的工業部門有130個,北京就占120個,為世界各國首都罕見。北京的重工業產值一度高達63.7%,僅次于重工業城市沈陽。與此相對應的是,到1980年代,北京的各類煙囪已達1.4萬多根。
首都財政問題
京津二市的經濟同構發展,引發與冀北地區的資源爭奪。
“主要是水資源爭奪。”2003年,河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高文杰、邢天河主編的《河北省環京津區域城鎮協調發展規劃研究》稱,“河北省京津區域本來就缺水,還必須為北京提供水源。同時,由于還需保護北京水源,使位于北京西北部的張家口北京水源地一帶,很多對水源有影響的工業則必須下馬”。
“北京81%的用水、天津93%的用水都來自河北。”中國社科院、北京市社科院2006年聯合發布的《中國區域發展藍皮書》指出,京津冀三地的人才、資源逐漸向北京集中,造成周邊地區旅游發展等相對遲緩,甚至在河北省內還存在著270萬貧困人口,形成了“環京津貧困帶”。北京對周邊地區的吸附效應遠大于擴散效應,存在著一種“孤島效應”,拉大了貧富差距。
針對“環京津貧困帶”,藍皮書指出,“歐洲的城市”與“非洲的農村”同時出現在半徑一百公里的區域內,像這樣在首都周邊還存在著大面積貧困帶的現象在世界上也是極為少見的。
2009年,北京市財政收入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與此形成反差的是,河北省扶貧辦的數據顯示,同年環京津貧困地區的24縣的農民人均收入、人均GDP、縣均地方財政收入僅為京津遠郊區縣的1/3、1/4和1/10。在不少縣,“戶里窮、村里空、鄉鎮背著大窟窿;行路難、吃水難、脫貧致富難上難”。
1980年4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在關于首都建設方針的四項指示中提出,北京“不是一定要成為經濟中心”。198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對《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的批復中指出,北京是“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今后不再發展重工業”。1993年10月6日,國務院在對北京重新修訂的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中再次重申:“北京不要再發展重工業”。
盡管如此,北京市仍不可避免地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其保障首都職能的物質基礎。
北京作為首都城市,包括中央單位眾多人口在內的糧油肉蛋等各種消費品財政補貼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在內的大量資金投入,主要由北京財政負擔。首都事權,包括大量的中央事權,和中央事權與北京事權難以分割的共同事權。建立與首都事權相一致的首都財政,1980年代以來學術界多次呼吁,至今未果。
在這樣的情況下,北京市必然傾向于做大經濟規模以獲取財政收入,確保中央高層要求的“更好地為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服務,為日益擴大的國際交往服務,為國家教育、科技、文化和衛生事業的發展服務和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務”。
目前,中國尚未開征統一的不動產稅,城市之間難以實現水平分工,地方收入過度依靠工業稅、營業稅及土地出讓,這導致各個城市經濟同構。在資源條件并不寬松的京津冀北地區,對經濟發展權的爭奪使得北京“大樹腳下不長草”。
北京也在享受另一種非常態“補貼”——將惠及這個城市的南水北調工程,投資即由中央預算內撥款或中央國債、南水北調基金和銀行貸款三個渠道籌集。
“南水北調實施后,能使北京供水范圍擴大700多平方公里,將解決京西南和京南地區嚴重缺水的問題,一些以前不能上的有產出的項目可以上了,這必然會促進經濟的增長。同時,老百姓提高生活用水量的需求可以滿足,使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而這些都有利于北京城市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的一項研究作此表述。
看來,北京的人口規模還會被繼續突破下去。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