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城建如椽大筆繪新圖
admin
2010-08-13
來源:景觀中國網
這是一座曾經讓人感到些許汗顏的城市:樓無特色路不平,缺少規劃臟亂差,多少年一直裹足不前;這又是一座讓人感到信心百倍的城市:一片片棚戶區正在消失,一幢幢高樓正拔地而起,一張張畫卷正在鋪展延伸……
這是一座曾經讓人感到些許汗顏的城市:樓無特色路不平,缺少規劃臟亂差,多少年一直裹足不前;這又是一座讓人感到信心百倍的城市:一片片棚戶區正在消失,一幢幢高樓正拔地而起,一張張畫卷正在鋪展延伸……
佳木斯正以如椽大筆書寫著濃墨重彩的嶄新篇章。
塔吊林立,機車穿梭。市區隨處可見的是建設大軍忙碌的身影。建設,規模空前的大建設,佳木斯城建史上的一個奇跡正在發生……
“作為老工業基地,我們的城市建設相對滯后。就拿道路來說,每年只是修修補補,市民時常承受著“拉鎖路”帶來的塵土飛揚,出行頻頻受阻。”說起佳木斯的過去,在城建口工作了近30年,親歷了城市每一次變遷的市建設局局長劉國橋很是感慨:“要說速度最快、變化最大應該是近3年,特別是今年。”
劉國橋告訴記者:“今年的城市建設任務是有史以來投資最多、工期最短、困難最多、標準最高的一年。340多個項目,300多萬平方米施工面積,其中,路橋、園林綠化、城市亮化及體育場館續建等工程必須在百日內完成,相當于半年干了5年的活。”如此大規模的建設,對佳木斯市決策層及建設者來說不啻是一次嚴峻挑戰。
4月26日,當規劃設計、招投標、征地拆遷、落實責任單位等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后,佳木斯市召開了“迎省運路橋園林建設百日攻堅”動員大會。副市長張書濱鄭重承諾:堅決打贏路橋園林建設百日攻堅戰,以嶄新形象迎接省運會。一場大手筆改寫佳木斯城建史的會戰正式打響。
全市180多家建筑施工企業即刻開赴現場,各就各位。新建、維修和拓寬改造的31條道路及21座橋梁同時開工;“八橫九縱”17條主要街路和“五園一帶”綠化工程全部啟動;市區主干路及500多棟樓房的美化亮化同步跟進;156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工程全力推進……建設大軍晝夜奮戰,各項工程勢如破竹。
百日會戰,工程量之大、時間之緊、要求之高、涉及部門之多前所未有。重壓之下,佳木斯自上而下建立了一整套優質高效的推進機制,市級領導按既定原則包項目全程跟蹤,一抓到底;各部門領導簽責任狀,明確工程開工時間、完成時限、質量標準,各司其職;各施工單位精誠合作,倒排工期、交叉施工、錯時施工、流水作業,確保按時間節點如期完工。
上了“夾板”的市領導們,大都在車里自備一雙膠鞋,隨時擠時間到現場督戰。各相關部門領導更是時常“泡”在工地,第一時間協調解決各種問題。僅40天,路橋改造涉及的1871戶居民,便在多項優惠補償政策的引導和拆遷部門周到細致的服務中順利搬走。
承擔市區主要街路鋪裝任務的東方市政建設開發公司,自“領命”12條街路50多萬平方米鋪裝任務后,全公司600多人立即奔赴施工現場,7名公司領導分片包干,坐鎮指揮。油工班長馬關力每天和弟兄們頭頂炎炎烈日、腳踩100多攝氏度高溫的瀝青混凝土,一干就是近20個小時。“我們現在4天穿壞一雙鞋,一人一天能喝20瓶礦泉水。”還沒進瀝青攪拌廠大門,記者就感到一股灼人的熱浪,20多名攪拌工人正揮汗如雨地忙碌著。班長王積國告訴記者,現在每天要出700立方米的料,攪拌量是過去的3倍,每天都是凌晨1時開工。為保證前方施工,他們買來十幾張床,每天吃住在攪拌廠。
“大會戰”引發各部門之間的矛盾在所難免。張書濱任總指揮的城市改造建設指揮部應運而生,并派生出“早朝”制度。自5月27日起,每天6時,幾十個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齊聚市建設局會議室,總結昨天進度,化解各種矛盾,部署當天工作,做到當日事當日畢,使各項工程有序推進。
7月末,隨著路橋、體育場館、綠化美化等工程的如期收官,佳木斯人以其固有的執著和勇氣,氣勢如虹地完成了建市以來城市建設完美的“蝶變”。
