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瑪曲濕地是青藏高原濕地面積較大,特征明顯,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澤濕地,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濕地之一,濕地保護區總面積37.5萬公頃,保護區內泥炭儲量豐富,達15.9億立方米。再加上瑪曲縣境內星羅棋布的大小湖泊和沼澤濕地,構成黃河上游完整的水源體系。但由于水土流失和干旱荒漠化,黃河首曲濕地面積曾嚴重萎縮,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40多萬公頃萎縮至上世紀末的30多萬公頃。
地處三江源地區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幾個縣區的名字都與河流有關系。黃河從發源后的第一個大彎就是瑪曲縣,而瑪曲就是藏語“黃河”的意思;和瑪曲相鄰的縣區碌曲縣境內有著高原神湖“尕海湖”,而碌曲這個縣名就是黃河最大支流洮河的藏語;聞名中外的拉卜楞寺所在地夏河縣,縣名就直接是以流經當地的大夏河而命名……
甘南州境內,有黃河、白龍江、洮河、大夏河及其122條支流發源或流經,州內水域面積達44.75萬畝。特別是黃河在甘南州內瑪曲縣流經433公里,徑流量占黃河源區總徑流量184.13億立方米的58.7%,被譽為“黃河蓄水池”和“中華水塔”,是維系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
近日記者跟隨“隴原環保世紀行”記者采訪團走入這片遍布濕地、草原和森林的高原,看到這片土地因為自然和人為因素造成的生態破壞,在這里生態修復和保護必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首曲濕地大面積干涸萎縮
瑪曲,是藏語“黃河”的意思,黃河也在這里轉了第一個大彎,因此,也被稱為“黃河首曲”。瑪曲縣位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黃河從青海省久治縣門堂鄉流入瑪曲縣木西合鄉境內,環流該縣七鄉一鎮復入青海省,流程達433公里。該縣境內黃河支流眾多,其中一級支流達27條之多,二、三級支流多達300余條。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充區和調蓄區,素有“高原水塔”之稱號,被譽為“地球之腎”和“天然蓄水池”。
在記者采訪期間,當地發生了氣象站建站以來最大的一場降雨,降雨造成5人死亡、1.2萬人受災。在這場降雨過后,記者來到了濕地面積較大的阿萬倉鄉,雨后的陽光把濕地照耀的異常美麗,但在平日里,許多沼澤濕地都大面積干涸。
由于水土流失和干旱荒漠化,黃河首曲濕地面積曾嚴重萎縮,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40多萬公頃萎縮至上世紀末的30多萬公頃。
瑪曲縣畜牧獸醫林業局副局長楊林平介紹說,沙化和干旱導致黃河首曲濕地地下水位下降,降水量、河流量減少,境內數千泉眼已經干涸,黃河的27條主要支流中,已有11條常年干涸,另有不少河流成了季節河,大部分山谷的小溪絕流,數百個大小沼澤湖泊水位明顯下降,地表徑流量和土壤含水量銳減。沼澤濕地大面積干涸,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保護牧草的能力大大減弱,旱、雹、風雪等自然災害頻發。
首曲濕地大面積干涸萎縮,致使生物多樣性銳減,野生動植物種群大量消失,瑪曲縣副縣長拉毛草介紹說,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關資料考證,瑪曲各類珍稀動物達230多種,但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僅存國家規定的保護種類140多種,減少近90種。
同時,瑪曲縣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的出現退化,沙化草場面積達80萬畝,其中沙丘面積10.5萬畝(流動沙丘5.1萬畝)。
記者在當地出現流動沙丘的河曲馬場看到,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場之中,出現了連片的沙丘,草地沙地交界地帶青草稀疏,沙丘上沒有任何植物生長。一些草地甚至被包圍在沙丘當中,隨時都有被沙化的危險。
瑪曲縣河曲馬場五隊牧民老寶就是草地沙化的受害者之一。他的草場總面積是2200多畝,現在沙化的面積越來越大,已經占到了他草場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前能養500多只羊、200多頭牛,現在沙化的面積越來越大,只能養200多只羊和100多頭牛。”老寶說。
