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渡船口電站大壩下游,滴水不見。
這條河病得很重了。除了那些榨取她血液的東西,她的故事已所剩無幾。
一座水壩將她攔腰斬斷,通過人工渠道把水引走。經過一段渠道后,河水重入河道。剛冒個頭,另一座水壩又迫使河水從另外的人工渠道流走。水壩一座接一座,兩座大壩之間的河道,或只剩細流,或完全干涸。
河水與河道分離了,河水與流域生態無關了,河水甚至與兩岸的人不發生聯系了。但是,河水卻與利益捆綁在了一起。人工渠道的投資者以及管理部門,利用河水,能獲取巨大的利益。
一座座電站在這條不大的河流上建起,仿佛要把她榨干。在這勢不可擋的水電開發背后,該如何兼顧生態保護,又該如何處理河流與沿岸居民的關系呢?
開發的沖動
當地人誰也說不清,陜西省安康市境內這條名叫嵐河的河流上,第一個電站是什么時候建起來的。但他們看到,近些年,嵐河上的水電開發近乎“瘋狂”。過一段時間,某段河道中就會出現一個攔河大壩。
這條發源于大巴山的河流,是漢江的一級支流,途經平利和嵐皋兩縣,最終在安康市漢濱區自南向北注入漢江。4月26日,記者乘車從嵐河口沿河道而上,至平利縣的八仙鎮,一路百余公里,沿途發現嵐河干流上已建成和正在建的電站共有16座,幾條支流上也建有10座電站。當地人告訴記者,這還不是全部。
這些電站中,除嵐河入河口的火石巖電站外,其余全部是引水式電站。這種電站,裝機容量通常較小,發電機組裝在河道旁,上游則建有水壩。水壩將水攔截后,通過人工渠道注入發電機組,利用自然落差發電。人工渠道有長有短,短的幾十米,長的則有數公里。
平利縣境內數十公里長的嵐河干支流上,共規劃了14座電站,目前建成和在建的各有3座。幾年前,平利縣委、縣政府提出“以林蓄水,以水發電,以電促工,以工富縣”的水電開發思路,將小水電作為振興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來抓,并為此招商引資。
該縣水利局副局長張文平介紹說,這些電站,除繳納正常的稅收外,還需向稅務部門繳納水資源費,每度電3分錢。
對這個年財政收入剛剛過億元的省級貧困縣來說,這不是一個小數目。記者計算過,如果該縣境內的嵐河干支流按照規劃全部開發,僅此一項,就可增加收入近800萬元。更何況,平利縣境內還有其他3條水系可以開發。
政府有開發的沖動,資本當然不甘落后。即使當地普通的農民也知道,引水式電站屬于“投資小見效快”的項目。張文平表示,引水式電站的投資成本約為6000~7000元/千瓦,建設周期也較短,通常情況下,七八年就能收回投資。而像公眾一般熟悉的葛洲壩、三峽那樣的徑流式電站,投資成本要高出將近一倍。
但這種低成本是以更高的生態成本為代價的。“引水式電站對生態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一條河流只要修一座引水式電站,就可能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破壞。”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劉樹坤告訴記者。
私人投資在嵐河上建起了眾多的引水式電站。張文平介紹說,平利縣境內嵐河干支流上的電站,全部屬于私人老板。
當地還盛傳,前幾年,倒賣電站開發權的事情屢有發生。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電站老板表示,電站不僅投資小見效快,而且后期的管理成本也很低,一個小電站運營后,只要幾個人輪值就夠了。
“最重要的是,水利部門沒有規定電站的使用年限。”他說。這一說法得到了張文平的證實。
水電迅猛開發并不是嵐河獨有的現象,小水電早已在全國遍地開花。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原局長翁立達長期關注全國小水電修建情況。他曾統計,截止 2006年底,全國已建成的小水電超過4.5萬座,分布在近1600個縣(市、區)。
