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現代排水系統竟不如“千年古溝”
南方暴雨成災凸顯城建規劃短視標準偏低
逾千萬人受災,過百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超百億元——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最新統計,4月1日以來,全國16個省份遭受暴雨洪澇和狂風的襲擊。目前,汛情仍在肆虐。
14日,一周以來第三次強降雨再襲廣州,降雨強度和過程總降雨量超過了5月7日。這一次,廣州發起了一場抵抗暴雨內澇的“全民動員戰”——氣象部門提前預警;城管、水務、民防、排水搶險等部門緊急拉動投入搶險;市民自備沙包避險自救。因為預警、響應、排水更快,救援更及時,這一次特大暴雨廣州市區受浸點從5月7日的118處減少為99處。
即便如此,14日暴雨來襲時,記者在廣州街頭看到,原本四通八達的中山一立交橋及天河立交橋,在暴雨中頃刻化作一片汪洋,水已深及大腿。
有專家指出,作為一個特大型現代化城市,投入這么多人力、物力,僅僅減少了19處受浸點,“不足以說明未雨綢繆的效果,反而更加暴露了城市公共管理和應急機制中的軟肋,以及市政規劃建設中的硬傷?!?
廣東省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專家、廣東省委黨校現代化戰略研究所所長段華明認為,這些年城市規模發展很快,樓堂管所建了不少,但相應的公共設施建設卻沒有跟上,欠賬不少。路面施工密集的地方,大量建設工程改變了地形地貌或排水設施現狀,城市“硬質化”無法自然滲水,使新建區域的排澇功能降低,不堪重負。
“重地上輕地下”,在專家眼中,這是我國加快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通病,隱藏在漂亮的高樓大廈下面的,是城市脆弱的排澇系統。
段華明介紹,我國城市排水設施設計沿用前蘇聯模式,稱為下水管網,口徑很小,難以對付大流量的來水。而西方發達國家城市下水系統是能在里面撐船,排澇能力很強的“地下運河”。廣州排水系統防洪排澇標準偏低,中心城區現有排水管道達到一年一遇標準的占到總量的83%,而達到兩年一遇標準的僅占9%,一旦發生強降雨就容易出現中心城區大面積水浸。
13日到14日,江西省贛州市出現暴雨,24小時降水將近百毫米。傾盆而下的雨水,并未讓贛州這座千年古城發生明顯內澇。贛州市古老的城市排澇設施——福壽溝仍在地勢相對低洼的老城區發揮了重要作用。
贛州三面環水,是贛江的發源地,章江、貢水在這里合流而成贛江,使得這里自唐末建城以來就為內澇所困。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1077年)劉彝任虔州知軍,主持規劃建設了贛州城區的街道,并根據街道布局,地形特點,采取分區排水的原則,建成了福溝和壽溝兩個排水干道系統,服務面積約2.7平方公里,有12個出水口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排水干道網。
贛州市文物局局長韓振飛介紹,福壽溝是我國古代城市建設中極有創造性的城市排水雨污合流制綜合工程,不僅是“宋城贛州”的一處重要文物,而且歷經近千年風雨至今仍是贛州市老城區十多萬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
贛州市水利局副局長鐘永浩介紹,福壽溝是一個主次分明、排蓄結合的排水網絡。福壽溝與沿線眾多的池塘連通,這些池塘在暴雨來臨時可以調節流量,減少下水道溢流,平時還可以養魚種菜,形成生態環保循環鏈。
韓振飛說,福壽溝寬90公分、高180公分的斷面,以現在集水區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處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應付,不會發生內澇,“古人的前瞻性令人贊嘆”。
為什么古人建設的排水系統歷經近千年而不衰,而在經濟發達、科技先進的今天,我們的城市排水系統如此脆弱?
給排水專家、南昌市城市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李益飛說,原因之一在于目前我國城市排澇工程的標準規范太低。他說,水利部原來的城市排澇標準是防御20年一遇的暴雨,目標是“一日暴雨一日排干”。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密度的不斷提高,極端氣候的頻繁發生,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這些標準早已不符合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