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轉型“借題發揮” 遼寧營口新城“破繭”
admin
2010-06-29
來源:景觀中國網
地處渤海遼東灣東北岸,中國七大水系之一大遼河入海口處的營口市,在城市轉型與升級的過程中沒有采取“開膛破肚”或“攤大餅”的模式,而是轉變發展思路,“借題發揮”,從遼河畔走向了渤海灣。
地處渤海遼東灣東北岸,中國七大水系之一大遼河入海口處的營口市,在城市轉型與升級的過程中沒有采取“開膛破肚”或“攤大餅”的模式,而是轉變發展思路,“借題發揮”,從遼河畔走向了渤海灣。
1861年,營口成為東北第一個對外開埠的港口城市。100多年來,這座沿海城市卻少有亮點,不被外人所熟悉。
進入新世紀,營口迎來了發展機遇。2003年9月,營口作為國務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發展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城市,成為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重點城市;2008年3月國務院批復《天津濱海新區發展規劃方案》,以天津為龍頭的環渤海經濟圈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而營口作為環渤海重點城市,地域優勢得天獨厚;2009年7月,國務院批復《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營口成為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中的重要一點。集三重國家發展戰略城市于一身,營口開始了“借題發揮”。
怎樣發揮?站在營口城市發展規劃藍圖前,你會發現營口被“拉長了”。原有的老城區成為整體規劃中的一角,沿老城區向南,高新區、沿海產業基地、北海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沿著海岸線一字排開,百里沿海城市帶實現了這座城市從背海到向海的轉變。
新城依何而建?土地資源是營口的優勢,這是令許多內地大中城市羨慕的。新城區所在地營口北海,原先是大量的低產或廢棄鹽田、鹽堿地和荒灘,其中大部分尚未開發,這為臨港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建設、城市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盡管北海新經濟區管委會2010年3月剛剛成立,但新區的設想及規劃早就著手了。未來的北海新區要打造成營口的政治、經濟、文化新區。北海新經濟區規劃由2010年世博會總設計師、上海同濟大學同濟建筑與城規學院院長吳志強領銜設計,規劃面積為42.8平方公里,目前漁民回遷樓已完成設計正在招標,大清河及后潮溝完成清淤。新區建設的同時,招商工作也在同步推進,十幾個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工業和商業項目現已落戶。
在北海新經濟區管委會舉行的第一次工作會議上,營口市市長、北海新經濟區管委會主任高軍表示,建設北海新經濟區是營口城市發展上的一次歷史性突破,將極大地推進營口帶狀城市建設。在荒地與漁村上白手起家建設新城,面臨許多難題。建設新區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突出重點,抓住核心。從一條街一條路做起,高起點起步,有些城市功能寧可緩建,也不能對付。
營口市北海新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艾未平說:“從傳統農業、漁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成本相對較低,因此我們更要對這塊土地負責任,不能搞盲目擴張。新城不會失去當地原有的‘漁’味,漁業規模不會擴大,但一定會保留下來。要把‘漁文化’作為新城的特色之一。”
“脫繭”必定會經歷痛苦,才能“化繭成蝶”。規劃之初,吳志強教授曾經建議,利用當地的風能、太陽能、潮汐能、地熱實現新區的能源供應。提到利用新能源建城,基層干部們有些興奮,又有些擔憂。誰都知道這些清潔能源用在新區建設這張“白紙”上意味著什么,一旦變成現實,營口新城就會獨樹一幟。而反對意見也不無道理,清潔能源是好,但目前充分利用的條件還不成熟,怕出了問題不好收場。比如在冰天雪地的東北,冬季城市供暖涉及千家萬戶,一旦達不到居民的要求怎么辦?可是放著四種清潔能源不用豈不是浪費資源嗎?困惑、爭論仍在繼續。
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坐落在起步較早的鲅魚圈,如今發展已經比較成型。在吸引了像鞍鋼新廠、華能電廠等一批大企業落戶后,將重點調整為發展服務業,如今鲅魚圈已成為營口經濟增長的頂梁柱。
剛剛起步的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將目標瞄準了低碳生態產業發展,重點發展和扶持低碳產業經濟。2010年3月1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與營口市政府簽署備忘錄,共同指導“遼寧(營口)低碳生態科技產業園”的建設,打造中國低碳建筑和住宅產業化示范基地。
轉身向海,營口用開放的胸懷,跨越了百年的海洋呼喚,在城市發展方式轉變中一座新城“破繭而出”。2006年以來,營口市強力推進沿海經濟帶建設,著力打造百里臨海產業帶、百里濱海生態城、百里沿海景觀帶,全市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建設推動了營口經濟的快速發展。去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00億元,總量居全省第四位,增幅連續4年居遼寧省第一位。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