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力實施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admin
2009-09-30
來源:景觀中國網
西藏高原既是中國重要生態屏障,也是亞洲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感應器”和“敏感區”。基于西藏氣候和生態變化造成的巨大影響,西藏正在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力度。
西藏高原既是中國重要生態屏障,也是亞洲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感應器”和“敏感區”。基于西藏氣候和生態變化造成的巨大影響,西藏正在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力度。
記者了解到,從2006年1月1日起西藏在全區范圍內全面禁止開采砂金礦;先后建立了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納木錯自然保護區、色林錯自然保護區、麥地卡濕地和瑪旁雍錯濕地等四個濕地保護區;今年8月末,西藏自治區開始試行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鼓勵牧民削減牲畜數量,以新能源代替燒柴草,并開展草原生態監測。 另一項規模宏大的工程——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從今年起也被擺上議事日程。這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實施“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的又一新舉措。
今年2月,國務院原則審議并通過了由西藏自治區政府組織編制的《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根據規劃,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內容概括為3大類10項工程,第一類保護工程包括天然草地保護工程、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保護區建設工程、重要濕地保護、農牧區傳統能源替代工程等5項。
根據規劃,第二類為治理為主的建設工程,包括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人工種草與天然草地改良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4項;為保障上述兩大類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需安排支撐保障體系建設項目,即第三類工程,為生態安全屏障監測工程。
根據估算,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總投資將達到155.02億元。有關項目的實施將給西藏帶來巨大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如退牧還草工程實施后,西藏年水源涵養量可達約200億立方米,同時其“碳匯”功能得到增強,在全球碳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
此前,在“三江源”區域,國家已經實施了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采取生態移民、退牧還草、以草定畜、人工增雨等保護措施,提高了這一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隨著各項改善生態環境項目的建設實施,目前西藏的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生態屏障功能逐步增強。許多重點城鎮的沙塵天氣明顯減少,空氣質量明顯提高,大范圍的農田和牧場得到有效保護。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