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長遠規劃“首善之區”
admin
2009-12-03
來源:景觀中國網
土地占有已經透支;舊城拆除仍在繼續;舊城擁擠有增無減,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不能落實;市區大團不斷膨脹;新城發展遠不成熟;人口持續增長;水資源緊缺……雖然在新的總體規劃指導下,近幾年來,北京規劃建設工
土地占有已經透支;舊城拆除仍在繼續;舊城擁擠有增無減,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不能落實;市區大團不斷膨脹;新城發展遠不成熟;人口持續增長;水資源緊缺……雖然在新的總體規劃指導下,近幾年來,北京規劃建設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然而,面臨的挑戰仍不容樂觀。
在近期召開的“2009國際大都市地區發展前景北京研討會”上,兩院院士吳良鏞為北京未來發展支招:用更高的標準來深化戰略,著眼更大的空間來布局城市功能,在更長的時間段內籌劃城市發展。
疏解功能需要持續努力
所謂首都,古稱為“首善之區”,首都形象代表國家。面對當前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北京應如何考慮下一步的發展?吳良鏞認為,北京城市環境矛盾的實質是在同一空間里集中了過多的功能,只有疏解才是明智的戰略選擇,疏解才能化解矛盾,并且得到更高的宜居環境質量。越集中,矛盾越大。用新畿輔觀,將北京建設成名副其實的“首善之區”,這需要著眼于更長的建設時間與可持續的發展。
“例如,可以規劃至2049年,即新中國成立100周年,作為形成基本格局的重要階段。”吳良鏞說,“這有賴于若干屆政府,在共同的大目標下持續努力,不斷醞釀、積淀和茁壯成長起來。而北京新總規應作為執行不渝的共同目標。”
堅持綠色發展,走向文化城市
中國是人均資源貧乏的大國,北京更是土地資源和水資源貧乏、環境質量嚴峻的城市,近年來的北京建設過多地耗費了不可再生資源。吳良鏞指出,未來北京發展必須堅定地、創造性地完善科學發展觀,調整經濟結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修復生態,加強宏觀調控,避免急功近利、重復建設、耗用過多資源、增加人民負擔,要實現綠色發展戰略,增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
另外,吳良鏞強調,北京是我國傳統國都城市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全世界共同的財富,要借鑒當今西方文化復興思潮的經驗,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以人文復興、文化振興,迎接新中國成立百年大慶。
從空間和發展兩個層次謀劃長遠
參考國內外經驗,對北京2049年人口、土地、環境發展情況進行預景研究,吳良鏞提出,要通過對不同的經濟、人口發展狀態、交通條件進行情景分析,并對其造成的空間布局、土地利用、環境狀態進行預測,研究多層次的發展趨勢。
基于目前的認識,要針對中長期北京城市發展所能爭取的理想結果,開展戰略研究。也就是說,在特定預景下,研究未來40多年時間里北京可以利用哪些條件,采取何種戰略,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戰略分為空間和發展戰略兩個層次,空間戰略包括舊城保護、多中心組織、城市空間調整、新城建設和城市地區、區域協調等,發展戰略包括產業發展、社會發展、基礎設施發展、交通發展、住宅發展和宜居、城市資源利用、可持續發展、管理等。
爭取達到“可能的最理想效果”
“從2009年到2049年還有40年,做種種預景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這樣設想,爭取達到‘可能的最理想效果’,爭取避免‘最壞的可能性’。”吳良鏞說,“但是這樣仍難于達到預期目的,因為在未來眾多的可能性中,假如有一條路走錯了,形勢往往難于逆轉,不得已就跟著走下去。40年中變數太多,難以一廂情愿。”
他強調,綱領必須雷打不動:一是生態健全,有一個良好的宜居環境;二是百年后首都仍保持中國歷史都城的格局。在這有限目標下,做到“規劃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保證能有良好的人工和自然空間,以滿足當前及未來發展需要;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提出更為長遠的發展戰略。構建大地景觀系統
借鑒中國人居環境的歷史傳統,重視對京畿地區大地景觀系統的經營。吳良鏞提出,要從大北京層面,開發京津冀北區域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全面改善生態系統,有機聯系深山區、淺山區、水源涵養區、沿河生態綠帶、綠化隔離帶等,構筑地區生態綠地系統。以外圍山地為主要的安全防護屏障,向山前地帶延伸,形成二級及三級的生態防護。在京津保及京津唐兩大三角的內部,天然形成了生態樞紐及綠色生態組團。他建議,實施地面水和地下水的聯合調控,利用南水北調中線的供水補給太行山東麓山前的地下庫容,利用降水,進行山前、平原區地下庫容補給。
多方面重建首都的“體形秩序”
北京舊城現在僅剩下不足三分之一,新建筑有些雜亂。吳良鏞指出,應在舊市區原有的完整秩序的基礎上,總結出新的設計導則,從而使北京的城市設計重新回歸到整體性的傳統,從多方面重建首都的“體形秩序”。
他認為,在積極保護的前提下還要強調“整體創造”的原則,并提出了“整體創造”的十條細則:一是營造新型的庭院空間,擺脫千篇一律的“方盒子”模式;二是注重空間的起承轉合,避免建筑體量的簡單排列;三是重塑宜人的街道空間,盡量保護舊城的街巷系統,在新區的街道設計中吸取傳統及西方的經驗,避免大馬路對街道生活的破壞;四是尋回失去的城市肌理,在舊城居住區、公共建筑群的規劃設計中應當創造性地延續舊城肌理,在新區逐步開放封閉的小區和大院;五是重視街道對景和地標,適當復建一些經典傳統地標,對立交橋等缺少人情味的城市地標進行改善,精心設計新的地標;六是保護與修補城市輪廓,嚴格控制舊城內新建筑的高度,避免平屋頂和高層建筑對舊城天際線的破壞,重視新區天際線的整體設計;七是建筑群與園林交織,避免目前大廣場加大草坪的單調景觀模式;八是確定主色調與質感,大量建筑群宜使用與傳統北京相協調的灰色調,重點建筑可考慮獨特的色彩運用,避免白瓷磚與玻璃幕墻的泛濫;九是重視細部的設計,規劃設計中充分重視裝飾細部的塑造與文化內涵的表達,避免缺乏裝飾細部造成的蒼白貧乏的城市景觀;十是注重模數制與比例的推敲,模數制的運用是實施城市設計整體性的重要手段,而對于比例、數量關系的精心推敲是古今中外經典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二者的結合則是實施標準化和多樣化的辯證統一的基本手段。
“北京舊城內尚有若干地區,仍保有較好的整個骨架、文化內容、建筑風貌等獨特風格。”吳良鏞說:“應著眼于推進保護規劃,加強環境建設,落實法制保障,突顯歷史名城特色。”他建言,以街道和典型胡同等將各傳統風貌片連接起來;化解北京“攤大餅”的格局,根據五環內尚存的相對空余的開敞空間,對“大餅”進行重組。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