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筑的形式 關照都市生存
admin
2009-12-04
來源:景觀中國網
碩大的竹“繭”、臺燈造型的“樹亭”、傳遞著環保理念的“風亭”與“水亭”……記者昨日前往本屆“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設于深圳市民廣場的主展場探營,所見的諸多展品無不給人帶來全新的觀感和深層的
碩大的竹“繭”、臺燈造型的“樹亭”、傳遞著環保理念的“風亭”與“水亭”……記者昨日前往本屆“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設于深圳市民廣場的主展場探營,所見的諸多展品無不給人帶來全新的觀感和深層的思考,它們都以建筑的形式關照著都市生存。
“這建的到底是個什么東東?”在市民廣場東南角,用腳手架圍建著一個手雷狀的物體,它用麥稈包裹著。這是巴西參展團體Triptyque的作品Creature,乍一看還真不知道這是個什么,被視為本屆展覽最神秘的作品,是建筑師用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了這個奇特的建筑物。原來,這座高塔和附之其上的線性元素是要比喻正在形成中的城市認同和建筑物的影響。
向廣場北面的高臺望去,15盞臺燈造型的建筑物分外引人注目,它是荷蘭建筑工作室Maurer United Architects的作品“樹亭”,這個人造樹林能供近百人乘涼休息。廣場上還錯落著三個綠色“大月牙”,它們是自行車滑道的造型,已有自行車愛好者忍不住在上面一試身手。
步上高臺向中心長廊走去,一頭土紅色的“牛”迎面而來,它是葡裔美國藝術家Rigo 23的參展作品——“雪牛站”,一道門開在牛腹的位置,進入到里面可以看到屏幕在播放視頻,表現的是對二十多位深圳建設者的訪談畫面,當中有工程師、清潔工、理發師等。Rigo 23的作品一向關注地方性和全球性政治,并將創作植根于當地環境,強調與當地社區的關系。他在做這個作品前,已在深圳進行了將近一個月的市民訪談。
繼續往前走是中心書城的屋頂長廊,一片藍色出現在這里,來自臺灣的參展人劉國滄和打開聯合工作室的這幅“深圳市民廣場藍圖”說的不是未來,而是過去。藍色的意象,訴說著這片土地上曾經存在的元素:單車、稻田、樹林、水路和那消逝的舢板船。這艘船放在了“深圳市民廣場藍圖”的最頂端。小小的漁船,曾是“小漁村”深圳的支柱。漁船已漸漸消失不見,和它一起消逝的還有什么呢?“這艘船昨天才用鐵絲綁住后燒成一個記憶的殼子。”劉國滄的助理蔡佩煊小姐告訴記者,它代表著深圳快速發展后一個虛幻的記憶的留存,一方面紀念實體船只已不復現形于城市當中的過去,也表達出對深圳港岸記憶的追溯。
在市少年宮的南側工地的圍墻內,一個竹制的“繭”狀物體臥在泥土之上,它正是來自臺灣弱!建筑團隊的作品,建筑師們向昆蟲學習建筑的方法并具體實踐出來。“繭”的建筑材料多取自天地并歸于天地,如竹、泥土,意圖在吵嚷煩亂的都市里,營造過度喧囂的安靜、一個沉靜處所。“繭”是個臨時性建置的多功能建筑空間,在雙年展期間將舉辦“孩童城市工作營”,并邀請地下樂團做演出同時舉行讀詩會和建筑論壇。
在“繭”的附近,還有來自北京的建筑工作室Open Architecture的作品“紅線公園”,由腳踏車、安全帽、竹梯、輪胎、纜繩、鐵網等多種元素組成一道圍墻,作品建議的是將封閉小區的圍墻變成線性公園,這樣既解決了城市中公共場地短缺的問題,又不會占用更多的城市空間。它的一旁是北京設計師馬巖松的作品“大腳印”,如同恐龍巨爪的大腳印由紅色塑膠鋪就,極富童趣,展覽期間腳印上會放上很多玩具,供小朋友們玩耍。
空氣污染和水資源短缺,可以解決嗎?杜鵑+香港大學都市生態研究小組的作品“城市生態”項目試圖解決在緊縮的當代城市狀況下,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實踐如何進入可持續性發展,展出的兩組作品“水亭”和“風亭”,即分別為“水態:都市冷卻器”和“空氣態:人力過濾器”,關注嚴重都市問題——空氣污染和水資源短缺。
在市民廣場的地下展廳,斯洛文尼亞藝術家Marjetica Potr呈現給人們的是一幅表現新奧爾良遭受卡特里娜臺風之后興建的各種建筑物的壁畫,還有日本藝術家中山英之的作品“水中漫步”已經鋪上了黑色的水底石。觀眾步入水中漣漪泛起,也可如孩子般踢起水花,極富詩意。
在這里,各種奇思妙想的作品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每個人親自前往探訪和體味。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