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也是第23屆“中國水周”的啟動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清潔用水 健康世界;“中國水周”的主題是:嚴格水資源管理,保障可持續發展;這一天,是水的節日。
武漢,因水而得名“江城”和“百湖之市”。水,是武漢城市之魂,賦予武漢親水臨水的城市魅力。有關水的消息牽動著每一個武漢市民的心,如何做好“水”文章,也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2010年國務院關于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明確指出要“維護好武漢市江、湖、山、城的自然生態格局,突出江河交融、湖泊密布的城市風貌特色”;湖北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楊松指出要“凸顯武漢濱江濱湖、水資源豐富的特色,將武漢打造成生態、文明、宜居、特色城市”;武漢市市長阮成發要求“用鐵的精神、鐵的紀律、鐵的手腕治理湖泊,力爭水環境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水是武漢最具特色的自然資源,決定了治水工作必將擺在武漢市“兩型”改革的最前沿。
近年來,武漢武漢市水務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指導監督下,在社會各界的關懷支持下,堅持貫徹落實治水新方略,遵循人水和諧、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工作,致力于挖掘和彰顯城市濱江濱湖特色,提高水資源對城市發展的承載能力,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特別是2009年,武漢武漢市水資源保護、水環境建設更是成績喜人:總投資158億的大東湖工程正式啟動,武漢水資源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成立,中心城區湖泊水質明顯提升,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工作通過驗收,成功舉辦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武漢市被授予“全國節水型城市”稱號,98抗洪、漢口江灘工程與大東湖工程同獲湖北省“輝煌荊楚60名片”殊榮。
回顧2009年,治水事業碩果累累,我們倍感欣慰;展望2010,“兩型”社會建設全面深入推進,一篇篇更加精彩的水文章值得期待。
武漢市最大的優勢和特色是水,“水資源節約”和“水環境友好”是武漢市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兩型”水務的根本在于科學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借 “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的契機,我們希望通過宣傳,增強全社會珍惜水、保護水、節約水的意識,使水資源承載能力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以“水資源節約、水環境友好”服務兩型社會建設健康發展。
一、認清武漢武漢市水資源現狀,增強憂患意識
武漢因水而興、得水獨厚,年均降雨量1251毫米,年均水資源量達7000億立方米以上,長江、漢水交匯,166個湖泊、272座水庫星羅棋布,165條河流縱橫交錯,武漢市現有水域總面積占武漢市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居全國大城市之首。近年來,武漢市充分發揮濱江濱湖優勢,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事業實現迅速發展,服務兩型社會建設成效明顯。但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從總體上看,武漢武漢市水資源形勢仍然不容樂觀,“水多、水少、水渾、水臟”的問題依然突出,水務基礎設施還很薄弱,長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模式對武漢武漢市水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推進“六個轉變”
加強水資源保護,必須按照國務院和部委的要求,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在水資源管理觀念上實現六個轉變:一是在管理理念上,要加快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二是在規劃思路上,要把水資源開發利用優先轉變為節約保護優先;三是在保護舉措上,要加快從事后治理向事前預防轉變;四是在開發方式上,要加快從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向合理開發、有序開發轉變;五是在用水模式上,要加快從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轉變;六是在管理手段上,要加快從注重行政管理向綜合管理轉變。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核心是建立三條“紅線”,即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和用水效率控制紅線。要通過完善的水資源法規體系、強有力的水資源監管措施,堅決打擊違法填湖行為,切實強化取水許可、水資源論證、節水考核、入河排污口設置、水域岸線利用、河道采砂、水工程建設等方面的管理和執法監督,嚴格執行水資源管理的各項法規,不折不扣加以執行。
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水務事業創新發展
