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最嚴城市遺產保護制度 64條道路永不拓寬
admin
2010-08-11
來源:景觀中國網
記者從10日召開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海市著手對64條中心道路進行原汁原味的整體規劃保護,承諾“永不拓寬”,并將通過住房保障體制的完善,進一步平衡居民生活改善與歷史建筑保護。
記者從10日召開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市著手對64條中心道路進行原汁原味的整體規劃保護,承諾“永不拓寬”,并將通過住房保障體制的完善,進一步平衡居民生活改善與歷史建筑保護。
64條道路永不拓寬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上海市先后四批公布了市優秀歷史建筑共632處,2138幢,總建筑面積約400萬平方米。它們與中心城區12處歷史文化風貌區從不同側面共同展現著上海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城市與建筑風貌。包括郊區及浦東新區已有的32個歷史文化名鎮與全市范圍內144條風貌保護道路也已登上保護名單。目前,保護工作的法律依據已由政府規章上升為地方法規,為保護工作提供了更為有力的法律保障。
“144條風貌保護道路中,有64條道路進行原汁原味的整體規劃保護,也就是說這些道路將永不拓寬。”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總工程師俞斯佳介紹道,這64條道路紅線永不拓寬,且街道兩側的建筑風格、尺度要保持歷史原貌,行道樹等道路空間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保護。
建立最嚴保護制度
上海對于城市歷史建筑保護的重視,已經不僅僅就保護談保護。“市民往往覺得本市軌道交通線路有時彎彎曲曲,其實不少都是為了繞開歷史建筑。”俞斯佳表示,城市歷史建筑的保護工作已被放到“重中之重”的高度,提出在上海建立“最嚴格”的保護制度。甚至在地鐵選線中因為保護建筑而改變線路,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少有的。
而如今上海力推的住房保障制度,也將為歷史建筑的保護添磚加瓦。例如曹楊新村,作為解放后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居民區,其布局、小區類型十分獨特,其歷史價值已經遠遠超過建筑本身價值,十分具有保護意義。但同時小區內居民眾多,生活環境相對簡陋又是事實,由于該新村掛上了保護建筑的牌子,居民想通過拆遷改善居住條件的愿望基本無望。
對此,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長黃永平表示,今后遇到類似的“棘手”問題,一方面結合修繕保護,提升住在歷史建筑里居民的居住環境,重點解決滲漏老化、管線老化、小區環境等基本配套問題。另一方面,本市正在構建的住宅保障體系,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誕生,都將能為保護歷史建筑、解決老百姓居住環境提供另一條解決辦法。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