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生態保護項目使“中華水塔”重現生機
admin
2009-09-21
來源:景觀中國網
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中國最重要的水資源涵養地和生態功能區,中國最重要的河流長江、黃河以及另一條國際河流瀾滄江均發源于此,它們哺育了中國半數以上的人口?,F代氣象科學證明,世界氣候無不受著以三江源為核心的“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影響。
?。矗窔q的格萊尼瑪是中國三江源區一名普通的喇嘛(藏傳佛教僧人)。23年來,他在宗教生活之外,還用鏡頭記錄著三江源區生態環境的變遷。
讓格萊尼瑪頗感欣慰的是,近年來,在中國政府和當地牧民的共同努力下,他的家鄉雨水增多了,牧草長好了,野生動物也多起來了,三江源區成為名副其實的“野生動物樂園”。
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中國最重要的水資源涵養地和生態功能區,中國最重要的河流長江、黃河以及另一條國際河流瀾滄江均發源于此,它們哺育了中國半數以上的人口?,F代氣象科學證明,世界氣候無不受著以三江源為核心的“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影響。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三江源區由于全球氣候變暖、人類不合理開采等因素影響,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鼠害肆意蔓延,冰川萎縮消融,千里草原沙化、退化,水源涵養功能急劇減退,甚至威脅到長江、黃河和瀾滄江全流域的生態安全。
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起,黃河上游曾連續十幾年出現枯水期,年平均徑流量減少22.7%,源頭數次斷流,大批湖泊干涸。當地草場退化面積一度占到了草地面積的70%。
三江源區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從2003年起著手開始治理。2005年,中國政府規劃投資75億元,啟動了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生態保護項目。
?。玻埃埃赌辏嗪J≌疀Q定,在三江源區停止一切礦產資源的開發,并取消對當地政府進行GDP考核,而把保護好生態環境作為政府官員的最大政績。
與此同時,隨著生態保護和建設項目的實施,四年來,三江源區已經有近5萬牧民告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融入城鎮社區。
四年前,東寶與388戶、1800名藏族牧民一起,自愿地離開他們世世代代放牧為生的草原,搬遷到青海省瑪沁縣城郊一個移民社區,后來經過政府組織的技能培訓后,正式成為當地藏毯廠一名“產業工人”。
東寶說:“我們是為了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為了子孫后代的利益而搬遷的。”
青海省副省長鄧本太說:“三江源生態移民項目實施幾年來,眾多搬遷牧民生態保護的觀念已扎根心中,這種轉變對他們以及其后代將產生巨大的影響,也是生態保護工程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李曉南說,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實施4年來,采取了退牧還草、生態移民、鼠害防治、人工增雨等22項措施,已經累計完成投資24億多元,生態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東寶的故鄉——被譽為“黃河源頭第一縣”的青海省瑪多縣已成為三江源區生態保護性措施逐見效果的縮影。
四年前,新華社記者在瑪多縣采訪時,映入記者眼簾的是風沙蔓延,草原退化,大批湖泊干涸,越來越多逐水草而居的高原牧民淪為“生態難民”,移居他鄉。
近日,記者再到瑪多縣,看到的景象卻是成群結隊的藏原羚、藏野驢在湖邊覓食、嬉戲,千里草原上野生動物、羊群與牧民和諧共處的場景,瑪多重現了昔日湖泊星羅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
李曉南說,在近年來降水量增多、地面植被恢復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三江源區水源涵養功能有所增強。據遙感監測,三江源地區大于等于一平方公里的水體為226個,總面積為5785.50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大261.25平方公里。
隨著生態工程的穩步實施,三江源區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恢復效果開始顯現,出境水量有所增加,向長江、黃河以及瀾滄江中下游輸出的水資源保持了優良水質。2006年以后的監測中,三江源區飲用水水質皆符合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
青海省氣象局局長陳曉光研究員認為,三江源區在經歷近30年的持續退化后,出現生態恢復的新趨勢,再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除了這一地區近年來降水量增加等氣候良性變化外,主要得益于積極持續的生態保護工程。
李曉南說,為了讓三江源區重返“生態天堂”,青海省正在積極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態補償長效機制,以從根本上遏止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