加強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工作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充分激發創造活力,充分釋放發展潛能,以“立足中部、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全局意識和氣魄,不斷開拓創新,更新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思路、創新治水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完善體制機制,推動水務事業在“兩型”要求下又好又快發展。
開拓思路,實現體制創新。要進一步加快水務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水務投融資體制、水務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水價形成機制、農村水利建設與管理體制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加強涉水事務的綜合管理,統籌城鄉水資源,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突破,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水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逐步建立權威、高效、協調的,有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全面構建保障民生、服務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務發展格局,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好水平上造福人民群眾。
兼收并蓄,實現科技創新。廣泛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工藝和方法,兼收并蓄,加強高新技術與實用技術的有效集成,在水資源合理開發與高效利用、防洪抗旱與減災、大江大河開發治理與生態保護、城鄉水利和農村飲水安全、水環境保護與水域生態系統修復、水土流失防治等領域加快科技創新,用現代的治水理念、先進的科學技術、完善的基礎設施、科學的管理制度武裝和改造傳統水利,力爭實現跨越發展。
四、發揮濱水優勢,建設生態宜居城市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規劃的謀劃之年,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年,武漢市水務局將繼續圍繞“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工作大局,不遺余力加強水資源的保護和水環境治理,堅定不移地踐行科學治水之路,創新工作思路,優化工作舉措,積極服務兩型社會構建,為全面推進武漢“生態、文明、宜居、特色”的濱江濱湖生態城市建設不懈努力,爭創森林城市、文明城市、環保模范城市。
加強水資源保護,服務兩型社會建設。以水務發展“十二五”規劃編制為先導,充分發揮規劃的基礎導向作用,以需水管理為核心,抓好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等專業規劃的編制,強化規劃的執行,充分發揮規劃的基礎導向作用,實現規劃的剛性約束作用。以水資源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切實加強水資源管理技術基礎工作,加快水資源管理監控體系建設,強化水資源管理能力建設。以取用水總量控制為核心,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切實加強水資源論證,嚴格取用水管理和水資源費管理,強化水資源配置管理。以加強立法和執法監督為重點,加強水資源管理法規建設,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切實加強執法監督檢查。
致力水生態修復,實現湖泊提檔升級。全力推動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努力將大東湖水網建設成為中國最大的城市湖泊生態濕地群、國內一流的生態旅游區、國際知名的水環境水生態科教示范基地。嚴格按照阮成發市長“打破常規,重拳治湖,用3-5年時間讓湖泊提檔升級”的要求,不遺余力推進“湖泊提檔升級工程”,遏制水體惡化、改善湖泊水質、恢復湖泊生態。繼續推進“一湖一景”建設,努力將中心城區40個湖泊全部建成各具韻味的湖泊公園,結合湖泊水域特色,弘揚湖泊文化,打造以自然湖體為依托、港渠為紐帶、綠水為媒介、文化為核心的湖泊景觀帶。繼續加強城市節水、水源地保護、自然濕地及水利風景區保護、水土保持及農村水生態治理工作,恢復提升城市生態系統。
加強水環境治理,打造魅力生態水都。按照市委、市政府“水環境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的要求,全面加強水環境建設,進一步彰顯城市濱江濱湖特色。繼續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農村水生態治理、中心城區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及遠城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兩將四岸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排水港渠綜合整治等水務工程建設。本著“遵循自然規律,恢復生態功能”的原則,堅定不移地走城市生態化發展道路,遏制水污染,保護水環境,節約水資源,修復水生態,提升水景觀,彰顯水文化,發展水經濟,努力將武漢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優美、經濟綠色高效、文化氣息濃郁、人與自然和諧”的濱江濱湖現代生態新城。
現狀
全面推進中心城區湖泊保護與水環境治理工作,湖泊水質明顯提升,16個湖泊水質提檔升級,劣Ⅴ類湖泊減少10個。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心城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9.8%,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標,遠城區實現了區區均有污水處理廠建成運行。
完成14個湖泊共120個排污口截污,超額完成93個排污口截污的年度工作目標,中心城區湖泊基本實現截污。
