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探索多種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模式
admin
2010-03-02
來源:景觀中國網
依山傍海的唐山市在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中,針對礦產資源開采給周邊生態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積極探索多種礦山環境治理模式,在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中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幾年來,唐山市累計投入治理生態環境資金15.2億元,治理面積達到91.7平方公里,基本扭轉了北部礦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呈現出了青山綠水的喜人景象。
依山傍海的唐山市在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中,針對礦產資源開采給周邊生態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積極探索多種礦山環境治理模式,在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中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幾年來,唐山市累計投入治理生態環境資金15.2億元,治理面積達到91.7平方公里,基本扭轉了北部礦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呈現出了青山綠水的喜人景象。
唐山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轄區內有首鋼、唐鋼、開灤等國有大型礦山,境內持證礦就有1008家,尾礦庫1360個,總庫容量達2.8億立方米。大范圍礦產資源的開采雖然支撐了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也面臨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嚴峻挑戰。目前,全市礦區面積近1500平方公里,形成采煤沉降區和波及區280平方公里;鐵礦、金礦開采造成的采空區和波及區100多平方公里。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是唐山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長期的礦山開采和環境治理中,唐山總結正反兩方面的得失認為,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設科學發展示范區,就要做到開采與治理兩手抓,必須把生態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努力走出一條經濟、社會、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歷經多年的實踐,他們探索出了三種行之有效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模式,即采煤塌陷地生態治理、鐵礦尾礦庫治理和石灰石礦山治理三種模式。
對采煤塌陷地,根據不同情況,有的建設成了生態景觀公園,有的復墾成了耕地或建設用地,有的則建成了漁業養殖場;對尾礦庫,他們采取壩體緩坡固化、庫內坑植固沙綠化樹種等措施進行全面治理,使昔日揚塵四起、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一片片“綠洲”;而對石灰石礦山的治理,用削坡降段、坡頂綠化及種植經濟林木等方法,不僅削除了安全隱患,而且達到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位于唐山市區的南湖生態治理工程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南湖曾經是開灤采煤沉降區,上百年不間斷的開采,致使這一帶地表塌陷,污水橫流,垃圾如山,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和城市形象。早在幾年前,唐山就著眼于南湖的治理,隨著南湖周邊環境的逐年好轉,他們更科學具體規劃了南湖的未來。僅用一年時間,他們就從南湖搬走了800萬立方米粉煤灰、350萬立方米煤矸石,清運了800萬立方米垃圾。如今,以南湖生態城28平方公里核心區為中心,完成了擴湖、景觀綠化、市民廣場、地震遺址公園、垃圾山封山綠化等工程,形成了近12平方公里水面,相當于兩個杭州西湖的湖面。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被聯合國人居署授予“HBA中國范例卓越貢獻最佳獎”,現已成為華北最大的市區生態公園,全市人民娛樂休閑的好去處。
治理與修復并重,這是近年來唐山修復生態環境的點睛之筆。圍繞破解生態脆弱的難題,他們對北部山區百里礦山大力推進生態修復綠化工程。按照全市整體綠化工程要求,每年都組織開展全民性的綠化唐山攻堅行動,各種形式的復綠工程,已使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針對采礦區對周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本著誰開采誰治理的原則,用經濟手段對礦山山體植被進行復綠,對排土場、尾礦庫進行植樹固沙和綠化。目前,全市已投入資金1.5億元,栽植各類苗木600多萬株,綠化面積近10平方公里。
“先破壞、后治理”是生態修復的一個誤區。在推進科學發展進程中,唐山市積極探索推行科學辦礦模式,大力發展生態礦業,走出了一條“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司家營鐵礦是繼我國攀枝花、鞍山之后第三大單體鐵礦,在礦山開發中,他們把開采產生的大量圍巖廢石,通過專用鐵路運送到曹妃甸用于填海造地,不但使大量廢棄巖石變廢為寶,而且還使當地6000畝農田免遭占用,500多戶農民免于搬遷。同時,對選礦產生的尾礦,通過地下管道輸送到28公里外開灤范各莊煤礦采煤塌陷區用于回填,使大片的礦坑、污水坑得已修復,有的填土變為良田,有的稍加改造變為生態農場,不但改善了礦區生態環境,也為當地百姓帶來了經濟上的收益。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