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出臺規劃保護大運河遺產
admin
2010-08-19
來源:景觀中國網
近日,由徐州市人民政府和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共同編制的《大運河(徐州段)遺產保護規劃》,經各有關部門細致研究和編制單位最終修改完善,由市政府公布實施。
近日,由徐州市人民政府和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共同編制的《大運河(徐州段)遺產保護規劃》,經各有關部門細致研究和編制單位最終修改完善,由市政府公布實施。
據介紹,2006年5月,國務院將“京杭大運河”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2月,國家文物局將大運河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此后,大運河流經的各個城市開始制定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
●大運河遺產有哪些
大運河遺產現存豐富,涉及面廣,共包含五大類:大運河水道和水利、航運工程設施遺產及相關文化遺產;其它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聚落遺產;大運河生態與景觀環境遺產;大運河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大運河水道遺產包括古泗水水道、黃河故道、京杭運河、老不牢河;水利工程遺產包括黃河故堤、微山湖湖西大堤、護城石堤、韓壩閘、大屯閘、藺家壩、周莊閘等近30處,這些遺產保護了運河的通暢。
大運河水利工程相關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疏鑿呂梁洪記碑、廣運倉遺址、荊山橋。三者作為目前可證的為數不多大運河徐州段水利工程相關物質文化遺產,彌補了運河文化研究的空白,為大運河水利工程史、管理歷史及橋梁與建筑技術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大運河聚落遺產包括徐州古城和窯灣古鎮。它們見證了運河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以及獨特的運河生活,并在其歷史格局、建筑形式等空間中留下鮮明的痕跡,反映了大運河所影響的經濟和社會特征,為大運河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歷史資料。
其它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云龍山詩碑、黃樓、奎山塔遺址、“五省通衢”牌坊、戶部山古民居群、下邳古城遺址、乾隆行宮大殿、“淮海第一關”摩崖題刻、大云禪寺遺址、洞山寺遺址,均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運河生態與景觀環境遺產包括黃河故道、京杭運河、境山、奎山、子房山、獅子山、荊山、鳳冠山、鯉魚山。這些遺產為研究大運河變遷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其植被與山體變化,為研究大運河對周邊自然環境的影響提供現實依據。
大運河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荊山橋的傳說、睢寧古邳鎮民間故事、江蘇柳琴戲、銅山丁丁腔和徐州梆子戲。這些為研究大運河對流經區域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傳播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是大運河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運河遺產如何保護
對于上述遺產的保護、整治措施,《大運河(徐州段)遺產保護規劃》中做出了詳細規劃,并得到了市政府的認可。
據有關部門介紹,對大運河水道和水利、航運工程遺產的保護,將根據《徐州港總體規劃》統籌安排沿線港口、碼頭、沙石堆場,整合港口的碼頭岸線,清理各類小碼頭,恢復兩岸環境;重新規劃合理的、持續發展的道路交通系統,控制交通量及交通路線;除水利、航運設施及其附屬建筑外,近期搬遷占用河岸、堤防的民宅或其它建筑物與構建物,恢復綠化。
對其相關物質文化遺產,將逐步改善疏鑿呂梁洪記碑展示與保護條件;對廣運倉遺址進行考古鉆探,明確其分布范圍;修復荊山橋引橋與牌坊破損部位,結合荊山橋河道疏浚進行環境整治。
對大運河聚落遺產的保護,近期內將逐步外遷古城區內的污染工業,中、遠期結合城市產業結構調整,降低市域范圍及大運河沿線的結構性污染。對其物質遺產,制定遺址考古計劃,分步驟分期組織考古工作。
對地標山體,將規劃保護區,禁止破壞山體植被,禁止開山采石,結合林業生產,提高植被覆蓋率。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進行調查,收集整理資料,建立資料數據庫,尋訪、挖掘、認定和命名其中的杰出傳承人。
鏈接
大運河在我市境內共計181.16公里,北起微山湖南段藺家壩,南至新沂窯灣的二灣,自北由沛縣向南流經銅山縣、賈汪區、邳州市、睢寧縣、新沂市等六個縣(市)區,連接駱馬湖、微山湖,中運河、不牢河、房亭河、徐洪河等,流域面積2000余平方公里。
目前,京杭大運河徐州段按管理階段劃分為湖西航道、不牢河和中運河三段,其中不牢河與中運河已達到二級航道標準,湖西航道規劃按二級航道標準進行整治。此外,不牢河與中運河作為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主要輸水通道,已完成擴挖、疏浚工程,并建成劉山、解臺、藺家壩三大梯級樞紐。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