兩江四岸江灘建設進一步延伸,漢陽江灘二期、青山江灘、漢江東風段等新建江灘公園開園迎賓。漢口江灘“兩型社會”集中展示區建設初具規模。
水務城鄉統籌發展取得新突破。60萬人農村安全飲水目標完成,共累計消除不安全飲水人口182萬人,初步形成城鄉統籌的供水體系。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共完成國家擴大內需項目14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
健全涉水法律規章,打牢長效基礎。近年來武漢市先后出臺了《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武漢市城市排水條例》、《武漢市城市節約用水條例》、《武漢武漢市水土保持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武漢武漢市水資源保護條例》也已經列入了市人大立法計劃。
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工作穩步推進
突破
經過5年創建,武漢市通過國家住建部和發改委審核,成為南方豐水城市中首批“全國節水型城市”。武漢市萬元GDP用水量(不含第一產業)由104立方米/萬元下降至48.6立方米/萬元,年均遞減超過15%。
隨后,國家水利部確定武漢市為“全國節水型社會試點城市”,市政府編制《建設節水型社會實施方案》,采取綜合措施轉變用水模式,創新用水機制,實施了階梯水價制度,為建設“兩型社會”提供可靠水資源保障。武漢市于2005年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首批試點城市,并成為全國唯一的水專項“雙試點”城市。11月,武漢武漢市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工作在全國第一個通過水利部驗收。
領跑
全國唯一水專項“雙試點”城市
歷經多年精心策劃、多方反復論證,總投資158億元的“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終于從“紙上談兵”走到動工興建,工程實現重大突破。
“大東湖”項目的啟動工程——“楚河”工程即將動工。“楚河”連接著東湖和沙湖,是一條長約1.7公里的明渠。建成后,市民將可乘船從水果湖悠然劃至沙湖,加上與“楚河”并行的楚韻街道“漢街”,將勾勒出“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水鄉美景。
而這里,只是整個“大東湖”水網20余條連通港渠中的一條。
大東湖水網工程以東湖為中心,將東湖、沙湖、楊春湖、嚴西湖、嚴東湖、北湖等6大湖泊,以及青潭湖、竹子湖、南湖等湖泊相連,遠期還將拓展到湯遜湖(南湖)水系。
“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動建
——繼續推進湖泊提檔升級。全力推進實施污水處理廠及配套收集干管建設、湖泊污泥清除、岸線整治、生態修復、生態引水工程、調整規范養殖業工程、湖泊周邊環境整治等7大工程。完成沙湖清淤,啟動沙湖公園建設,啟動官橋湖、曬湖、楊春湖、菱角湖、龍陽湖5個湖泊清淤、岸線整治、生態修復等綜合治理工程。
——推進生態水網構建工程。完成九峰渠、東沙湖連通渠的前期工作,啟動沙湖港、新溝渠、羅家港、九峰渠、東沙湖渠等港渠的新改擴建,基本實現漢陽六湖連通。啟動金銀湖七湖連通建設。
——基本實現武漢市主城區污水全收集全處理。主要指標包括污水處理率超過90%;城市污水通過市政管網、箱涵、明渠等渠道全收集到相應污水處理設施;排向水體的尾水不再黑臭。將通過工程、管理等多項措施,動員全社會力量努力實現目標。
——全面推進節水防污型社會建設。出臺《武漢武漢市水資源保護條例》,加快農業高新園區、工業企業及居民生活社區節水示范建設,加大公共供水管網改造力度,拓展污水再生水、雨水利用范圍,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社區建設中水回用系統,推進節水型社會試點各項任務。
——堅持防大汛備大汛不動搖。進一步完善各類防汛預案,對武漢市24座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加強排水基礎設施建設,做好迎戰大雨的準備。
——確保供水安全。完善中心城區供水規劃,建立供水安全監督體系,再解決44萬農村人的安全飲用水。
——繼續實施“兩江四岸”江灘建設。續建漢陽江灘、硚口江灘二期、青山臨江一期及漢口江灘節能改造示范工程。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武漢市中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更新改造11處13座大型農村排澇泵站。
展望
治水之路任重道遠 “水文章”精彩紛呈
創新
武漢水資源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成立,開創了水資源開發、水環境治理新的資金渠道。
根據市政府授權,水投公司負責籌措建設資金,實施水資源保護與水環境治理項目。公司按照“政府扶持、企業運作、商業籌資、資本運營”的原則運作,必將有效破解水環境建設資金難題,加速推進水務事業發展。
水投公司成立當天獲授信148億元,公司成立半年來,已相繼開展實施包括“大東湖”生態水網、沙湖清淤工程、巡司河整治工程等數個大型水生態修復工程。
今年內,水投公司將加大融資力度建設武漢水環境。
創建水環境建設融資平臺
交流
作為國際湖泊保護領域最具影響的學術會議,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在武漢市成功召開,市人民政府被環保部授予特別貢獻獎,武漢市水務局作為具體籌辦單位被大會組委會授予貢獻獎。
在為期5天的會議中,來自全球45個國家的1500余名權威專家和政府官員共商湖泊治理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大計,達成多方面共識。大會發布了以“讓湖泊休養生息”為核心理念的《武漢宣言》。
此前,武漢市水務局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按照“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的原則,開展戰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