幾個月前還在為施工造成交通堵塞、塵土飛揚而抱怨的市民,如今,不僅為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豎起了大拇指,還紛紛要求為建設者請功。
“富規劃,窮建設”。把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項目都納入規劃的控制之下,讓“以路為綱,配套建設,堅持標準,一步到位”的城建理念融入每個規劃之中,實現用科學的規劃引領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2008年初,剛剛上任的佳木斯市委書記林秀山在對這座城市進行深入調研后,做出評價:建筑風格混雜、功能不清、設施不全……根源在規劃。規劃設計、執行、管理都需要改進。
作為老工業基地,佳木斯存在著城市基礎設施老化、欠賬較多的共性問題,加之“重建設,輕規劃”觀念束縛,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的“三邊工程”司空見慣,使本該行使城建“龍頭”職能的規劃部門時常遭遇“向權利訴說真理”的尷尬。
2008年8月1日,在調整充實了規劃局領導班子后,林秀山在全市城鄉規劃工作會議上提出明確要求:“今后,沒有規劃的土地一寸也不能開發。”同時將規劃審批后的監管權交回規劃局,形成規劃設計、執行、管理權責統一的管理模式。
采訪規劃局局長葛鳳嶺,都因他太忙而一拖再拖:“沒辦法,規劃是城建的龍頭和靈魂,決定著城市發展的方向和質量。大建設促使我們必須先行一步。”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兩區兩帶一城”發展戰略和建設“秀氣、靈氣、洋氣、漂亮,幸福指數較高的快樂型城市”目標,規劃局調整編制了《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確定了“以松花江為主線,沿江帶狀組團式布局”的思路,相繼編制完成了《城市濱水總體規劃》、《高新技術產業區規劃》等123項規劃任務。僅今年上半年,就圍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濱江路、光復路等34條道路和5座橋梁及總長度約280公里的市政地下管線規劃設計。
堅持以路為綱,帶動城市擴張,是佳木斯近幾年矢志不渝堅持的方向。按照沿江發展、兩岸繁榮的原則,通過規劃路網拉開城市骨架,使原來不足40平方公里的市區一下擴展到192平方公里的建城區,形成東起建國鄉、西延敖琪鎮、南拓四峰山、北展蓮江口,由城市外環路合圍的“大佳木斯”框架,沿江自東向西發展成高新區、商業金融區、行政文化區、生態旅游區的多中心“串珠式”帶狀城市結構。
路是城市的血脈,其質量高低不僅直接反映著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事關城市的“門面”,更影響著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未來的發展。
林秀山上任之初便結合自己多年的城建經驗和佳木斯的實際,提出了“以路為綱,配套建設,堅持標準,一步到位”的城建新理念,并對道路建設提出了“十年不破道,永遠不拓道”目標。
“說實話,我們是用了一年多時間,才真正理解了這16個字的深刻含義。”6月初維修松樺路工程讓葛鳳嶺記憶猶新。由于工期緊,加之對新建路和維修路“一步到位”的理解“不到位”,規劃及相關部門沒有按“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協調供排水、通訊、電力等“七管八線”單位配套施工,只鋪裝了路面,留下了日后“拉鎖”隱患,受到林秀山的嚴厲批評,并限期返工。“這次教訓使我們加深了對這一理念的理解并將其融入每個項目的規劃之中。”
7月27日,佳木斯日報、生活報三江版同時用整版篇幅刊發了《讓我們共同規劃設計美好的家園》專刊,首次將佳木斯的未來向全市人民公開展示。規劃局副局長張大偉告訴記者:“這是繼佳木斯城鄉規劃展示館建成并向公眾開放之后,繼續深入實施陽光規劃、百姓規劃工程而為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提供參與城市規劃的又一渠道。”