“這些小水電中,大部分是引水式電站。”翁立達說。
他還表示,近幾年,各地又修了不少。去年12月,他曾到大渡河調研。沿河一路行車過去,他看到的小型水電站,較4年前多出了31個。“這些只是從路上看到的,看不到的還不知道有多少。”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汪永晨、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總工程師范曉以及環保人士楊勇等人都證實,中國的小水電中,引水式電站數目的確不小,并且地方政府還在見縫插針地修建。
今年五一期間,汪永晨到甘肅省南部的迭部縣進行考察。這里原是一個生物多樣性非常完整的地方。上世紀20年代中期,美籍奧地利裔植物學家、人類學家約瑟夫·洛克曾數次到此地考察,并給迭部戴上了“植物金礦”的桂冠。他甚至聲稱:“迭部是如此令人驚嘆,如果不把這絕佳的地方拍攝下來,我會感到是一種罪惡。”
但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汪永晨發現,不少河流上也建了引水式電站,致使河道斷流,生態破壞嚴重。
從生態到生活
4月末,嵐河正進入豐水期。但即便如此,從下游到上游,河道中的水都很小。很多河段,寬廣的河床中只有細細的水流,如同一條小溪。
當地人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如果是冬天來的話,河道基本是干的。這是引水式電站帶來的直接后果:河水通過人工渠道流走了,只有在電站的發電機組附近才能領略到河流的本來風貌。
平利縣渡船口電站大壩的下游河道就是干的,裸露著大小不一的巖石。河道兩岸,一米多高的水位線在陽光下顯得很白。這意味著,過去這里曾有較高的水位。實際上,這個被稱為“嵐谷”的地方,以前水擊兩岸,嵐氣四起。
大壩的管理人員稱,水庫的水通過大壩左岸的一個人工隧道,流往5公里外的發電機組,在那里重見天日。
周邊的居民反映,自2007年電站開始運營,大壩下游近6公里長的嵐河河道就經常性斷水。在豐水期,有時大壩的溢洪道會流一部分水,而在枯水期,大壩不會放一滴水。
大壩下游約6公里處的河道邊,就是渡船口電站的發電機組。河水從發電機組出來,洶涌奔放,水花四濺。但不遠處,就是另一個電站的攔河大壩。這個高達22米的大壩,目前主體結構已基本完工。在不久的將來,大壩投入使用后,這股洶涌的河水,就會進入另一個9公里長的人工隧道,流往下游的發電機組。
在那里,河水再次流入河道,緊接著又會再次進入隧道。如此首尾相接,嵐河的水,大部分將在暗無天日的人工隧道中流淌。
魚類開始遭殃了。這條發源于大巴山的河流,激流奔騰而下時,帶來了豐富的魚群資源,包括當地特產的泉魚、棒棒魚等。
因為魚多,過去當地曾流傳著一些捕魚趣事。比如泉魚,喜歡鉆到洞穴里冬眠。每到泉魚出洞時,當地漁民就守在洞穴前,等著魚進簍。后來,漁民干脆自己砌穴,等待泉魚鉆進去冬眠,一次捕獲上百斤是常有的事。
2007年,渡船口電站大壩關閘,下游斷流,魚類大面積死亡。當地人還記得,死魚在河床中曝曬,臭氣彌漫了很長時間。
此后,魚幾乎沒有了,漁民也不見了。偶爾有幾個釣魚愛好者,根本釣不到什么。
正在修建的松鴉電站的大壩旁,有人還在賣魚竿和漁網。前年,他賣了近50根魚竿,去年也賣了20余根,而今年,至今一根也沒賣出去。他說,在渡船口電站的大壩還沒引水之前,他每年能賣數十副漁網。而之后,盡管漁網的眼越來越小,但幾乎無人問津。
嵐河兩岸有不少村莊,這條河原本與當地人的生活捆綁在一起。這里的成年男人,幾乎人人都會水。但現在,很多河段的水甚至淹不住腳踝,因此會游泳的孩子越來越少了。
松鴉電站大壩及其下游是村莊比較集中的地方,村民的生活污水基本直排入河道。現在河道中還有水,河流能自凈。一旦電站投入使用,十多公里的河道將幾乎斷流。一些村民開始擔心,如果生活污水還繼續排到河道里,會不會造成腐臭。
