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山大學嶺南建筑群將再現原貌
admin
2002-04-09
來源:景觀中國網
在廣州珠江南岸,中山大學校園的參天古木間,上百座中西合璧的校舍猶如顆顆明珠,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校園中軸線兩側。廣州市文化局和規劃局已確定將其中44座列為文物保護對象,記
在廣州珠江南岸,中山大學校園的參天古木間,上百座中西合璧的校舍猶如顆顆明珠,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校園中軸線兩側。廣州市文化局和規劃局已確定將其中44座列為文物保護對象,記者采訪時看到,有關的修繕與維護工作正在展開。
百多近代建筑深藏校園
廣州大學嶺南建筑研究所所長湯國華曾主持沙面歐式建筑群的測繪,他認為,中大中西合璧的嶺南建筑群獨具魅力。建筑群落有著完整的規劃,主軸線貫通南北,寬廣的綠地與廣場點綴其間,功能分區明確。
這些建筑都有著麻石基礎、鋼筋混凝土結構、紅磚墻、拱形門窗、壁爐配煙囪,以及由木質屋檐和綠琉璃瓦構成的中國式大屋頂;其中馬丁堂是中國最早的鋼混建筑。就功能而言,禮堂、教室、住宅結構各異,但都能因地制宜:地下層供儲物與避嶺南潮濕,木質百葉窗與玻璃內窗供調光與通風,雙重或三重屋檐以擋嶺南暴雨,琉璃下水道與嶺南式屋頂利雨水宣泄,房頂設老虎窗與氣樓便于透氣。
但這百來幢建筑的造型全無雷同。其外廊、門廊別致多樣,拱形門窗洞口比比皆是,檐頭墻垛窗間墻花樣百出。令人深深嘆服的是,所有丁砌與順砌的墻磚深淺兩色一一相間,富于變化。中國園林中的亭子被移用到了墻上。高挑的屋檐上,洋設計者們避免了威嚴的中國龍,取而代之的搖尾小狗機俏盡現。
修舊如舊再現歷史面貌
歷經數十年的風風雨雨,中大嶺南建筑群在保持其基本面目的同時,也改變了不少。湯所長分析說,由于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校舍漸漸不敷使用,因此格蘭堂、馬丁堂、護養院、澤臣屋等都添加樓層或改換屋頂,原東正教堂西面還臨時搭建了一溜平房,三合院變成了四合院。為維修方便,不少輕巧飄逸的木質門廊與屋檐都改成沉重的混凝土結構;房屋四周的一些琉璃排水管或者被塑料管鐵管代替,或者干脆廢棄。而為了防盜,不少樓房里面上上下下甚至連屋頂的老虎窗的“虎嘴”也新裝了防盜網。
對于列入保護的44座建筑以及校園中軸線的空間環境,廣州市文化局和規劃局都明文要求給予有效保護。湯所長說,嶺南建筑群是中西方近代教育交流的一個顯證,也是20世紀初南方大學校園建筑的典型,這在整個華南地區都是獨一無二的;文物保護也應考慮時下的使用功能,但這必須在保全其歷史本來面目的前提下進行,否則保護將失去意義。中大近年來在這方面煞費苦心,甚至連更換屋瓦,他們也請專家在顏色的搭配上給予指點。此次測繪他們也給予了全面合作。
校友捐贈維修費已到位
據悉,這一次測繪將在今后一年左右的時間內結束,而出圖與核對等工作則會延續到后年。因此房屋的維護規劃一直在抓緊同步進行。
目前,馬丁堂、格蘭堂、澤臣屋的測繪圖與維護規劃都已完成,嶺大、中大海外校友會的捐贈也已到位,只要有關部門通力合作,這些櫛風沐雨的建筑群很快將煥發出更為迷人的風采。
小資料
1952年中大由廣州石牌校區遷到現址前,這里是原嶺南大學校區。嶺大前身為美國熱心基督教人士1888年在廣州創辦的格致學堂,經歷義和團運動沖擊后,1904年從澳門遷至廣州康樂村(中大現址),1916年稱嶺南大學。在 1904年至1937年間,首先是洋人,然后是華僑和國民政府在這里筑起幢幢校舍,基本采用主要捐建者的名字命名。到 1949年,學校占地已達3000多畝,有永久性校舍113座、臨時校舍172座。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