半年要干5年的活,要速度更要質量。“旁站式”的死看死守,不間斷的巡檢……使執政為民的責任意識在全程跟蹤式的質量監控中得到完美演繹。經營城市,資產變資本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破解城建資金難題的“秘訣”,是佳木斯對“思路決定出路”的最新詮釋
半年要干5年的活。人們在感嘆其魄力和勇氣的同時,無法不在“保證質量”的后面畫一個大大的問號。
質量,事關百姓切身利益和政府形象。為此,市委市政府明確要求各相關單位把此項工作列為一把手工程,并啟動行政問責制。市屬各媒體從百日攻堅戰之初便將質量監督電話公之于眾,請廣大市民共同為質量把脈問診。
在市工程質量監督站站長鄧林清的車里,放著一張2010年開工路橋工程表,工程名稱、監理單位、監理人員、項目經理、聯系電話一目了然。“現在我每天都是圍著它們轉,一天得跑100多公里。”自路橋建設全面啟動后,他們采取全程跟蹤式的質量監控措施,推行“兩監兩檢”的質量保障體系和管理方法,并不斷延伸監控范圍,確保所有工程沒有質量監督盲點。
在每個施工路段,他們要求監理單位必須有兩名監理人員在現場“旁站”,對路床、沙墊層、水穩沙、瀝青混凝土等各工序標準死看死守。監督人員每天不定時巡查,發現監理人員3次脫崗,立即清除建筑市場。質監人員及時跟進,對結構層及每個工序進行初檢驗收,不合格的堅決推倒重來。
5月25日,質監人員在濱江路拓寬改造現場檢查時發現,新拓路段下面原來是垃圾土,如不進行技術處理,會導致拓寬段與老路段接茬處出現沉降裂縫。建設局立即組織相關部門現場勘查論證,決定對已施工的1130平方米路段的沙墊層和垃圾土全部清除,增加基層厚度,避免了拓寬路段出現沉降現象。
劉國橋告訴記者,上半年,全市路橋工程未出現一起質量安全事故。“如果我們失職,既無法向已對全市人民作出莊嚴承諾的市委市政府交待,更無顏面對家鄉父老和自己的良心。”其實,劉國橋的這番話,又何嘗不是廣大建設者的心聲和百姓的企盼。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資金,無疑是制約城建的最大瓶頸。張書濱告訴記者:“今年佳木斯用于城市建設的資金將超過60億。”對于仍處于“吃飯財政”階段的佳木斯來說,60億,無異于天文數字。
錢從哪里來?佳木斯市市長孫喆認為,城市的發展重要的不僅是投入,更重要的是理念。
在加速城市化進程的今天,把城市作為一種資產來經營,變過去單純靠財政投入建設城市為經營城市,這是政府行為方式的一次變革。
按著這一思路,他們本著“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創新經營城市理念,整合城市資源,盤活城市存量資產,推進投資主體和融資方式的多元化,初步建立起一套靠城市資產融資建設城市的新機制,形成投入—回收—再投入—再回收的良性循環。
張書濱為記者粗算了一筆賬:近幾年,作為政府的投融資平臺,市城投公司通過向上爭取、銀行貸款、發行企業債券等方式先后融資30多億元,占城建總投資的20%左右。可見,大量的建設資金均源于對城市的經營。
作為法國達爾凱公司在中國開展城市熱網建設與經營業務的首座城市,達爾凱城市供熱有限公司在佳木斯的成功運營,不僅為達爾凱在中國擴展業務起到了示范作用,也為佳木斯運用市場手段經營城市邁開了第一步。
這種用資產參股交給外方經營,若干年后再移交回來的BOT模式,隨即在佳木斯放大擴散,衍生出BT、TOT、BOO等多種通過實施特許經營權融資的模式,并由此產生“馬太效應”。
總投資3億元的市政排污、排水管網建設項目,實現了政府財政“零”投入即可完成全部改造建設任務的承諾。6月8日,佳木斯城投公司與福建亞通新材料公司簽訂了BT項目合同,亞通用自己生產的新型管材完成排污、排水管網建設后,佳木斯按約定回購,不僅解決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難題,并嘗試了“建設—移交”的融資新模式。
