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營造綠色邁向低碳城市-南京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
admin
2010-07-08
來源:景觀中國網
聞名遐邇的“綠都”南京,近年以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合力,積極探索營造綠色生態、改善人居環境、建設低碳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樹多了,水清了,生態環境更好了”,800萬南京人民持之以恒的綠色追求,生動詮釋了即將在這里召開的上海世博會第四場分論壇的主題--“環境保護與城市責任”。
聞名遐邇的“綠都”南京,近年以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合力,積極探索營造綠色生態、改善人居環境、建設低碳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樹多了,水清了,生態環境更好了”,800萬南京人民持之以恒的綠色追求,生動詮釋了即將在這里召開的上海世博會第四場分論壇的主題--“環境保護與城市責任”。
千年古都 層林盡染
夏日清晨,伴著優美的旋律,南京河西新城區名仕嘉園小區廣場上,65歲的王青云與幾位同樣年過花甲的老人們正愜意地晨練。王青云告訴記者,以往晨練都要去公園,現在省事多了,小區內、廣場上處處都有綠地花木,是老百姓舒展身心的好場所。
“濃蔭蔽日”的行道樹是“綠都”南京的鮮明特征,如今,這條“綠色隧道”已由城市主干道向街巷社區、郊縣農村、河道公路、鐵路沿線延伸,并拓展出數以百計的市民廣場、街心公園和公共綠地,形成覆蓋全市、多層次的綠化網絡。
金陵新綠滿眼春,得益于2002年起實施的“綠色南京”戰略。據南京市園林部門介紹,隨著近年城市與人口的迅速擴張,一些新建道路與小區出現了綠化的空白點。為彰顯城市個性特色,營造優良人居環境,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綠色南京”,實施縱貫全城的綠色通道、綠化新村、荒山覆綠、江河防護林、城市生態林和工業防污林等造林工程。8年來,全市新增造林110萬畝,森林覆蓋率從15.2%提高到26%;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6平方米,均居國內前列。
“綠色南京”建設顯著
改善了全市的生態環境。被譽為城市“綠肺”的中山陵園風景區經5年綜合整治,退耕還林、清淤還湖、荒地覆綠,新增綠地7000余畝。經專家評估,整治后的景區生態功能從凈化空氣、制氧固碳、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得到充分釋放。這片面積達31平方公里的城中園林,讓更多的城里人享用“天然氧吧”的樂趣。
愛綠、植綠、護綠,增強了廣大市民的環保意識。年逾八旬的柴乾岳老人十多年堅持在紫金山上義務撿垃圾,成為市民學習的榜樣。在老人的帶動下,全市涌現出小紅帽護綠隊等一大批志愿者服務團體,“呵護母親山、建設綠色家園”,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自覺行動。
歷史名河 碧波重現
營造綠色家園提升了南京市民對優良生態環境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追求。曾經藏污納垢的秦淮河經多年治理,重現碧波,聯合國人居署官員稱之為“政府財力、公共資源成功用于環境治理的樣板”。
“未整治前的外秦淮河水烏黑一片,不能吃、不能用,枯水季節成了臭河溝、垃圾場,難聞的氣味使沿河老百姓夏天不敢開窗,兩岸的房子也都是背河而建。”南京大學包浩生教授表示,秦淮文化是南京人民的驕傲,但遭受污染的秦淮河卻成了南京市民心中的痛!8年前,為呼吁整治秦淮河,包浩生與南京大學10多位院士、教授聯名向市政府提出建議。許多南京市民也通過市長信箱、“兩會”提案等多種形式,為治理秦淮河建言獻策。
面對群眾的呼聲與期盼,南京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多渠道籌資30多億元,實施“秦淮河環境綜合整治和風光帶建設”。這項整治工程得到市民的擁護和支持,18.1公里岸線順利搬遷6000余戶居民和近百家工企單位、清淤200萬方、截流排污口550個、種植綠地100萬平方米,維修明城墻和中華門城堡等一批歷史遺址和文化景點。碧波蕩漾的秦淮河,每年吸引2000萬人次在此休閑娛樂。
聯合國人居署官員經實地考察認為,秦淮河環境綜合整治生動展現了南京綜合實施城市污水處理、危舊房改造、城市綠化、歷史文化保護和新城建設等工程造福百姓的成效,顯示了南京市政府成功實施人居環境改善的成就。據此典型案例,南京在2008年被授予“聯合國人居獎特別榮譽獎”。
秦淮河整治效應現已在南京進一步“放大”“提升”。綜合治理水環境使城市主要河湖水質顯著改善,全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近年實施的主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明城墻風光帶建設,長江路、朝天宮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程,惠及上百萬市民的老城改造安居工程,贏得百姓贊許。
低碳城市 不懈追求
正在建設中的京滬高鐵南京南站,是京滬高鐵的關鍵樞紐,也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站房工程和南京未來的新地標。整個南站站房大面積采用了綠色節能設計--8萬平方米的主站房屋面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地板由地源熱泵系統供暖,幕墻采用敞開式循環體系呼吸通風,雨水則通過虹吸技術在站房內循環使用。
創新綠色技術、發展綠色產業、打造低碳城市,是南京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的新路徑。
依據新一輪發展規劃,南京近年堅持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宗旨,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大力發展綠色新能源、電力自動化及智能電網、現代通訊、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推動經濟發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轉型,經濟增長動力由資源消耗向創新驅動轉型,產業發展由高耗能高排放向節能減排、節能減碳轉型。“十一五”期間,南京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17.7%,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了12.12%和7.44%。
成功申辦4年后舉行的第二屆世界青年奧運會,成為南京市建設低碳城市的最佳試驗田。南京河西新城區開發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汪揚介紹,正在籌建的青奧城將采取世界先進節能標準,包括使用電動汽車和天然氣汽車等綠色交通工具;采用低碳電力作為列車動力的2條輕軌交通線;所有建筑使用太陽能和風能,并采集地熱和江水能源,實現建筑的恒溫恒濕。
關注生態環境、倡導低碳生活已在南京市民中蔚然成風?!半x家拔插頭”“少開空調”“選擇公交出行”“分類回收垃圾”……低碳生活方式得到了人們普遍認同和仿效,全力打造低碳城市正成為南京市民的綠色新追求。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