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最受關注
admin
2010-05-10
來源:景觀中國網
8日,參加四川省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現場會的代表走訪了成灌快鐵、都江堰城區、八一聚源高級中學、虹口鄉。不少代表表示,看成都的災后重建點位,關注的不僅是重建本身,還有成都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從中尋找可資借鑒的實踐經驗。
8日,參加四川省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現場會的代表走訪了成灌快鐵、都江堰城區、八一聚源高級中學、虹口鄉。不少代表表示,看成都的災后重建點位,關注的不僅是重建本身,還有成都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從中尋找可資借鑒的實踐經驗。
城鎮重建
科學規劃
促成一座城市的新生
汽車駛進都江堰城區,一路經過新建的體育中心、都江堰市醫療中心、居民小區……每一座建筑都在訴說著一座城市新生的故事。成都的災后重建強調規劃先行,在都江堰,代表們看到了城鄉城鎮空間體系的迅速重建,感受到了科學規劃的作用。
安居房不亞于中高檔商品房
上海援建的滬都家園小區,一棟棟小高層靜靜地矗立,等待都江堰市民入住。一位來自遂寧的代表感慨:“沒想到短短兩年,都江堰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都江堰城鎮重建規劃以民意為先,原址重建住房、置換土地建房、租住住房、購買安居住房等多種方式可供市民選擇,滬都家園就是置換土地建房建起的高質量城市小區。項目占地121.1畝,總投資3.9億元,全部為剪力墻結構,8度抗震,可安置1627戶。
上海市對口援建都江堰市災后重建指揮部總指揮薛潮說,安居房的建設不僅考慮到了結構、戶型、小區環境、商業配套,還從規劃角度,把安居小區串珠成線,提升整個地塊附加值,將帶動周邊的集聚開發。代表們認為,這些安居房小區,不亞于中高檔商品住宅小區。
開城市規劃為城鄉規劃先河
成都的災后重建,始終堅持規劃先行。代表們每到一個點位,最顯眼的總是規劃圖。
在成都的地震災區,無論城鎮還是鄉村,都把規劃放在第一位,開創了變城市規劃為城鄉規劃的先河。都江堰確定了可持續和諧發展的城鄉城鎮空間體系,以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為核心,以岷江和都江堰水系為脈絡,整體規劃為“一體兩翼、北山南田、四級布局、網絡生長”。
馬邊縣縣委書記左文良說,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成都高起點的重建規劃。“可持續發展,需要科學的規劃。成都災后重建的很多經驗,其實完全可以借鑒。”
公共基礎設施重建
完善公共基礎設施
提高城鄉居民幸福感
車隊來到八一聚源高中,一進門,一組石頭景觀特別醒目,一塊橢圓形石頭上有四個紅色大字———“大愛如山”。
往校園里走,一邊是標準的塑膠跑道,另一邊是現代風格的教學樓,前面還有許多教學功能用房。往左轉,從教學樓的中庭穿過,漂亮的學生宿舍樓便出現在眼前。和八一聚源高中一樣,成都市所有的學校重建項目全部于去年9月1日前完成并投入使用。
在災后重建中,成都把以教育、衛生項目為主要內容的城鄉公共基礎設施重建作為重點,讓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提高城市的幸福感。
北川縣縣委書記陳興春評價說,成都用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推進災后重建,統籌考慮城鄉公共基礎設施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這種思路值得學習。
農房重建
土地資源變資本
可借鑒的統籌城鄉樣本
都江堰市虹口鄉,色彩艷麗的農房點綴在郁郁青山之中,山里的農民開始享受水電氣、光纖齊備的新居,寬敞平坦的道路,齊備的公共服務。成都用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推進災后重建,利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成果,變土地資源為土地資本,解決了重建資金的難題。
成都的改革是一種創新和突破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產權明晰了,為土地資源變資本創造了有利條件。虹口鄉在災后重建中,利用農村產權制度的成果、城鄉集體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變土地資源為土地資本,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災后重建。
虹口鄉有7個村利用城鄉集體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集中安置了4000余名受災群眾,還節約出了1700余畝集體建設用地,其中1400畝掛鉤當地用于旅游項目建設。
瀘州納溪區委書記陳冠松認為,成都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的政策和實踐對其他地方有指導作用。萬源市市委書記陳中華表示,成都在推進災后重建中,綜合利用各種政策,大力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利用土地資源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災后重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是一種創新和突破”。
成都的思路和辦法值得推廣
通往虹口的公路沿途,既能看到修葺一新的鄉村酒店,又能看到剛剛恢復運營的虹口漂流。虹口鄉在規劃階段就把住房重建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最終將形成地震遺址保護區、大眾休閑體驗區、高端康體健身區、戶外運動精品區四大旅游區域。
康定縣縣委書記相洛說,最讓他感到興奮的是,成都抓住災后重建的機會,在災區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使偏遠的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宜賓市委書記楊冬生認為,成都在恢復重建中,抓住了產業這個重點。“成都利用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吸引了外來投資者。依托原有產業優勢,運用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來推動災后重建,值得推廣。”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