思路決定出路。金港灣小區、香格里拉五星級酒店、四豐山風景區等一大批規模宏大、建設標準高、影響深遠的項目,都已經并將在政府“零投入”中得以實現。
孫喆認為,思路的轉變,解決的不僅是錢的問題,它對佳木斯未來的發展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是更有意義的財富。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大建設,正高歌猛進,“創三優”,亦如火如荼。“揭丑”、“強行入軌”、向陋習宣戰等一系列力促文明和諧的組合拳,正助推這座城市向“三氣一亮”的目標邁進
在大規模進行硬環境建設的同時,佳木斯更重視軟環境的改善。
市民“十大不文明行為”評議活動率先拉開了向陋習宣戰的帷幕。
6月28日,市屬6家媒體聯合刊播的評議市民“十大不文明行為”的公告和調查問卷一出,立刻引起了全市干部群眾的強烈反響。一時間,小區、學校、單位、公交車和街道上,市民聚集一起議論哪種不文明行為最讓人憎恨,并紛紛采取上網、手機短信、電話等方式參與投票。
不到兩周時間,全市3.53萬人(次)通過各種形式參與了評議和投票。在列出的40項不文明行為中,依次評出了隨地吐痰、亂扔垃圾、說臟話、行人隨意橫穿馬路等“十大不文明行為”。
市委宣傳部部長王平告訴記者,這是佳木斯近年來深入開展的“七城同創,三優共建”和“迎省運、講文明、創三優”活動的延伸和拓展。這種為自己“揭丑”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廣大市民的強烈共鳴,調查問卷結果顯示,98.79%的市民回答對自己發生過的不文明行為能自覺改正,99.98%的市民愿意為建設文明城市出一份力。
7月19日,隨著長安路“無障礙”管理和交通秩序集中整治行動的一并啟動,佳木斯開始用“強行入軌”的方式向不文明交通行為“亮劍”。在市區主要街路中間,由交警、協警、武警及市民志愿者等千余人組成了“人護欄”,采取攔、勸、罰等方式,向隨意橫穿馬路的行人堅決說“不”。在各主要路口,反復播放交通知識,“苦口婆心”;交通知識宣傳板上,“機動車十不準、非機動車八不準、行人六不準”,一目了然,并無一例外在每項違章罰款的后面加上“強制協管交通兩小時”的處罰。
在7月21日的市委常委會上,林秀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遵守交通法規,做表率。29日,千余名市直機關黨員干部齊聚市行政中心廣場,在印有“迎省運,講文明,帶頭維護交通秩序十做到”條幅上鄭重簽名。
與此同時,圍繞無裸露、無破損、無垃圾,有秩序開展道路、綠化、設施、庭院等七個創優的城市建設與管理“達標創優”活動也開始由主路向輔路延伸,由臨街向庭院拓展,由部門單位向系統行業推進,以實現建設與管理的全覆蓋。
此外,以凈化、美化、綠化家園開展的文明小區、文明庭院、文明樓道的“市民文明奉獻月”活動及各行業專項治理行動也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佳木斯正在對市區進行全面徹底的“洗臉”、“消堵”、“修邊幅”。
佳木斯變了。這是記者采訪數日來的突出感受。不僅體現在大建設帶給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改變,更重要的是佳木斯人的精神面貌已煥然一新。“不定則已,定必落實。不干則已,干必一流”的務實爭先作風使這里處處呈現出蓬勃向上、奮發進取的喜人局面。
林秀山認為,這種變化難能可貴,它是改變佳木斯落后面貌,實現科學跨越發展的內在動力。
入夜,華燈初放,在沿江十里景觀帶和大小廣場上,數萬人踏著節拍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映襯下翩翩起舞。“四節聯袂”,“民運、省運”接踵而來,日益豐富的“文化菜單”使佳木斯人的文化生活步步登高。
大建設,還在繼續。奇跡,仍將上演。一座秀氣、靈氣、洋氣、漂亮,幸福指數較高的快樂型城市正在崛起……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