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三角發展主線:高效生態
admin
2009-12-24
來源:景觀中國網
國務院近日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至此,黃河三角洲(以下簡稱黃三角)綠色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務院近日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至此,黃河三角洲(以下簡稱黃三角)綠色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迄今為止,黃三角最大亮點是沒有走高耗能的發展模式。今后,黃三角的生態發展道路又該如何走下去?
嚴格制定發展規劃明確高效生態含義
黃三角是我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所在地,擁有石油、天然氣等豐富的自然資源。
黃三角地域范圍包括山東省東營和濱州兩市,以及與其相毗鄰的濰坊、德州、淄博、煙臺部分地區,共19個縣(市、區),陸地面積2.65萬平方公里,約占山東全省面積的1/6,總人口約985萬人。
在珠三角、長三角成為開發熱點后,作為全國最后一個待開發的大河三角洲,黃三角在開發過程中,因其主打“生態牌”更成人們關注的焦點。
據記者了解,《規劃》賦予了“高效生態經濟”新的含義:所謂高效生態經濟是指具有典型生態系統特征的節約集約經濟發展模式。在產業類型上,形成由清潔生產企業組成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在產業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態工業園區組成的生態產業群;在生產工藝上,做到無廢或少廢,實現生產過程再循環、再利用,最終表現為整個經濟體系高效運轉,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
《規劃》如此定位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為主線,把黃三角打造成環渤海地區具有高效生態經濟特色的重要區域,建成中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特色產業基地、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區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增長區域。根據《規劃》,到2020年,黃三角將建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
堅持高效生態模式顯著改善生態環境
黃三角的生態環境可用“美麗與憂愁并存”來形容:一方面,這里擁有總面積達5000多平方公里的黃河口天然濕地,一方面又表現為土壤鹽堿含量高、淡水資源短缺、風暴潮、海水入侵等自然災害頻發。
鑒于生態環境的這種復雜多樣性,在黃三角的開發過程中,走一條怎樣的發展之路,多年以來,一直是人們思考的問題。
近年來,國家對黃河水量進行統一調度,黃三角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有1.5萬公頃濕地得以再生,蘆葦面積增加到5.5萬公頃,為鳥類創造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在有效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黃三角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注重生態保護和環境改善。
僅東營市預計今年在黃三角的開發上投資總額就可達到1100億元。黃三角將構筑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高效生態經濟園區,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近年來,黃三角地區的綠色、生態、品牌農業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形成了一大批優質農業基地和品牌產品。通過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和國家地理標志商標認定等措施,黃三角地區已打造出“沾化冬棗”、“高青大米”、“無棣金絲小棗”等多個全國知名農產品品牌。
有關專家表示,以“高效生態經濟區”定位的黃河三角洲,將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探索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亦代表今后國家區域戰略的發展方向。
發展保護力求協調積極探索破題之道
為確保黃三角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同步運行,走一條“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新路,《規劃》為黃三角的生態保護劃定了3類區域,這“三道屏障”也為黃三角開發構建起了穩固的防線。
根據《規劃》,黃三角在空間布局上將分為3類區域:核心保護區、控制開發區和集約開發區。其中核心保護區作為生態發展空間,控制開發區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空間,集約開發區作為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空間。
核心保護區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和海岸線自然保護帶。這些區域將嚴格限制各類開發建設活動,穩定生態系統結構,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構筑生態安全屏障。
控制開發區主要包括沿海岸線的淺海灘涂、高效生態農業區以及黃河現行和備用入海流路。這一區域將綜合開發利用灘涂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副產品生產和加工、觀光休閑農業等產業,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強的特定區域,適度發展低消耗、可循環、少排放的生態工業。
集約開發區主要包括,陸域沿海防潮大堤內以鹽堿荒灘地為主的成塊連片未利用地和國家級及省級開發區、城鎮建設用地。這一區域將充分發揮未利用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著力發展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依托區域內東營、濱州、濰坊港和萊州港區,建設四大臨港產業區,并以4個港口為支撐、以四大臨港產業區為核心,以經濟技術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區和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為節點,形成西起樂陵、東至萊州的環渤海南岸經濟集聚帶。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