楊林平介紹說,瑪曲草場上沙丘分布正由以前的斑點狀分布的半固定、半沙漠,向現在集中連片全沙化和流動沙丘演變,全縣已經出現了36處大型沙化點,沙丘高度達12米至15米,并出現了沙蜥、沙蓬等典型的沙生動物和植物。這些黃河沿岸的沙丘已形成長達220公里的沙丘帶,并且沙化面積還以平均每年3000多畝的速度遞增。
據了解,超載過牧是形成沙化的重要原因。楊林平介紹說,瑪曲縣天然草原理論載畜量為166萬個羊單位,實際載畜量為理論載畜量的2倍多,加之鼠類和旱獺數量逐年增加,對草原植被破壞很大。
草場退化、沙化導致草地生產力日益下降,天然草原牧草平均產量由80年代初的每畝400公斤左右下降到現在的300公斤,植被覆蓋度降至75%左右,并呈逐年下降趨勢;牧草高度下降到10厘米左右,鼠蟲害面積達386萬畝,“黑土灘”面積達75萬畝,并呈逐年擴大趨勢。草地沙化嚴重導致可利用草場逐年減少,瑪曲縣統計顯示,沙區2500多個牧民、16.8萬只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區。
據了解,草原逐步退縮,致使許多小河干涸,對黃河水源的涵養和徑流的調節作用減弱。加上黃河沿岸草地萎縮增加了黃河泥沙量,每年向黃河輸入的泥沙量達50多萬噸,河床逐年抬高,促使黃河頻繁改道,將會對黃河中下游造成影響。
每年都有20多只珍稀鳥類被路過的汽車撞死
盛夏,甘南草原牧草茂盛地生長、翠綠欲滴,尕海湖水天一色,波平如鏡。藍天碧水間,黑耳鳶在尕海湖上空盤旋,棕頭鷗、鳳頭鸊鷉等鳥類在湖面上來回穿梭、捕食嬉戲。
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尕海保護站副站長張勇說,這是他在保護站工作六年多以來見過的候鳥聚集最多的一年。
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境內,是我國少見的集森林和野生動物型、高原濕地和野生動物型、高原草甸和野生動物型三重功能為一體的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地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水系,是黃河重要支流洮河和嘉陵江重要支流白龍江的發源地,是黃河的重要補水區和引洮工程的主要水源之一。特別是尕海濕地,是我國特有高原濕地類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深遠意義。
據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袁峰曉介紹,1995年、1997年和2000年,尕海湖先后三次出現干涸,此后國家加大了對尕海湖濕地的保護力度。當地政府和保護區管理部門通過采取筑壩引水、核心區圍欄育草、禁牧休牧等一系列的生態保護措施,尕海湖區周邊60%以上已經干涸的山泉恢復出水,尕海湖面積由上世紀90年代的480公頃恢復到現在的2170公頃,為原來的4.5倍,尕海濕地出現恢復性增加。
有效的保護措施使尕海濕地水草豐茂、水生生物豐富,常年棲息在尕海湖邊的一些珍稀鳥類數量也在增加。袁峰曉介紹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從2004年的不足10只增加到今年的319只,約占全國分布總量1800只的17.7%;另一種珍稀鳥類黑頸鶴成群在這棲息、越夏繁殖,從2004年的1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00多只,尕海濕地成為黑頸鶴的重要繁殖地之一。
記者在尕海湖采訪時,由于珍稀鳥類黑頸鶴正處繁殖期,無緣得見黑頸鶴的曼妙身姿,僅看到鳳頭鸊鷉的成鳥領著幼鳥在湖面上學習捕食技巧。
袁峰曉欣喜地談起保護效果的同時,也直言他還有一些煩惱。他的煩惱就來自于他腳下的道路。沿著湖邊穿過的尕瑪公路是當地兩個縣城間的重要通道。“尕海湖邊,是屬于這個保護區的核心區,應該是鳥兒的領地,但每年都有20多只珍稀鳥類被路過的汽車撞死。”
這條公路對于棲息在湖中、湖周圍的鳥類造成的干擾不僅如此,袁峰曉還列舉了這條公路的種種壞處。因為這里是在甘南旅游的必經之路,許多游客都會在此停車觀景賞鳥,但一些游客也會把塑料瓶之類的垃圾扔進尕海湖的圍欄里。
張勇也告訴記者說,自己在保護區工作六年多了,常發現公路上往來不斷的大巴把此處當成中途傾倒垃圾的地方,汽車的喧鬧聲也嚴重影響了鳥類的正常棲息,一些鳥類不得不往外遷徙,他就曾經在尕海湖發現兩個廢棄的鳥巢,為此感到非常痛心。
“要保護這些珍稀鳥類的棲息地,就要把這條公路挪開。”袁峰曉告訴記者說,為更好地保護這些珍稀鳥類的棲息地,政府投資4.7億元準備把從尕海湖中心地帶穿過的尕瑪公路改道至保護區的實驗區邊緣地帶,項目有望于今年下半年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