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與"毀":困擾中國的四合院與石庫門
admin
2002-03-22
來源:景觀中國網
四合院和石庫門是北京和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居民建筑,如今,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的發展,這些老房子、舊風景承受著被拆除的命運。
統計表明,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
四合院和石庫門是北京和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居民建筑,如今,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的發展,這些老房子、舊風景承受著被拆除的命運。
統計表明,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余條,到20世紀80年代只剩下約3900條,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條的速度消失。與此同時,上海的石庫門、里弄也在成片消失,在大規模進行改造的這個城市,幾乎每天都有弄堂被夷為平地。
北京的老房子并不止四合院,還有規模宏大的宮庭、寺廟與園林建筑;上海也不止是石庫門,還有大量蘊涵著海派文化的花園洋房和歷史舊址。過去,人們并不重視對民居建筑的保護,近年來,居民建筑已被納入文化遺產范疇,兩市相繼出臺了保護性計劃。
北京一年前劃定了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范圍,明清舊城內37%的地區將得到整體保護,其中絕大部分是四合院保護區。上海市兩年前編制了《上海市中心區歷史風貌保護規劃(歷史建筑與街區)》,對約1000萬平方米具有歷史價值的新舊式里弄和其它有特色的建筑進行保護。這表明,成片的民居建筑和歷史街區,已被城市決策者納入文化遺產保護的范疇。
雖然保護的大旗豎起來了,但是四合院、石庫門仍無法擺脫日漸消失的狀況。北京市在確定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范圍之后,提出了5年完成全市危舊房改造的計劃,這意味著舊城內約三分之二未被劃入保護范圍的地區,四合院民居仍可能成為被改造或拆除的對象。上海將需要保護的歷史建筑限定為1000萬平方米,此數字不到現存石庫門建筑面積的三分之一,大量石庫門仍可能在舊城改造中被拆除。
旅法作家華新民明確表示:“現在這些具有歷史與文化價值的老房子已所剩不多了,它們不應再被拆毀,也不應繼續實行拆多少、留多少的政策。事實上,幾十年來,拆的力量早已過了‘度’。”
但是,在決策者眼里,對于大量危破的四合院、石庫門,不改造是不行的。在過去10多年中,京、滬兩市均加大了危房改造力度,其通行的做法是,借助房地產開發的力量,進行“剃光頭”式的大面積拆除重建。
人們發現,在北京故宮周圍,原來平緩開闊的四合院區域,不協調地突兀起一幢幢高層建筑。而在上海,大片大片紅瓦屋頂的石庫門所形成的壯觀景象,本是最富本埠韻味的城市特征,如今也經常被參差其間的高樓打亂。
“在舊城改造中,施行大規模房地產開發存在許多問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博士方可對記者說,“對于危房改造來說,拆除的對象應是那些真正危破、亟待更新的房屋,可是大面積推倒重來的危改模式,則是‘孩子與洗澡水一塊倒掉’不但直接加大了建設成本,還造成不應有的浪費。”
就在大規模危改招致一片指責時,人們把目光投入到對民居建筑進行小規模整治的改造方式上。北京市東城區,4處平房在規劃部門的支持下進行了翻建,仍保持了四合院的特點。上海市靜安區,發動居民參與的“有償回搬”成為改變石庫門命運的有益嘗試。有學者指出,京、滬兩市近年來出現的居民自助型的小規模住宅整治方式,這表明“社區建筑”活動在中國已現端倪。
“實踐證明,簡單地用房地產開發的方式改造舊城是很難成功的。”兩院院士吳良鏞對記者說,“如何組織好居民的力量,是解決危房問題的關鍵。必須承認,一個城市的活力正蘊育在最為廣大的民眾之中。”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