因為攔河引水,還引發了一些村莊吃水難的問題。正陽鄉南溪河村二組,位于嵐河一條支流旁的半山腰上。一個電站的引水道從村子不遠處的山體中通過,截走了主要水源,致使村里68戶的飲水受到威脅。村里有一口古井,但一到冬天的時候,他們就只好下山背水。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記者空手上山都要花半個多小時。
嵐河養育了當地人,也孕育了本地文化。
平利縣八仙鎮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歌郎。在他的唱詞中,河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兩人對唱時,拿河說事是家常便飯。有客自遠方來,會問對方走的是旱路還是水路,對方唱道:“我旱路走的是深山,山高要人把路引;水路經的是長潭,水深要有渡船人。”
如今,這樣的唱詞變成了絕唱。水沒了,自然就沒了渡船人。“沒有水,就越來越沒文化了。”歌郎如此評價道。
保衛河流
早些年,嵐河上修建的電站大壩,并沒有考慮為下游河道留下足夠的水,甚至是生活和生產用水。渡船口電站的大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10多米高的大壩,一旦關閘,下游不會有一滴水。
正在修建的松鴉電站,在最早的規劃中,甚至把平利縣八仙鎮烏藥山村的一條灌溉河流也納入引水范圍。那是一條嵐河的支流,澆灌著村里100多畝水田。村主任袁治農表示,事先村里人并不知情,直到電站施工方在河流上動工時,村民們才知道,這條關系到大家生產的河流,被水利局“賣”給了私人老板。
后來,村里的干部以及群眾代表,隔三岔五到鄉里反映問題,電站的規劃才改掉。
“我們祖祖輩輩都用的水,怎么就成水利局的了?”一個村民說。
這場風波過去,再沒有聽到關于村民與嵐河開發之間產生分歧的故事了。就像嵐河里的魚類幾近滅絕,也沒有誰去政府部門問個究竟。
“說了有什么用,說不定還要遭報復。”這是不少村民的想法。
好在上級政府部門有了積極態度。2007年,陜西省水利廳等有關部門明確要求,全省境內所有在建電站的大壩上,必須留有最小下泄生態基流孔,以確保下游有一定的水量,維護生態系統。根據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的規定,像嵐河這樣的多年平均徑流量低于80立方米/秒的河流,生態基流的比例為10%(高于者為5%)。
2008年,平利縣水利局和環保局以紅頭文件的形式,要求全縣所有在建、擬建和已建成的電站,必須確保最小下泄流量,否則將面臨從重處罰,嚴重者將責令停工、撤銷取水資格。
按照這份通知,渡船口電站應確保下游3240立方米/小時的生態基流。但中國青年報記者4月27日看到,這個電站大壩的下游,滴水未流。記者就此情況請平利縣水利局副局長張文平解釋原因。他的回答是,執法人手太少,顧不過來。該縣環保局則表示,這不屬于其管理范圍。
正在修建的松鴉電站的大壩上,的確留有一個孔道。但是,這個直徑30厘米的孔道,要確保最小下泄生態基流的話,出水的速度至少要達到70公里/小時,以嵐河的落差,這并不容易。
即便10%的標準被嚴格執行,問題似乎也并不能解決。“幾十米寬的河道,這點水能起什么作用?能讓魚兒再生?”大壩附近一位居民質疑道。
翁立達等多名受訪的專業人士均表示,10%的下泄流量的確過少,對恢復生態系統毫無用處。“魚類的繁殖需要一個脈沖,不是有水就行。”翁立達說。據悉,國際上通行的標準是,下泄流量為年平均徑流量的60%。
不過,在劉樹坤看來,這已經是進步了。他表示,電站建設考慮生態用水,只是近幾年的事。四五年以前,水電項目中只考慮生活和生產用水,根本就沒有生態用水這一項。
“從生態的角度,我不提倡引水式電站這種水電開發方式。但是,我們國家并沒有禁止這類電站。”這位水利專家說道。
嵐河的開發仍在繼續。從目前看來,平利縣的那份紅頭文件,并沒有解決嵐河的生態問題,哪怕只是暫時的。
這條河的命運將如何?當地居民不知道,專家也不知道。只是,那些關于河流的故事,現在都已變成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